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在壽光市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工作人員趙國勝通過手機操控多功能植保機。“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市積極推動蔬菜大棚升級換代,2019年將AI人工智能引入蔬菜大棚管理,通過物聯網設備,自動采集調控蔬菜種植、生長環境等數據。
五月的齊魯大地,麥穗飽滿、豐收在望。古老的田野,因為注入了科技的力量,煥發出新的生機。
2013年1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視察時強調,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治化,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2018年3月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6月視察山東時,總書記對山東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提出了明確要求和殷切期望。
牢記總書記囑托,山東將“深化農業科技‘展翅’行動”作為加快農業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助力脫貧攻堅的關鍵舉措,納入鄉村振興戰略“1+1+5+N”政策規劃體系,統籌謀劃、扎實推進。山東制定科技創新促進鄉村振興工作方案,持續加大資金和人才投入,實施現代種業創新、智慧農業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大力推動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科技服務體系,科技對農業的支撐更強,農業大省的擔子挑得更穩健有力。
粒粒有科技
扛起“中國飯碗”的山東擔當
5月21日,在惠民縣姜樓鎮利達源糧棉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萬畝麥田里,結實的麥穗又勻又壯,麥芒已微微泛黃。合作社理事長楊秀平說,地里種的是省農科院培育的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濟麥44”。他們2017年試種,不僅產量高于普通麥,而且因優質強筋、市場供應稀缺,每斤還能多賣1毛錢,種地效益一下子提高了50%,今年帶動發展了6萬畝。
良種要配良法。楊秀平對他們采用的栽培技術如數家珍:寬幅精播、“兩深一淺”、二次鎮壓、氮肥后移、“一噴三防”等。這些技術,由省農科院專家和當地農技部門傳授,他們幾年前就掌握了?!啊畠缮钜粶\’每畝節本增效200元,二次鎮壓每畝增產50公斤??萍际堑谝簧a力!”他說。
糧穩天下安,良種是關鍵。包括“濟麥44”在內,省農科院作物所2013年以來新培育了自主產權品種22個。目前,山東培育的“濟麥22”“魯原502”位列我國小麥種植面積前三;去年夏收,山東十天三破全國冬小麥高產記錄,“煙農1212”是目前我國冬小麥高產和旱地小麥高產“雙記錄”保持者?!暗呛!毕盗杏衩撞シN面積占全國的1/3以上;蛋白脂肪雙高品種“齊黃34”成為黃淮海大豆主導品種,以1100萬元創全國夏大豆品種轉讓金額之最;希森馬鈴薯在國內累計推廣種植3150萬畝,并輸出到“一帶一路”國家……2019年,山東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4.56%,高于國內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
2019年,山東糧食總產量1071.4億斤,連續6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5%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53%。
不僅是糧食。近年來,山東突破了世界第一大對蝦養殖品種——南美白對蝦育種關鍵技術,開始擺脫種源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將種蝦售價降低一半;培育出我國第一個牡蠣新品種;蔬菜優良品種由早年的80%依賴進口,轉為80%自給。
深耕壟畝,力拓糧田。2012年至2017年,山東在東營、濱州、德州等環渤海鹽堿地區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示范區由最初的1萬多畝擴展到100多萬畝。通過改良土壤、選擇耐鹽堿品種、應用小麥“兩深一淺”水稻“盤育機插”等栽培技術,鹽堿地變成了良田,平均畝產達到403.1公斤,較工程實施前增加近100公斤,累計產糧8.5億公斤。眼下項目結題,但工作并未結束,山東在繼續打造“渤海糧倉”升級版。
