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為戰、礪尖兵,全省各地廣泛展開防汛應急演練
在“真練”中檢驗“真本事”
□ 本報記者 付玉婷
“2020年7月下旬,淮河流域北部地區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南四湖超過警戒水位且持續上漲……”汛期伊始,一場虛擬的洪災在山東上演。以這場“洪災”為背景,2020年國家防總山東省防指防汛搶險聯合應急演練日前在滕州馬河水庫拉開帷幕。
洪災是虛擬的,但全省防汛搶險救災的“真本事”要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充分鍛煉和檢驗。
山東已進入防汛關鍵期,強對流、強降雨天氣多發頻發。面對復雜的氣象條件以及依然存在反彈風險的疫情防控形勢,山東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繃緊汛情弦,加固“安全堤”,當前全省各地廣泛展開各項應急演練,在“真練”中檢驗“真本事”,確保安全平穩度過汛期。
“部分地區內澇嚴重!”演練現場,遠程供水系統和“龍吸水”排澇車被緊急調來,每小時3000立方米的排水量,讓內澇勢頭得以終止。曾參與2019年8月“利奇馬”救災的人們對這一幕會很熟悉:當時省政府緊急撥款,購置7輛排水搶險車和一批搶險救援器材,第一時間投入救災,極大加速了洪澇區域排澇進度。
“汛情迅猛發展,一處河堤出現決口!”面對危急形勢,一架EC225直升機吊掛著3噸重的砂石包準確投到決口處。比這更絕的是能“丟”挖掘機的大型直升機——記者了解到,2016年我省就購置了米-26直升機,這場演練中它吊掛著7噸重的挖掘機抵達現場,緊急開展搶險作業。省應急管理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種全球最大的直升機目前國內配備數量屈指可數,而在去年的壽光災情中,我省兩架米-26直升機飛行45架次,向彌河堤壩決口拋投砂石約325噸,為成功封堵決口發揮了關鍵作用。
防汛會商、搶筑子堤、壩前截滲及壩后導滲、水上搜救與醫療救護、水陸兩棲車運送搶險人員、人員安全轉移和衛生防疫、直升機調運搶險機械,就在這樣一項項緊張而有序的應急防汛搶險課目演練中,我省防汛搶險的戰斗力得以全方位檢驗。
這是全省戰汛期、保安全、開展防汛應急演練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省已落實搶險救災隊伍1142支、搶險隊員12.62萬名,現有各類社會應急救援組織82家、專兼職隊員2萬余人;可調度使用K-32、EC-225等大中型直升機6架,建成直升機起降點159個;配備大型工程機械、挖掘機、起重機、大流量排水車、沖鋒舟、橡皮艇等大型防汛應急救援裝備8000余件套。另有消防救援隊伍遠程供水系統、龍吸水排澇車10輛、大流量消防車等各式設備。這些專業人員和裝備器材戰斗力的發揮、最佳組合的實現,都要靠以練為戰來確保始終處于良好戰備狀態。
從濟南、青島到濰坊、菏澤……今年以來,我省已組織省市縣一體化防汛應急指揮推演、開展防汛搶險應急演練1500多次,各級舉辦培訓452次,9萬多人參加培訓演練。通過單練、合練和資源調查,我省持續完善現場指揮、應急處置等工作流程,不斷鍛煉磨合多部門、多兵種合成作戰能力,為汛期有效應對災害事故、建立健全相關工作機制,推動形成上下聯動、空地一體、軍民融合的快速反應機制提供了經驗和借鑒。
記者了解到,根據省防汛抗旱指揮部日前下發的《關于切實加強防汛預案編制和應急演練工作的緊急通知》,各地正進一步突出應急演練的實戰導向和問題導向,重點區域和領域將實現每周一小練、每月一大練、每季度一檢驗。為杜絕“舞臺演戲”,各地將采取不打招呼、不定時間、不設方案、不編腳本方式,隨機選取地區和單位,組織開展指揮調度、會商研判、力量拉動、群眾轉移、物資征調、險情處置等演練活動,檢驗真實狀態下的響應速度、應急能力和處置水平,發現問題、查找不足、立即整改,確保安全平穩度過汛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