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夜,強降雨來襲,濟南啟動防汛Ⅲ級應急響應……
一座城市的防汛“十二時辰”
2日早上,一夜大雨過后,除部分低洼地帶和鐵路橋涵出現短時積水、臨時交通管制外,濟南平穩度過了此次強降雨。
風雨24小時的背后,濟南做了怎樣的備戰?記者連日來蹲點多個防汛關鍵點,試圖破解這座容易內澇城市的防汛密碼。
蹲守小清河
8月1日17時,濟南市水文局歷城水文中心主任劉銘正準備離開黃臺橋水文站時,手機上收到一條剛剛發布的重要天氣預報,當晚有強降雨。天氣預報加上多年的經驗,劉銘意識到,這場雨小不了!清點了一下觀測設備,他立即通知值班人員做好準備。
與此同時,黃臺橋水文站下游5公里外的小清河洪園閘,負責人盧居法接到濟南市小清河管理處副主任劉廣泉的緊急電話:“預報晚上有中到大雨,準備好開啟小閘門,傳真隨后就發……”掛斷電話,盧居法提著飯盒就趕到值班室。
傳真一到,值班人員迅速做好準備工作,17時30分,啟閉機控制按鈕準時啟動,小清河洪園閘1號小閘門緩緩升起。
半小時后,七孔閘門全部開啟。這時,劉銘給副手李克打了個電話:“晚上有雨,趕緊先瞇兩個小時,估計半夜得去測流?!睖y流是水文站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用專業儀器按照規范獲取水情數據,包括流量、水位等,為防汛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同時留存水文資料。
還沒吃晚飯的李克一點困意都沒有,他7月31日剛值了24小時的班,8月1日加班檢測儀器,正準備把孩子媳婦從岳母家接回來,給媳婦打完電話說了要接著加班的事兒,這個身高1.83米的退伍軍人就做好了再熬一宿的準備:“今年這個八一節,送我一個大禮?!?/p>
興濟河是小清河上游最為重要的一條支流,一有大的降雨,南部山區的雨水就會通過興濟河流入小清河。臘山分洪工程,能夠調節南部山區流入興濟河的水量,對緩解小清河干流洪水壓力,提高小清河防洪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小清河各管控環節為迎接大雨做著各種準備的同時,臘山分洪工程管理站負責人馬光宗帶著值班人員守在節制閘旁,等待指令。
吃完晚飯,劉銘就開始盯著濟南市雨水情信息系統。22時,雨量明顯增大,劉銘坐不住了,給家人撂下一句“得去站上作準備,等水來”,就冒著大雨走了。在醫院工作的妻子早已習慣了他這種一下大雨往外跑的節奏,而她第二天一早去萊蕪出差,兩個孩子只能交給老人帶。
前線高度戒備,位于濟南市龍奧大廈14樓的濟南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也是燈火通明,滿墻大屏上,各種數據、圖標不斷變化,全體值班人員各司其職,根據實時雨情水情調度各個部門單位,緊張而有序。22時20分,濟南市今年首個汛情黃色預警從這里發出,7分鐘后,啟動防汛Ⅲ級應急響應,全力做好應急處置和搶險工作。
22時40分,雨下得最急的時候,劉銘和李克都趕到了小清河北路二環東路交叉口附近的水文站。57歲的“老水文”王朝臣正在值班,三人冒著大雨,把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搬上水文巡測車,準備“走航”——他們要去測河水的流量。
隨著降雨量的快速增加,盧居法接到傳真指令,洪園閘7孔大閘門逐步全部開啟,最大流量排泄城區來水。洪園閘沒有照明燈,盧居法和同事一手打著傘,一手抱著水電筒,站在幾十米的高臺上,挨個觀察閘門的開啟情況,確保各閘門正常工作。隨著轟鳴的水聲,閘門全部順利打開,河水迅速咆哮而下。
23時30分左右,興濟河樞紐閘周邊路燈因為下雨跳閘了,一直在值守的馬光宗,提著強光手電不斷地觀察閘前水位。水位漲到了27米,接到指令,開始啟動分洪閘進行分洪。之前演練過很多遍了,閘室里的操作員熟練地按下按鈕,液壓啟閉機緩緩地升起分洪閘,河水迅速掉頭向西,直奔玉符河,最終流入黃河。興濟河上的三個節制閘門落下,不再向小清河放水。水文測流小組隨后趕到現場,對分洪流量進行觀測。