成果頻出的背后,是山東持續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支持。省財政廳統計,山東省級財政用于農業創新研究、種業工程、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的農業科技投入,從2013年的4.34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6.59億元,年均增長7.2%,其中“良種工程”至今持續支持了25年。
省科技廳統計,近年來,山東省科技進步獎的涉農項目一直保持較高比例。如2019年,涉農項目占獲獎項目的18%,其中一等獎占20%,農業領域省科學技術最高獎頒給了省農科院院長、花生專家萬書波。目前,農業領域省科學技術最高獎獲獎專家6名,占總人數的22.2%。
農民和院士做鄰居
科技支撐農業轉型升級
山東用占全國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產了全國8%的糧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產品。但土地和水等資源供給有限,面對新時代新需求,如何創新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還是要靠科技,依靠科技創新推動農業轉型升級,讓鄉村振興后勁更足。
在菜鄉壽光,洛城街道寨里村被“院士棚”包圍了。農民的宅子與中國農科院、中科院、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試驗棚”一路之隔。這里是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是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的重要功能板塊。
在中國農科院的一個試驗棚里,種著來自世界各地的1300種西紅柿育種材料,不遠處的實驗室里,十幾名該院研究生穿著隔離衣在工作。去年,該院遺傳育種專家方智遠院士4次來壽光。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院士的試驗棚,一個玻璃溫室占地120畝,應用正壓過濾消毒調溫調氣系統、智能栽培管理系統等100多項專利技術,生產效率是普通日光溫室的6-7倍,并大大降低了運行成本。
離基地幾分鐘車程,就是由農業農村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2018年7月在壽光揭牌成立。中心由方智遠、李天來、鄒學校、趙春江4名院士領銜的67名專家,組成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專家委員會,圍繞口感風味和營養品質,建設了國內唯一的蔬菜品質感官評價和分析實驗室。凝聚專家智慧、壽光農民經驗,編制了37種蔬菜的54項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番茄、黃瓜等2個日光溫室全產業鏈管理技術規范目前已通過專家審定,即將由農業農村部頒布。“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標準頒布后,壽光將第一個施行,推動壽光菜提質增效,引領全國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壽光市市長趙緒春告訴記者。
蘋果是山東名產,產量占全國的1/4。近年來,由于品種單一、果園老化、栽培模式落后、地力下降、設施不配套等原因,山東蘋果產業效益和品牌影響力有所下滑。重振的出路還是在科技。
山東十個蘋果,六個在煙臺。在招遠市蠶莊鎮,煙臺市農科院依托國家蘋果育種中心、國家蘋果育種創新科研基地等平臺,選擇了“早中晚、紅黃綠、甜香脆、名優特”品種類型,繁育苗木,幫助煙臺市紅果果家庭農場建成蘋果新品種試驗基地。
“我們引進種植了紅黃綠特色新品種30余個,‘珊夏’細脆、‘秀水’濃甜、‘華碩’個頭大……它們賣價比富士高出2倍左右,一個能賣5元錢?!鞭r場負責人劉祿強說。今年,他調減了富士,擴大新品種種植面積,同時,對現有的老齡郁閉果園進行“隔一行去一行”的改造,改造后產量雖會減少20%,但果子個更大、上色好,收益預計能提高50%。
初夏的煙臺,40萬畝剛改造的老果園生機勃勃。煙臺市去年底提出,每年安排5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蘋果產業發展,每年更新改造40萬畝老舊果園,力爭3年內基本完成老舊果園改造升級。去年,省政府批復建設省蘋果·果業產業技術創新創業共同體,以科技創新引領果業高質量發展。今年3月,山東省出臺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依托科技支撐、品牌培育等六大工程,到2025年,全省蘋果畝均效益增加500元以上,優質果率達到90%以上。一場“蘋果革命”正在掀起。
