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峻挑戰下的2020年
經濟運行迎來“半年報”
7月,一年過半
各省市陸續公布“中報”
穩步復蘇之中
西部這顆“雙子星”分外閃亮——
“今年上半年,16個省份、直轄市GDP“轉正”,川渝均在其列。其中重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209.83億元,同比增長0.8%。四川同比增長0.6%,成都與全省同步,增速亦為0.6%。”
放眼全國,面對上半年“惡劣”的經濟環境,從城市群角度來看,成渝經濟圈的正增長更加難能可貴。
在不少人看來,這是意料之外。然而持續關注城市發展的人會發現,這是情理之中:恰好契合了外界對西部和成渝發展勢頭的判斷與期許,尤其是焦點中的成都。
今年1月后,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戰略部署的提出,成都被賦予了全面增強極核輻射帶動能力、探索新時代城市發展路徑的政治使命和歷史機遇。其每一步的發展、變化、趨勢,都始終處于聚焦之中。
數字中看格局
許多人習慣將成、渝兩地的經濟數據擺在一起來看。
兩座位于西部的城市從各項指標來看,都具備超大城市的規模。2019年,重慶GDP總量僅次于北上廣深,位居全國第五。而成都位居全國第七,增幅和增速均處于全國前列。
現如今,更多分析傾向于將兩座城市視為一個可形成合力的整體,希望穿過數字透視“第四極”的實力與潛力。
上半年“成績單”中
有幾個數字格外值得推敲
比如進出口數據
▼
和東部沿海普遍承壓不同,西部地區保持了近年來的開放勢頭,對外貿易逆勢增長。
其中,四川進出口增速達到了21%,在各省中位居前列。成都上半年實現進出口總額3230.9億元,同比增長23.5%,其中進口額、出口額分別增長25.5%、21.9%。而重慶也保持了正增長勢頭,進出口總額增速3.5%。
從固定投資來看
▼
成都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1%,連續3個月保持增長,增速較一季度提高11.3個百分點。
重慶也有較好的增勢,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0.2%,較一季度提高16.3個百分點。
新興產業同樣增長迅速
▼
成都新興工業產品產量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集成電路產量增長56.9%、54.3%、25.6%。1~5月,新經濟百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56.3億元,增長22.8%。
重慶也有同樣趨勢,其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趨勢明顯。上半年,其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8%,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超過10%。
事實上,早有人分析過,成渝兩地產業結構有所相似,地緣相似,你追我趕,競爭勢猛。但不能否認的是,將其合為整體來看,其合力無疑構成了對外競爭的規模優勢。
這也正印證了一個事實邏輯。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我國迫切需要打造新的對外開放支點和區域發展引擎,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變局中的重振
時局機緣的碰撞、咬合、角力,造就城市在時代大潮中的興衰起落。
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李歐梵在《上海摩登》一書中,以上海為牽引回溯了東亞幾座超級城市的興衰。東京大地震之后上海一躍成為“遠東第一大都市”,以現代商貿和“十里洋場”為生產生活方式塑造了東西混雜的現代化形態,香港吸納戰后的內地移民和資金,從“上?;弊呦颉叭蚧保瑬|方之珠方才閃耀。如果將時間線拉長看到改革開放后城市的更替,深圳是公認抓住時代機遇的那個最大變量。
時代的火光轉瞬即逝,全球城市都處在新一輪變局中,看似悄無聲息,實則暗流涌動。新冠疫情帶來的持續影響還在全球蔓延,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受到挑戰,外部市場需求不斷萎縮。為了應對國內外風險挑戰,中央作出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和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
這瞬火光,照亮了西部廣袤的戰略腹地。憑借東西南北四極牽引、長江上下游首尾呼應、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新格局的擘劃,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將充分釋放。
關鍵是,西部地區能否擔起這份政治責任和時代使命,拓展經濟的回旋空間。
且把目光鎖定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業內人士早已分析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機遇不是20年前戰略的一次復制,從著力點來看,國家明確把首位度放在成渝。存量博弈的時代,“肉有多有少,湯有濃有淡”。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拿下了最“肥”的那塊肉,這是成都在十三屆七次全會上首提“極核城市”的機遇。
歷史上,成都不是沒有過“揚一益二”的輝煌,也曾以南絲綢之路的起點向世界輸出蜀錦和茶葉。如今成渝“雙劍合璧”,邁向極核,昔日榮光有望再度點亮。
坦率地說
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布局中國經濟的“第四極”
不是從天而降的政策大禮包
在區域發展格局中
成渝這對“雙子星”
屬于“很爭氣”的一個板塊
研究表明
成渝城市群是世界十大城市群中
唯一人口和經濟總量實現正增長的城市群
2019年成渝經濟總量分別為1.7萬億和2.36萬億元、相當于全球國家經濟總量排名的第46和第38位,成渝雙城在川渝地區的經濟總量占比從1997年的52.1%已提升至2019年的57.8%。
成渝自宋后歸統一體,一直是引領川渝乃至西部地區發展的“雙子星”。
新變局下成渝攜手
對于首位度本身就很高的兩座城市而言
將推動“雙子星”做強極核功能
也將帶動區域的能級躍升
如何當“極核”?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不謀大勢者,不足以謀一時。成都在剛剛結束不久的十三屆七次全會上首次提出“極核城市”的定位。必須加強成渝合作,強化極核效應,加快形成雙核驅動、全域共興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無論成都還是重慶,都必須通過加強合作,強化極核效應,加快形成雙核驅動、全域共興的協同發展新格局。從某種意義來說,做“極核城市”,謀的是全局下的樞紐功能,謀的是時代大勢下的永續發展。