8月2日0時13分,劉銘三人采集完符合規范的數據,趕回水文站之后,緊鑼密鼓地計算、分析,這是一個分秒必爭的過程。數據第一時間上報系統,洪峰達到了每秒188立方米。雨量、水位、流量是防汛調度最為關注的數據,也是濟南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調度決策最為重要的參考依據。
凌晨2時,李克看了看氣象網說:“今晚沒覺睡了。后半夜還有雨,咱們等著吧?!?/p>
5時,天剛放亮,他們開始第二輪測流。王朝臣一邊搬設備一邊向記者解釋,水位有了20厘米-25厘米的變化,就要測流量。不間斷測流,主要是為了留存水文數據。雖然遙測數據全部實現自動上傳,但仍然需要人工校對,防止設備故障和誤差。
上午10時,濟南的汛情黃色預警解除,防汛Ⅲ級應急響應終止。劉銘根據水位變化,又組織了兩輪測流,主要根據這些數據來分析,今年小清河綜合整治之后,對排洪帶來多大影響。
流量和水位穩定之后,洪園閘的盧居法接到調度指令,下午1點開始逐步關閉七孔大小閘門,恢復正常景觀水位。
風雨24小時后,重歸于平靜。
物防+技防+人防
隨著雨帶北移,濟南迎來每年一度的“七下八上(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防汛關鍵期,這場強降雨,就很有代表性。
濟南的市民或許沒有意識到,在他們睡夢中,這座城市的防汛工程,度過了一次“考試”。絕大多數市民看到的是上午收到的汛情信息:水庫、河道、塘壩未出現險情,各類防洪工程運行正常;由于降雨強度較大,城區部分低洼地段和鐵路道橋出現短時積水,一些路段實施了臨時交通管制,對城市晚間交通造成一定影響,目前情況已解除。
濟南市城鄉水務局辦公室副主任唐瑞欽告訴記者,濟南地勢復雜,南部陡降、北部平緩,南北狹窄落差大,加上城市快速擴張,基礎設施跟不上,容易發生內澇。工程防汛在城市防洪減災中發揮關鍵作用,濟南以南部水庫、城區分洪工程、北部小清河等構建了堅實的防御基礎。
三伏天的臥虎山水庫籠罩在薄霧中,已經一個月沒有出水的溢洪閘終于溢洪。每天早上6點多,水庫管理處防汛科科長王衛東準時收到一條短信,報告水庫的水情、雨情。這種短信,6月1日至9月30日,每天1條,雷打不動,如果睜開眼摸起手機沒收到水情雨情信息,王衛東心里就不踏實。
臥虎山水庫是濟南城區防洪第一關:防山洪。如果沒有這個總庫容達1.195億立方米的“大水缸”,一旦遇到強降雨,南部山區的洪水將直撲25公里外的主城區。
8月1日夜間的這場強降雨之前,臥虎山水庫水位持續低于121.5米的出水下限。根據防汛要求,汛期之前臥虎山水庫要降到127米的汛限水位以下。由于農業灌溉和生態補水的需要,在6月水位就已經到了121米左右,提前騰出2500萬立方米的庫容,應對主汛期的降水。
臥虎山水庫作為濟南第一個大型水庫,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和加固,防洪標準大幅提高。走在985米長、37米高的大壩上,可以看到壩坡上新裝了一排金屬矮樁?!斑@是今年剛安裝的GPS觀測點,一共28個點位,另外有兩個配套的基站。這相當于給水庫大壩安裝了一套動態心電圖,24小時實時觀測壩體的水平位移和豎直位移?!蓖跣l東說,這套高科技設備替代了全站儀的定期、局部觀測,自動測出大壩任何變化,精度達到毫米級。
為了實時掌握水庫浸潤線以下的土石壩壓力,臥虎山水庫今年更換了全新的傳感器系統。這好比一個血壓儀,通過安裝在壩體上的水下傳感器,監測水壓和滲水情況。
在溢洪閘出口外20米的測流段,王衛東指著一排新設備說,這是一套先進的流量監測系統,由3個雷達和5臺多普勒組成,根據水深和流速,可自動快速精準計算出泄洪量。
在水庫管理處4樓值班室,成排的電腦屏幕顯示各種監測數據?!斑@個大屏是今年汛期前剛啟用的,直通省水利廳,能夠遠程視頻實時調度?!蓖跣l東說,科技手段為防汛插上了翅膀,但人防不能松懈,今年修訂了防洪預案,目前全員24小時輪班,成立了50人的搶險預備隊,以戰時狀態應對可能到來的強降雨。
大壩南端的溢洪閘,是水庫最為重要的“機關”,主汛期到來之前就進行了全面檢修,用值班人員的話說,電源是“雙保險”:獨立的雙回路供電,另外還有應急發電機備用。
