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增速”的時代余音漸遠,“高增質”的年代行之將至
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恰好也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10年。在這個特殊的年份,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打斷了現有的經濟運行軌跡。7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總的來看,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566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
這是自1992年建立季度GDP核算制度以來,中國首次出現季度負增長,可以看出,此次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的沖擊遠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如果沒有此次疫情,按過去幾年的經濟運行軌跡判斷,2020年的GDP增速可以達到6%左右,完全可以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展望下半年,情況同樣不甚樂觀,僅7月以來,洪澇災害就已造成491.8億元直接經濟損失,與去年同期相比,直接經濟損失上升11.2%。國際方面,隨著全球疫情“大流行”,全球經濟“大衰退”的蔓延,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等,給復蘇中的中國經濟增添了許多變數。國內方面,疫情反彈、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大、地方債風險增大等隱患同樣不可小覷。有專家預計,第三季度GDP增長率會在5.2%左右,全年增長2.5%左右。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2020年,“高增速”的時代余音漸遠,“高增質”的年代行之將至,雖然短期來看,增速下滑的壓力仍然存在,但是關注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均衡性、可持續性的新目標正在打開經濟繁榮的長期空間。聚焦下半年,雖然中國的GDP增速或將面臨持續下移,但伴隨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初步形成,高質量發展必將成為貫穿未來的價值主線。
01止跌回升現韌性
2020年,世界經濟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經濟交出的“半年考”答卷,牽動全球目光。7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0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總的來看,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566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6053億元,同比增長0.9%;第二產業增加值172759億元,下降1.9%;第三產業增加值257802億元,下降1.6%。
從環比看,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1.5%,這不僅向我們傳遞了一個積極的信號,更重要的是,放眼全球,在世界主要經濟體的GDP“跌跌不休”的情況下,中國的二季度數字可謂是“風景這邊獨好”。德國二季度GDP環比下降10.1%,為1970年以來最大單季跌幅。法國經濟增速同比下跌19.0%,整個歐元區的GDP同比萎縮達15%。美國的數據更加驚人,二季度GDP暴跌32.9%,創下了1940年以來的最低記錄。
透視中國經濟半年報,上半年我國經濟先降后升,經濟運行穩步復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這是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和自我修復能力的表現。最新數據顯示,下半年,受益于全球主要經濟體逐漸放松隔離封鎖措施、恢復經濟活動以及中國實施的一系列穩外貿政策,制造業進出口均有所回暖。7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2.93萬億元,增長6.5%。其中出口增長10.4%,進口增長1.6%。
企業是經濟發展的最小單位,除了宏觀經濟數據的佐證之外,中國經濟的韌性也體現在逆勢而上的中國企業身上。去年5月,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今年5月,美國又要求只要使用了美國的設備和技術的企業,就必須先得到美國許可才能向華為出售產品。甚至,美國施壓多國排斥華為,阻撓他國與華為在5G上展開合作。然而,在美國的重重打壓下,最近出爐的2020《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華為的排名卻由去年的第61位升至今年的第49位。
逆勢而上的中國企業不止華為一家。據《財富》雜志數據,今年,中國內地和香港公司數量達到了124家,歷史上第一次超越美國(121家)。加上中國臺灣地區的企業,中國共有133家公司上榜??梢哉f,企業的強大是中國經濟新能量的最好體現,伴隨中國經濟底氣和韌性的日益彰顯,中國企業正在世界舞臺上乘風破浪,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式發展。
02危中尋機找突破
孫子兵法有言:“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p>
疫情給全球帶來了考驗的同時,也給中國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再到近年來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經歷風雨中發展起來、在應對挑戰中成長起來的。
▲傳統產業也在加速轉型升級,打造新的業態模式,圖為中國制造“打洞神器”盾構機
有專家分析,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重心將繼續東移,過去由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全球化浪潮面臨停滯或倒退,國家經濟格局面臨重新洗牌,發展中國家或將迎來新機遇。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報告稱,中國是唯一一個預計會在2020年實現正增長的經濟體,美國、歐洲、日本等其他主要經濟體將陷入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在2020年至2021年期間,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預計將達到51.2%,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增長將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
后疫情時代的中國機遇不只有這些。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司長伍浩認為,大數據、遠程醫療、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像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在疫情期間展現出了強大的成長潛力,網絡購物、生鮮電商、在線教育等新興服務業態也在疫情期間快速擴張,煥發出巨大生機。伍浩認為,未來一段時期,數字經濟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各行業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步伐將大大加快。
除此之外,面對疫情的影響,傳統產業也在加速轉型升級,打造新的業態模式??梢灶A見,在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制造企業著手數字化轉型,打造智能制造工廠,以提高企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同時,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區塊鏈等新技術、新產業的興起,將大大提升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運營效率,我國產業技術變革的腳步將更加快捷。
可以說,這次疫情,既給我國經濟帶來新的挑戰,也給我國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帶來新的機遇;既暴露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短板,如公共衛生設施、應急能力建設、物資儲備體系等領域投入不足等問題,也為我們破除瓶頸、補齊短板提供了契機。
03高質量發展是主線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2020年,在這個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下,“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部署被提上了議程。
“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已經成為我們謀劃中國經濟下一程的重點內容?!敝袊鴩H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說,這不是簡單的針對當前產業鏈、供應鏈因疫情中斷所采取的權宜之計,而是在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關鍵階段的強國方略;也不是因個別國家企圖與我國脫鉤、對我國圍堵而迫不得已的內斂收縮措施,而是籌劃以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加快形成內外良性循環的戰略抉擇。
有人認為,內循環是經濟倒退的表現,是“閉關鎖國”的先兆。但事實上,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絕不是關起門來搞封閉,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立足國內、國際大環境,兩個循環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皣鴥却笱h,一個是‘大’字,一個是‘循環’?!痹趶埩⑷嚎磥恚袊幸粋€強大的生產和供給體系,有充裕的人力和人才資源,充裕的資金,有多方面技術供給的保障。
“此外我們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張立群補充,“這兩個‘大’形成了生產規模,形成循環規模,要把生產和市場之間關系打通。中國國內的大循環走好了,把兩個循環抓好,把中國經濟強大的發展能力充分釋放出來,中國一定會化危為機,在危機中育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p>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征穩馭舟。可以說,雙循環是百年未有之變局下的理性抉擇,是堅持高質量發展這條主線的內生動力。在逆全球化趨勢雖甚囂塵上之際,我們必須進一步挖掘和發揮內需潛力,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走向更高質量和更可持續的發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