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3日訊 從“青鳥計劃”到“歸巢計劃”,為吸引人才返鄉,山東多地推出優惠人才政策;從城市到農村,一批批年輕人劃出返鄉創業的新弧線;從聚才到聚財,鄉村振興開啟了價值新共振……推進鄉村振興,找準路徑至關重要。如今,山東多措并舉“引鳳還巢”,吸引優秀學子返鄉干事創業,人才返鄉創業態勢加快形成。
一個“返鄉創業”大學生的實踐樣本
今年,是32歲徐如松回鄉創業的第9年。9年前他還是一名大學畢業生,9年后他已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創業帶頭人。
這9年,徐如松在夏津縣雙廟鎮清涼寺村發展蚯蚓養殖產業,不僅成立了專業合作社,還創辦了自己的公司,成為村里第一個“養蚯蚓也能致富”的大學生。
清涼寺村處于黃河故道,沙土地貧瘠。徐如松印象里,“村里人不懂技術,只知道種糧食?!钡l現,清涼寺村豐富的林木資源大有潛力可挖,適合發展蚯蚓養殖產業。
圖/徐如松返鄉創業養蚯蚓,幫助村民脫貧增收
經過幾年的學習實踐,2014年徐如松開始蚯蚓養殖,兩年后他承包了村里100多畝楊樹林擴大養殖規模。去年初,徐如松所在的雙廟鎮政府免費給他提供了8000余株桑樹苗,清涼寺村黨支部則牽頭為他的蚯蚓養殖合作社協調流轉了200多畝土地?!暗厣现采#窒吗B殖”,有了好政策幫扶,徐如松的蚯蚓養殖基地發展得一帆風順。
此后,有村民找到徐如松,表示對蚯蚓養殖感興趣,他便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利用蚯蚓養殖基地,徐如松帶動了附近村莊40余人就業。此外,他還跟村委會簽訂協議,養殖基地每年年收入的10%歸村集體所有,用于幫助村民脫貧增收。
從產業帶動到技術支持,再到反哺鄉村,徐如松實現了此前“至少改變一下生我養我的這個小村子”的夢想,也成為齊魯大地上眾多大學生返鄉創業的鮮活樣本。
鄉村振興,人才是基石。根據統計,在近一年的時間里,山東農民合作社發展到20多萬家,農業龍頭企業9600多家,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21萬多家,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一項鄉村人才振興新措的探索路徑
5月27日,一場特別的鄉村人才招募活動在濟寧舉行。推進會現場,眾多“鄉村振興合伙人”建言獻策,交流工作經驗。
作為2018年山東推出的一項頗具探索意義的鄉村人才振興措施,“鄉村振興合伙人”希望從海內外山東籍企業家、創業者及金融投資業者、專家學者等各類人才中招募“鄉村振興合伙人”,采取資金合作、技術入股、專業服務等形式,與招募村“一對一”開展結對合作,共同發展新型農業主體和農村新業態。
圖/濟寧在山東率先搞起“鄉村振興合伙人”
一年前,當此項措施在濟寧市試行推動時,一度引發熱議,畢竟“引鳳還巢”并非易事,何況還是金鳳凰。如今,濟寧通過設立市級鄉村振興工作站20家,招募合伙人173名,落地項目146個,帶動就業1.4萬余人,帶動村集體增收3600余萬元。一年多的實踐證明,這種新的人才招引與合作模式,在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方面初見成效。
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于聚集人才。如何讓鄉村人才留在本地,專家表示,增加他們的獲得感至關重要。
記者注意到,在濟寧,“鄉村振興合伙人”不僅在項目報批、土地流轉等方面能享受到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在具體項目推進過程中,招募村授予合伙人“名譽市民”“名譽村長”稱號,更增強了合伙人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推進鄉村振興,走人才助農之路,用人才之水養發展之魚,是山東這個農業大省實現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一個農業大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決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落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舉措,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山東扛牢農業大省責任,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率先出臺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同步制定“五個振興”工作方案,努力勇探新路。
特別是在鄉村人才振興上面,山東多措并舉不斷壯大鄉村人才隊伍,緊密圍繞鄉村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的問題,打出一套落到實處的組合拳。
圖/山東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制度,“土專家”們成為引領鄉村振興的能手
山東出臺全省農業農村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創新“三農”人才培養引進激勵政策舉措;依托省內農業高校,定向培養公費農科生;暢通各界人士報效鄉梓渠道,推動高層次人才“上山下鄉”。
此外,山東推動設立政府出資的鄉村振興專項基金,去年山東全省發放鄉村人才創業貸款近25億元。對鄉村教育、醫療、農技等人才,建立了專門職稱晉升通道,讓基層涌現更多教授級“土專家”。
多士成大業,群賢濟弘績。聚力人才發展,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山東已經亮出底氣與決心。
閃電新聞記者 賀曉菲 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