有了新科技的保駕護航,這座始建于1958年的水庫大壩,仍發揮重要作用:汛期攔蓄削峰,先攔住洪水,再細水長流,灌溉抗旱、飲用供水、生態補源……
臥虎山水庫下游就是玉符河,這條流入黃河的支流,通過一個臘山分洪工程,可以替小清河分擔市區來水的三分之一。7月28日,興濟河西路安瀾北路交叉口的臘山分洪樞紐閘靜如平常,興濟河露出大半河床,分洪閘外漂滿浮萍。旁邊的閘管站卻是另外一番景象,人員24小時值班,每兩個小時巡視一遍備用發電機、燃料、配電室、啟閉機等設備,密切關注天氣預報,一有重要天氣全體人員提前到崗到位……
記者跟隨值班人員劉晶來到發電機室,她熟練地演練了一遍緊急狀態下啟動發電機,“平時是兩路10KV電源為液壓啟閉機提供動力,兩個獨立電源都斷了的極端情況下,就使用發電機應急。我們經過專業培訓,熟練掌握這些操作流程?!?/p>
臘山分洪工程管理站的鄭磊說:“給我們的反應時間只有30分鐘,必須提前確保設備正常運行,閘門提得起、放得下,做到萬無一失?!?/p>
興濟河樞紐閘的值守人員是清一色的“娘子軍”,目前一共11人,四班三運轉,主要任務巡查巡檢設備。之前節制閘2號閘門一側液壓設備出現油漬,就是細心的她們發現之后迅速上報,施工廠家在隨后的維保中確認是油封漏油,及時采購配件并修復。如果不及時發現并更換,可能會因壓力不足影響液壓閘門啟閉。
這個工程是2007年后建設的。“主要就是攔截小清河上游興濟河、大澗溝、陡溝三大支流的洪水,導入玉符河,從而減輕小清河的泄洪壓力?!编嵗诮榻B說,小清河黃臺水文站的水位達到21.5米,就會根據指令實施分洪,落閘之后興濟河的水就改道西流入黃。
去年臺風“利奇馬”登陸,濟南持續三天特大暴雨,小清河沿線防洪壓力驟增。臘山分洪樞紐閘接到指令:立即分洪,為小清河下游排洪爭取時間和空間。市區三分之一的洪水立即改道。持續分洪41個小時,將600萬立方米(相當于5個大明湖)的洪水截留,導進黃河,大幅減輕了小清河的泄洪壓力。
8月1日夜間的今年汛期第一場強降雨,洪峰最高達到了每秒188立方米,排洪速度大幅提高。業內人士認為,這與小清河全線整治、提高了設防標準有密切關系。
小清河是濟南市區唯一的泄洪出口,主要支流28條,濟南幾乎所有的山洪性河道、排澇河道都匯流進這里。最上游在濟南西客站附近經睦里閘與玉符河相通。
在歷城區華山街道辦事處洪園村西南方向,一座七孔攔河閘橫亙于小清河干流上?!昂閳@閘是小清河最重要的一個控制性工程,”盧居法告訴記者,現在保持正常景觀水位20.6米,滿足游船通航需求。每到預報有雨,提前開閘放水降低水位,如果雨沒落下來,就重新落閘蓄水。寧可十防九空,絕不失防萬一?!拔覀兌加蟹篮轭A案,下大雨的時候按照指令提小閘門,暴雨的時候開啟大閘門。我們實行雙崗24小時值班,誰也不敢大意?!?/p>
“在主汛期前,每天500多輛渣土車、200多輛挖掘機施工作業,河底寬度從30米左右拓至100米,兩個應急泵站達到運行條件,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主體已經在6月30日完工?!睗鲜行∏搴庸芾硖幑こ炭瓶崎L溫學強介紹,小清河濟南城區段的防洪標準全部提高到100年一遇。
同時,在濟南遙墻新建了5.3平方公里的小李家滯洪區,總滯水量356萬立方米,遭遇洪水時,可以實現開閘分洪,與沿線的華山湖、白云湖、芽莊湖聯合發揮滯洪作用。
徹夜無眠的“哨兵”
在防汛最前線,有一群“哨兵”,無懼風雨,聞“汛”而動,為防汛提供基礎數據,他們就是水文監測站里的觀測人員。記者在蹲點采訪時,在黃臺橋水文站和他們度過了一個通宵,看這些幕后“哨兵”的真實工作狀態。
8月1日下午,在黃臺橋水文站,劉銘這么形容水文站的定位:我們就是汛期洪水防御戰的“烽火臺”和“哨兵”,重點關注雨量、水位和流量,為防汛調度提供依據。濟南市水文局在各大重點防汛地帶都有“眼線”,哪里水位高、水庫蓄水超警戒線、實時雨量多少,都能第一時間掌握。8月2日0時左右,強降雨使得濟南小清河水位明顯上漲,值班的測流小組把價值幾十萬元的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搬上巡測車,迅速開到二環東路橋邊,通過絞車,緩緩地把儀器放到河里,沿著107米的河水斷面,走一個來回,采集數據。
