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頻頻入主上市公司,青島國資最近為何如此“高調”??

    資本市場上一向低調的青島國資,最近半年大動作不斷,一口氣買入7家上市企業股權:三寶科技、百洋股份、天晟新材、石大勝華、海聯金匯、萬馬股份、博天環境。其中,三寶科技、百洋股份、萬馬股份、博天環境涉及實控人變更,買家也正是青島國資。

    從2019年底五道口基金收購奇瑞,青島開始在資本市場快速“跑馬圈地”,這背后是青島正在推進的新一輪國企改革,但根本上,是自2019年創投風投大會以來,青島上上下下資本意識不斷增強、運用資本能力深入人心的結果。

    資本不分貴賤,關鍵要用活。在國有資本的市場化運作上,“補完課”的青島開始一路奔跑。

    1

    買買買,青島頻現大手筆

    剛踏入7月,青島國資就將一家上市公司收入麾下。7月2日,三寶科技發布公告,南京三寶科技集團與一名投資者(由青島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最終控制)訂立框架協議,投資者向南京三寶科技集團注入現金。完成建議注資后,青島國資將持有南京三寶科技集團約51%的股權,獲得三寶科技的實際控制權。

    2020年過去一半,中國A股市場掀起了國資入主潮,浙江、山東兩地國資表現尤為活躍。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6月,有112家A股上市公司宣布擬變更實控人,其中,約46家將易主為國資,占比超四成。

    宣布易主浙江國資的有9家企業。山東緊隨其后,有7家企業宣布易主山東國資,還有部分公司雖沒有發生實控人變更,但被山東國資“戰略投資”。

    不同于與浙江國資買家較為分散的情況,山東交易案例主要來自青島,有6起。最大手筆是西海岸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涉及3起。

    3月20日,東營上市公司石大勝華宣布將本公司15%股權,轉讓給青島開發區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青島軍民融合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歸屬青島西海岸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

    6月10日,浙江上市公司萬馬股份與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控股集團(歸屬青島西海岸新區國有資產管理局)簽署協議,擬向后者轉讓公司25.01%股份。轉讓完成后,青島西海岸新區國資局將成為萬馬股份實控人。

    6月14日,博天環境與青島西海岸新區融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后者將成為公司控股股東,擁有公司不低于25%的表決權,青島西海岸新區國資局將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李滄區國資辦緊隨其后,買入兩家上市企業股份,分別是青島的海聯金匯和常州的天晟新材。

    3月13日,海聯金匯發布公告,擬向青島海智銘順股權投資中心(青島市李滄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非公開發行9293.7萬股,募集資金5億元。

    6月22日,天晟新材發布公告,擬向青島融海國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青島市李滄區政府)合計轉讓公司股份3000萬股,占總股本9.2%,使其成為公司的戰略投資者。

    此外,青島市國資委擬入主廣西上市公司百洋股份。

    3月24日,百洋股份宣布擬以9.87億元,向青島國信金控以及其指定的受讓方海洋產業投資基金、海洋新動能基金(青島市國資委)轉讓轉讓百洋股份1.04億股。轉讓后,百洋股份實控人將變更為青島國資委。

    可見,青島國資買入的企業多為異地標的,且買家以區市一級的國資為主。

    2

    “乘風破浪”的青島國企,緊緊追趕

    國資入主上市公司,首先是出于上市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公司出現經營、業績、資金鏈等方面問題,原股東、原實控人又無法解決時,必然要從外部引入有資源有背景的新股東,而國企由于資金、資源等優勢,往往成為企業易主時的首選買家。

    青島入主上市公司的步伐為何突然加快?青島國資快速“跑馬圈地”背后,是加速推進的國企改革。

    今年3月26日,青島市國資委召開了市屬企業加快上市發展工作專題視頻會,就《市屬企業加快上市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征求意見稿)起草有關情況進行了說明。按照計劃,到2022年,每戶市屬企業至少控股1家上市公司,市屬企業上市公司總數由目前的10家增加到25家左右,企業總體資產證券化率由目前的46%提高到60%。

    在這次會議上,青島多家市屬國企都提出了相關的資本市場層級發展目標。

    雙星集團表示,未來五年,將在新產業領域培育新的上市平臺;

