棲霞市廟后鎮整合27個村,成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聯合社,瞄準大櫻桃特色產業,建設多功能智慧化高品質大櫻桃示范園。(□記者毛鑫鑫通訊員呂強報道)
■編者按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山東的重大政治任務。兩年多來,山東牢記囑托,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農民為主體,不斷深化認識、強化措施、勇探新路,全省鄉村正在發生積極深刻的變化。
金秋時節,本報組織16路記者奔赴山東各地,與基層一線干部群眾面對面,在希望的田野上蹲點采訪,真切記錄山東鄉村振興故事。今起推出“牢記囑托 扎實推進鄉村振興·一線報告”大型融媒體報道,運用文字、圖片、圖示、短視頻等多種形式,梳理剖析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涌現出的創新做法、典型經驗,研究破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的難點痛點堵點,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敬請關注。
□ 本報記者 毛鑫鑫
本報通訊員 李 夢 蔣言芳
金秋十月,正是收獲的季節。在萊陽市姜疃鎮南姜格莊村,村黨支部書記張占剛這幾天正和村民一起忙著刨芋頭?!敖衲昝慨€地產量能達到近4000斤,我們要把這些個頭大、形狀好的芋頭挑選出來單獨包裝,每斤能賣到5元,剩下的可以以每斤1.2元的價格賣給食品廠?!睆堈紕傁残︻侀_,這樣算下來,扣除肥料、人工等成本,一畝地掙個5000元不成問題。
南姜格莊村有著悠久的芋頭種植歷史,但以前一家一戶單干,種植規模散、小,也不注重管理,再加上村里基礎設施不完善,有時候連水都澆不上,一畝地也就能產2000斤,每斤的價格就幾毛錢??床坏绞找?,有些農戶就不愿意種了,村里有不少地常年撂荒。
困境該如何破?這是困擾張占剛多年的問題。轉折發生在去年,參加完市里舉辦的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專題研修觀摩,苦于找不到適合村莊發展路子的他,眼前一亮!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模式將黨組織政治優勢、合作社經濟優勢和群眾能動性有機結合,通過建立農戶和集體經濟利益共同體,發展現代農業,共同致富奔小康。
“我們也要把大家伙兒組織起來一起干!”張占剛下定決心。
面對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這個新鮮事物,很多農戶心里直犯嘀咕:這事兒能成嗎?到時分不到錢咋辦?為了打消農戶顧慮,黨支部成員帶頭入股,又挨家挨戶上門算細賬: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一畝地每年可拿到300元的保底收入,合作社收益后,會再拿出20%進行分紅。
“這可是穩賺不賠,比以前自己種地強多了。跟著黨支部,致富有門路!”南姜格莊村村民姜偉說,他把家里的4畝地入了股,自己還能在合作社里打工,又有一份收入。越來越多的人像姜偉一樣,越來越認可黨組織領辦合作社。2019年3月,該村黨支部領辦的南姜格莊村高兒山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139戶村民簽訂入股協議。
打井、上滴管設備、平整土地……黨支部組織合作社成員完善了村里的基礎設施。為了提高芋頭品質、賣出好價錢,合作社統一購買芋頭種子等生產物資,邀請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教社員科學施肥、防治病蟲害等技術。同時,還注冊了“高兒山”芋頭品牌,通過“線上+線下”方式,統一將芋頭直銷社區、商超。
像南姜格莊村這樣,目前煙臺已有40%的行政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帶動34.5萬名農民、23.5萬畝土地入社,帶動村集體增收3.91億元,農民增收5.01億元。
在推進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過程中,有些村莊由于受地形、資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約,難以將單個合作社做大做強,影響農戶入社的積極性。“我們鎮共轄33個村,多數依山而建,連片土地少、交通條件差、自身發展難?!痹谙绕谕苿恿?個產業基礎條件好的村成立合作社后,棲霞市廟后鎮黨委書記劉文全一直琢磨著剩下的村該如何發展。
困境面前,抱團發展,組建聯合社!
2019年4月,廟后鎮黨委整合27個村,成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聯合社。為了緩解聯合社資金壓力,同時將集體、群眾利益與合作社發展緊緊綁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體,該鎮創新性采取鎮級配股、村級籌股、農戶入股方式?!皩尤肼摵仙绲拇妩h組織領辦合作社,社員比例不能低于常住人口的30%,集體按農戶入股總額20%以上比例籌股,達標后,鎮黨委獎勵1萬元,并按不低于農戶入股總額20%配股?!眲⑽娜f。
資源由“散”變“聚”,聯合社瞄準大櫻桃這一優勢特色產業,建設兼具品種培育、苗木種養、技術培訓、倉儲物流、產品銷售等多個功能的智慧化高品質大櫻桃示范園,目前已建成14個溫室大棚,并組建煙臺市首個大櫻桃新品種組培實驗室,年可培育優質苗木100萬株以上,產值達5000萬元?!敖衲?月首次分紅就突破50萬元?!眲⑽娜判臐M滿。
“黨支部就像一塊巨型磁鐵石,把群眾緊緊吸引凝聚在黨組織周圍,大家一起努力,就沒有干不成的事兒。”桓臺縣起鳳鎮起南村黨支部書記魏銳祚的話,其來有自。起南村曾經是個班子弱、人心散的“問題村”,由于管理不善,村莊垃圾成堆、道路狹窄、亂搭亂建,百姓怨聲不斷。配強黨支部班子后,該村黨支部2016年領辦合作社,村莊發展駛入了快車道:發展起蔬菜產業,爭取淄博市首筆“強村貸”,啟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糧食深加工、倉儲、烘干等基礎設施,6800平方米綜合文化廣場、1500平方米黨建廣場、1400平方米黨群服務中心紛紛建成。由原來欠賬200多萬元,到如今年收入達到300多萬元,起南村村集體家底逐漸厚實起來。
黨支部舉旗,凝聚起了干事創業的強大合力。放眼全省,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已成燎原之勢,通過股份合作連心、連責、連利,構建起了集體與農戶之間新的聯結機制,推動村強民富實現雙贏,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來源:大眾日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