由于大水從上游沖下來的雜物太多,劉銘三人開著巡測車緩慢地沿著橋邊反復“走航”了四個來回,終于成功拿到數據。隨即收起設備,返回水文站,馬上進行測算,上報數據。
黃臺橋水文站是國家基本水文監測站,始建于1916年,也是山東首批水文站。濟南市的防汛預案基本上以這里的數據為參考坐標,大明湖、護城河、臘山分洪閘等市區的涵閘啟閉,以及小清河下游幾個市也把黃臺橋水位作為防洪風向標、警戒“烽火臺”。
“王老,您就是一雨神,一值班準下雨,替班都能趕上下雨。”緊張地忙活完,劉銘對著到處找飯吃的王朝臣開起了玩笑。6月26日那場雨,他和王朝臣還有潘麗媛值班測流,半夜去接潘麗媛時,她四五歲的孩子驚醒之后抱著媽媽哭成了淚人,但防汛測流一刻不能耽誤。他記得干完活凌晨4點了,王朝臣也是餓得滿大街找吃的。
“如果我在水文站干到退休,最大的遺憾就是一輩子去不了海邊?!备闪?7年水文工作的李克說,孩子9歲多了,一次也沒有全家去海邊玩過。這個工作汛期是不可能請假的,6月1日-9月30日,全員輪班上崗。到了10月份,海水涼了也不愿去了。
“那就冬天去海南唄!”劉銘嘴上說得輕巧,其實他的兩個孩子暑假就從來沒陪過。
他們一邊聊一邊盯著水位數據,水位出現明顯變化時,他們就要再去走航測流。預報后半夜還有一場雨。
2時30分,窗外閃過一道白光。“打閃了嗎?”劉銘揉揉眼睛說,記者告訴他也可能是二環東路上的大車開了遠光燈。他不放心,就跑到樓頂看看,果真雨又下了起來!
他打開手機看了看微信群,萊蕪水文中心的同事發了個照片,正拿著計數儀,在河里涉水測流?!敖裉焱砩瞎烙嬎械乃恼就露紱]覺睡了?!?/p>
3時,李克困意難解?!叭ツ辍骜R’來的時候,我這么熬了4天,劉銘撐了5天,加起來睡覺時間也就幾個小時。這個活不熟悉的替不了,只能硬扛?!?/p>
在后面的12小時內,劉銘又連續組織了三次測流,記錄水位漲落與流量的關系以及變化趨勢。儀器移動的速度不能超過水流速度,否則測出的數據不準。別看這107米的測量斷面,他們有一年曾經開著巡測車在半離合狀態下走了一個多小時。
水文監測作為防汛的重要基礎和依據,“烽火臺”的價值決定了這項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而這群在風雨前線的“哨兵”,知道他們守護的是睡夢中的整座城市。
記者手記
用擔當筑起防洪大壩
今年濟南汛期形勢復雜,預報汛期降雨較常年偏多2-5成。防汛救災是一場大考,考驗著一個城市的防災救災體系和應急管理能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防汛救災必須與時間賽跑。連日來,記者在蹲點采訪各個防汛要害時,深切感受到,物防、人防、技防三股防汛力量有機融合無縫銜接,織密城市防汛一張網。
濟南有394座各類水庫、2000多座塘壩、23條主要河道……每到一處,總能看到“寧可十防九空,絕不失防萬一”的標語。防患于未然,“耳目”必須靈敏,氣象、水文等及時準確預報雨情、水情等氣象數據,為科學調度和決策提供依據爭取時間。今年,濟南市政府列支1200萬元備足備齊各類防汛搶險物資,包括沖鋒舟、應急照明車、無人機、多功能救生桿、遙控救援機器人、大功率排水車等。濟南市應急管理局組織7支市級防汛搶險突擊隊、16支社會力量應急救援隊、40多支區縣救援隊……2800多人在崗待命,構建政府主導、屬地管理、全社會參與的防汛應急搶險救援體系。預案準備、隊伍準備、物資準備,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
在防汛的每個環節,科技的力量都顯得尤為重要。但每一項“技防”都離不開“人防”,每一條“防汛鏈”都離不開“責任鏈”。入汛之初,濟南就明確了防汛抗旱行政、技術、巡查三個責任人名單,汛前培訓今年改為線上,疫情防控不誤提升能力。在防汛最前線,總有一群讓人感動的“戰士”在值守,為這座城市撐起保護傘。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