就成都而言,一直以來,困擾其發展的難題在于群山環繞的地形地勢,影響交通的暢達和市場的拓展。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走深走實,成都以中歐班列(成都)打通向西向南開放的壁壘,首先沖出桎梏;隨即,以旅客吞吐量全國第四的雙流國際機場為依托,全球撒網國際航線,離歐洲最近的特大城市意味著比沿海城市更短的運輸距離、更低的飛行油價,吸引近300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成都。
開放大局下,成都故事沿著“一帶一路”講到海外,唱響全球。最大的短板在于成都無大江大海,大批量的制造業零部件無法通過低成本、高裝載量的水運直達成都。但這恰恰是重慶的擅長之處,位于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的連接點,重慶上銜四川下接湖北,是聯動跨區域經濟帶的重要樞紐。將視野放大,在區域戰略格局中觀察成都的謀篇,便能發現成都與重慶攜手聚焦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的打造,將補上水運短板,實現空水聯運的立體交通網絡,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
這對于成都而言,既是借來武器也是輸出內功。以天府國際機場為例,以此為圓心,“一小時經濟圈”向西輻射整個成都西部城區,向東輻射成渝“中部塌陷”城市群,最遠處抵達重慶,它所服務的人口和市場是整個川渝地區乃至西南地區。成都的半徑,從“兩山夾一城”的平原城市,往外輻射到了西南。如果以原材料供應距離和市場銷售距離來衡量,它的服務半徑可以覆蓋半個地球。以此來觀察成都的輻射能力和要素統籌能力,它不應當繼續被視為一座區域性城市。
當然,這一設想首先基于成都能變革縣級要素聚集方式,有能力在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協同配置資源要素,并形成產業鏈價值鏈的高端集聚。以此,成都將借成渝機遇完成資源的重新配置整合,釋放最理想的極核效應,引領成渝地區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和改革開放新高地。
任何一盤棋,在落最后一子之前輸贏早有定論。誰搶時勢之早、誰謀全局之遠,方有勝算。按照康德拉季耶夫長波理論,全球經濟在08年美國次貸危機之后進入衰退階段,持續十五年左右的下行期后還要持續二十多年的低速經濟增長,才有望在未來二十三年之后出現全球經濟下一個康德拉季耶夫長波的高速經濟增長。
在未來二十多年的低速經濟增長階段中,各國都將從之前浮躁的經濟增長轉入安安靜靜的原創基礎科學研究階段。這個階段就是常說的政府和社會資本把錢砸向數學家的階段。
在南京的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蘇州工業園,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創新與城市深度融合。以成渝共建西部科學城為契機,成都正在把錢“砸”向科技創新的重大功能平臺,也就是“國之重器”。
6月召開的成都市科技創新大會上,成都提出以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兩區一城”為主要支撐,以平臺化功能聚合體完成對產業的賦能。
更早的時期,成都已經在著手以主體功能區戰略引領城市發展,塑造城市的比較優勢。“東進”疏解人口,拓展城市產業和經濟發展的永續空間,“西控”保留集約節約的發展方式,保留城市水潤天府、茂林修竹的千年宜居品質。
這樣的成都
形成全國有影響力的
重要科技創新中心和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有稟賦也有路徑
通往“極核”的使命
過去半個月,成都很忙。
成都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召開后不到一周時間內,成都接連與眉山、瀘州、自貢三地完成簽約;7月以來,成都先后完成了與58集團、攜程集團、海爾集團,以及京東方等頭部企業的簽約合作與商談。
同樣在7月,“成都都市圈”成為熱詞。7月27日,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召開。成都將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作為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的重要支撐,明確提出“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的目標是構建以成都為中心的現代化都市圈”。
一攬子合作協議,讓成德眉資從協同發展,到一體化發展,再到同城化發展,以及還有更值得期待的圖景:四市將進入往來密切、資本互投、交通方便便捷、公共服務共享、基礎設施同網、政策機制統籌的區域發展新階段——共建成都都市圈。
藍圖已描摹清晰,使命已負上肩頭。接下來的路要如何走,往遠看是局大棋,往眼下看,是一步一個腳印:齊心協力做好共同的事、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這在探路途中再務實不過
而沿著這樣的基調
會上還有更為進一步的方向
傳遞出爐
不簽沒有實際內容的協議
不搞沒有實際意義的論壇
不干沒有實際成效的項目
扎扎實實把有利于成渝相向發展
有益于成德眉資同城化的事先干起來
“干一件成一件”
至少有“四件大事”
是成都做強極核的關鍵
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兩區一城”建設
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
提升門戶樞紐地位
諾獎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在1986年的《收益遞增經濟增長模型》中提出了自己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在他的觀點中,經濟增長受內生而非外生因素驅動。而一座城市需要尋找到自身動力并塑造自身的經濟增長模型。
沿著這一思路,也就更容易理解成都的“極核路徑”。
例如,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成都已謀劃在4個方向上發力,即生態價值轉化、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提升現代治理能力、創新空間治理增強城市韌性。其中的每一條路,都是循著成都的特色,科學籌謀,先試先行。
例如,“兩區一城”建設上,天府新區要做強總部集群、科技創新、商務會展等核心功能,加快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東部新區要推進總體設計完善、片區綜合開發、戰略性產業植入和體制機制創新,盡快成型成勢;而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要圍繞“一核四區”制定分區規劃,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發展。
藍圖之下,“兩區一城”的規劃、建設推進如火如荼。成都東部新區黨工委書記張瑛用了著名的“深圳速度”來對標。
“大干快上,像當年的深圳特區那樣!“
來源:紅星新聞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