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刊記者 宋鑫陶
近日,中芯國際要回歸A股的新聞,是資本市場和芯片界的一大熱點話題。討論的焦點,不僅僅是中芯國際要募資200億元,成為科創板新的“募資王”,也不是其用4天便交出了問詢答卷,創造了科創板審核問詢最快回復紀錄,而是它的回歸,被認為將加速我國半導體產業國產化進程,縮短與國際水平的差距。
我國芯片產業的起步并不晚,但60多年的發展歷程里,我們始終是一個追趕者,甚至差距不斷被拉大。
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600多家半導體生產工廠一年生產的集成電路總量,竟然只是日本一家大型工廠月產量的十分之一。直到現在,排在我國進口商品額第一位的不是石油,而是芯片。
自2015年以來,我國芯片的進口規模就連年超過2000億美元。2019年,我國進口芯片總額為3040億美元,全球集成電路的市場規模也不過是5000億美元,我國占了三分之二。芯片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代價不可謂不大。
“技術進步是顛覆式的,每落下一步,很快就會被甩下一大截?!毙酒a業尤其如此。根據摩爾定律,集成電路芯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這意味著芯片技術的迭代非常之快,技術和產品要在不斷的淘汰中,持續更新,才能保持產品和行業的競爭力。所以,一批新的芯片生產出來,剛推向市場,也許就已經開始落后了。
此外,芯片產業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投入大、風險大、研發周期長、回報周期長,并不受民間風投資本的青睞。有的高科技產業,投入幾百億元,可能會很快見成效,但芯片產業投入幾百億元,可能泛不起任何漣漪。
2019年,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巨頭英特爾的研發支出高達134億美元。據悉,中芯國際的200億元募資,也會有六成投入到研發中。
信息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一直被視作全球高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制高點。在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看來,“如果說開創工業時代的驅動力來自蒸汽機,開創電氣時代的驅動力是電力,那么開創信息時代的驅動力就是芯片?!?/p>
“芯片強則產業強,芯片興則經濟興”。早在上世紀末,我國科技界人士就痛心“中國信息產業缺芯少魂”,“芯”是芯片,“魂”是操作系統。近年來,國家對芯片產業更加重視,不斷加大投入,出臺政策扶持,雖有了較快的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依然很大。
盡管我們走過“造不如買”的彎路,認識到要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來改變我國芯片產業發展的現狀,試圖翻越這座高科技行業的“珠穆朗瑪”,但依然困難重重。
在競爭激烈的芯片市場中分一杯羹的難度有多大?有人這樣形容,“芯片產業猶如一列高速行駛的火車,如何在火車急馳中一躍而起攀入車廂,時間、角度、速度都至關重要?!?/p>
核心技術,意味著競爭力,也意味著話語權。對任何行業而言,自主創新永遠是最好的出路,引進沒有未來。
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行業,但也應從中看到這些年我國芯片行業發展取得的成績。目前,從芯片設計、芯片制造到后期封裝,我國已逐漸形成了一條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和一定的競爭實力。
芯片設計領域,華為和紫光展銳已是全球前六大手機芯片設計企業;芯片制造領域,中芯國際已經實現14nm工藝的投產,在全球芯片制造領域位居第二陣營;存儲芯片領域,長江存儲自主研發的64層3D NAND閃存芯片,已實現量產,如果128層3D NAND的存儲器目標實現,將步入世界一流廠商行列;芯片封測領域,作為國內著名的集成電路封裝生產基地,長電科技已是全球第三大封測企業;硅片生產領域,硅片需要的硅晶圓之前一直依賴進口,現在上海新昇在300mm硅晶圓上的產能,已可以排進全球前十。
芯片產業是整個信息產業的基石,也被認為是國家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中興、華為事件,已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技術上的落后帶來的被動挨打,不掌握核心技術,就會處處受制于人。
攀高峰不易,但作為國家長遠發展重要戰略的“芯片國產化”,至少再一次照亮了前路。
核心技術,意味著競爭力,也意味著話語權。對任何行業而言,
自主創新永遠是最好的出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