    海灣集團表示,將加快推進新材料業務板塊上市進程,促進集團混合所有制改革;

    城投集團提出,發揮現有2家上市公司平臺資本運營作用,加快推進光伏、醫養健康、金融服務等產業板塊上市發展;

    華通集團提出,近期推進青食上市,未來三年圍繞智能制造業主業定位加快推進所屬企業上市。

    不管是青島國企提出的上市計劃,還是青島國資加快入主、戰略投資上市公司,都是提升國有資產證券化率的手段。

    證券化率是股市的總市值與GDP的比值,證券化率越高,意味著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重要。而高度發展的證券市場可以有效化解企業融資風險,能夠敏感反映當下經濟情況,對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

    在國企改革攻勢啟動之前,2018年,青島國有資產證券化率只有30%;2019年,隨著國企改革攻勢的推進,青島全面對接境內外資本市場,打造混合所有制公眾公司,市屬企業控股13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2294.15億元,市屬企業資產證券化率達到45.9%。

    一年時間,整整提高了15.5個百分點。

    然而,必須看到,今年在資本市場“乘風破浪”的青島,在國有資產證券化率方面與國內先進地區和城市還存在差距。

    從全國看,以上半年買入上市公司數量排名第一的浙江省為例,2019年,浙江省屬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平臺有18家,省屬企業資產總額13245.億元,省屬企業資產證券化率達到62.8%。根據浙江省國資委的“鳳凰行動”計劃,2020年,浙江省屬企業資產證券化率將達到75%左右。

    從省內看,截至2019年,山東省屬企業上市公司達38家,省屬企業資產總額達到34081億元,資產證券化率為51.13%。

    因此,提高國有資產證券化率,既是青島追趕先進地區資本運作實力所必須補上的一課,也是青島國企改革進入攻堅期的有效抓手。

    3

    打好國企這張牌,關鍵是靠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參與國際國內競爭中,青島涌現出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集團,成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頂梁柱”。

    但這些年來,青島國企的相對實力在減弱,活力不足,綜合實力甚至遠落后于以民企見長的深圳。2018年末,青島32家市屬企業資產總額19093億元,利潤總額470億元。同期,深圳市屬國企總資產達3.1萬億元,利潤總額1074億元。

    從全國排名來看,青島市屬企業在全國37個省級國資監管機構中,資產總額排第10位,營業收入排第14位,利潤總額排第7位。而深圳市屬企業在全國37個省級監管系統中,總資產排第5位,利潤總額、凈利潤、成本費用利潤率均排第2位。2018年,深圳國有資產證券化率已經達到54.7%,而青島只有30%。

    無論是立足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還是基于城市未來的考量,青島都迫切需要做出改變。青島國資在資本市場的搶眼表現,讓我們看到了青島迫切想要改變、迎頭而上、無往不勝的勁頭。

    一向低調的青島國企都開始逐浪資本市場,甚至越過市屬國企開始由各區市發力,從根本上,足以說明自2019年創投風投大會以來,青島整座城市善用資本、借力資本的意識已經深入人心。

    去年10月,《青島市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攻勢作戰方案(2019—2022年)》提出,經過四年攻堅,市屬企業國有經濟實現總量和質量雙提升,到2022年爭取實現三大目標:一是國有資本布局更加優化;二是企業競爭力明顯提升;三是國有資本運營效能顯著增強。

    就在同一個月,《青島市屬企業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試行)》中提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從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到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體現了一座城市發展思路的拓寬。

    今年4月22日晚,在國有企業改革攻勢推進情況質詢會議上,副市長、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攻勢指揮長耿濤說:過去叫“管企業”,現在叫“管資本”。管企業就是管具體事務,管資本是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從過去的直接管理到現在的市場化管理,這是重大觀念轉變。

    今年4月初,經市國資委批復,青島城投集團、青島華通集團、青島西海岸發展集團、青島國投公司4家企業率先啟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盡快為我市打造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專業平臺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如今在青島遍地開花的基金,國資成為背后越來越重要的一支力量。青島市屬企業引入社會資本,組建具有青島特色的市場化國資基金群,截至今年2月,已設立7支基金,規模達514.36億元。

    對于如何搞活國企,如何打好這一局國有企業改革攻勢,青島借助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走得越來越得心應手。                           (文/青報觀象山)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