山東是水產品產量第一大省,科技創新功不可沒。在萊州灣,通常養在灘涂的蛤蜊,被推到了15公里外的海底;在榮成,正在收獲的海帶船和參觀海洋牧場的游人擦肩而過;在日照東部離岸130海里的黃海深處,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座“深海漁場”——“深藍1號”,即將迎來10萬尾三文魚的豐收時刻……
不僅是種植養殖。依托省林科院的速生林木材定向重組產業化項目,幾百元一方的速生楊木材變成了萬元一方的“名貴樹種木材”;依托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院水果流通保鮮技術支持,蒙陰蜜桃漂洋過海賣到了迪拜;魯花集團經過10多年科技研發培育推出的魯花高油酸花生油新產品,拉動花生種植戶每畝增收500元……
在平原、在山間、在海洋,在車間里,在市場上,科技給農業插上了翅膀,讓大地更豐饒、海天更寬廣。
論文寫在大地上
鄉村振興結碩果
每天,山東農業大學園藝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玲依然6點起床,6點半前后給手機里的10個果農微信群發去“每日技術”。這個動作,2016年至今從未間斷。
“跟著李縣長種果樹,心里踏實!”五蓮縣汪湖鎮大湖村村民岳兆文說。2015年,李玲被選派到五蓮縣當科技副縣長,第一件事就是推廣大棚果樹,岳兆文是她的第一個示范戶。如今,五蓮的大棚果樹已發展到幾千畝。李玲還組織果農外出學習、幫當地引進了院士工作站、辦起了“櫻商大會”……眼看著五蓮果業蒸蒸日上,縣領導、果農一再挽留她,李玲一干就是4屆。去年臨走時,100多名果農自發來送她,她坐下來給果農上了最后一堂課,臨別約定每日發技術信息給大家。
2015年起,山東向各縣市區選派了5批、793名科技副職,有的市還向鄉鎮選派科技副職;“科技特派員”制度堅持實施了16年,目前有5602名活躍在農業農村一線。2018年,省委選派50支由副廳級干部領銜的“鄉村振興服務隊”駐點工作,從高考學生中定向培養“公費農科生”從事鄉鎮農技推廣;2016年,省科技廳組建省科技扶貧專家服務團,2019年,在全省縣域由科技特派員組建了445個科技扶貧服務隊;山農大、省農科院等高校院所組建鄉村振興服務團……農科人才隊伍越來越壯大、與農民結合越來越緊密。
習慣精耕細作的山東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意識更強、本領更高了。山農大園藝學院教授姜遠茂是我國“十三五”蘋果產業藥肥雙減項目首席專家,他發現,項目組每年搞的“中國好蘋果”大賽,山東農民獲獎最多;地頭授課,山東農民參加最積極。蓬萊市果樹總站站長徐月華告訴記者,2016年以來蓬萊通過國家審定的蘋果新品種中,煙富10、煙富7、元富紅、九艷香、八仙早富等品種都是農民首先在田間發現的。
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也上來了。背后的力量之一,是體制機制創新。2019年,省農科院作物所育成的綠色強筋小麥品種“濟麥44”,品種實施權轉讓合同金額1500萬元,創國內小麥品種轉讓金額之最,目前到位400萬元,扣除成本之后約七成分配給了成果研究團隊。記者從該院獲悉,2015年該院科技成果收益管理辦法出臺前,成果轉化鳳毛麟角,辦法出臺后,2016-2019年,全院成果轉化共1046項。
職稱評聘也打破了“唯論文、唯獲獎”傾向。2018年,山農大資源與環境學院教師駱洪義在農民的大棚里獲知了自己被聘上教授的消息。若論獲獎成果和論文數量,埋頭做應用的駱洪義并不夠,但他研發的設施蔬菜水肥一體化基質栽培技術和作物專用水溶肥已推廣上萬畝,學校按新規,把大紅的教授聘書頒給了他。
經過持續培訓,山東的高素質農民在成長。蒙陰縣野店鎮北晏子村36歲的農民牛慶花,5年前還是個在家種地、喂豬的普通家庭婦女。2015年,一場電商培訓讓初中文化的她觸了網。現在,她的網店“孟良崮果園”年銷售額600多萬元,帶動了上百戶鄉親致富。2012年以來,山東加大財政投入,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40余萬人次,越來越多的牛慶花們,走上科技致富路。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萍紴橐砦忠柏S,鄉村振興干勁足。山東廣大黨員干部正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努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為全國鄉村振興作出山東貢獻!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