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紅色精神不老 綠色發展常青——龍口市庵夼村弘揚紅色文化引領綠色發展紀實

    大眾網·海報新聞煙臺5月7日訊(記者 林曉冬)“膠東延安北方巴馬”“煙臺市級森林公園”“山東省旅游特色村”“國家森林鄉村”……很難想象,一個山溝溝里的村莊,竟榮獲了國家、省市各級榮譽近二十項。這個“名氣十足”的小村莊就是龍口市蘆頭鎮庵夼村,一個位于大飄山西麓的古村落。

    “縱觀庵夼村的發展歷程,幾十年堅守紅色傳統,毫不動搖培育綠水青山,在社會發展長河中正確處理了‘變’與‘不變’的關系,走出了一條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良性發展的路子,確實十分可貴。這是一條用紅色精神鑄就的綠色發展之路,應當深入梳理挖掘,大力予以弘揚?!笔∨蔁熍_省委網信辦“四進”攻堅工作組組長、省委網信辦副主任李宗國在實地調研時深有感觸地說。

    翻閱庵夼村這些榮譽,不難發現,它們都與“紅色文化”和“綠色發展”有關,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陽春走基層”來到這里,探尋這個革命古村落是如何弘揚紅色精神、發展紅色旅游、堅持生態理念、脫貧增收奔小康的。

    紅色文化——膠東小延安 北方井岡山

    庵夼村是抗日戰爭時期貢獻卓著的革命老區,擁有“革命圣地小延安”之美稱。當時,膠東二行署秘密駐扎在該村,指揮膠東地區的抗日斗爭,一九四二年,許世友的九縱部隊進村駐扎。伴隨著一批又一批地下工作者和革命先驅的到來,抗戰的烈火在村里熊熊燃起。“史大姐裝瘋賣傻智救小八路”“紅嫂傅淑梅”“史興成拒掛日本旗”……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事跡通過庵夼村黨支部書記史殿來的講述,一幅幅畫面仿佛又把記者帶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大飄山下軍民魚水情深”,庵夼村老百姓在那個特殊年代的參軍和支前熱情十分高漲,通過小推車、“做軍鞋”、“瓤兒餅”等支援抗戰,為革命的勝利作出許許多多的貢獻。

    綠色資源——保護綠水青山 植樹造林興水利

    擁有如此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庵夼村在培育綠色資源的過程中也是充分發揚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珍惜發展成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值人心。

    “青山抱綠水,綠水繞山村,山村是畫廊,畫廊最迷人。”如今被人這樣美贊的庵夼村,以前可是一個“鳥不拉屎”的禿山溝。改革開放初期,村里田地和山巒均分包到戶,村民的主要精力是根據市場需求改良和發展果業生產,卻顧不及投入大、見效慢的山巒治理。不治山則無水,無水則果業不興,守著窮山惡水單搞果業致富是空想。望著“光禿禿的山脊”,史殿來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植樹造林,他頂著壓力走街串巷,挨家挨戶講政策、說道理,將山巒從一家一戶中收回,由村里集中管理。數十年來,累計種植香槐、洋槐、松樹等數百萬株,綠化山林面積133.32萬平方米。

    2016年,史殿來再扛興水大旗,深入發動群眾,用集資入股的辦法,經90多天的奮戰在村東大飄山腳興建一座蓄水12萬立方的高山水庫。至此,庵夼村擁有10萬立方的水庫3座,之配套的山地供水網絡業已形成,農田全部達到灌溉條件。

    最近,森林防火形勢嚴峻,史殿來索性就搬到了山頂的值班室,吃住在那里?!爸挥杏H眼盯著我才放心,在我手上,我不能讓這山上的一棵樹著了?!笔返顏碚f道。

    紅色精神——開發紅色旅游 弘揚革命精神

    庵夼被稱為“山水風光賽江南,革命圣地小延安”,村內留有大量抗日戰爭時期的文物古跡,為弘揚膠東紅色文化精神,該村依托紅色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游項目,成立了村史撰寫隊伍,搜集整理抗戰時期村內的歷史典故和歷史人物,大綱已基本成冊;修繕了抗戰時期軍民飲用的“雙口井”和二行署辦公房屋,對藏糧、藏武器和關押叛徒的山洞進行了保護,收回法院和北海銀行等辦公場所,并陸續整理回收物品,曾經駐扎部隊的山上修建了一條長約6000米的林蔭小路,方便游客直達各個景點。

    2015年,庵夼村被評為煙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村依托本村獨特的紅色旅游資源,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大力弘揚膠東紅色文化精神,推進全市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這幾年,山腳下又修建了庵夼村史館,詳細介紹了庵夼村的革命歷史和英雄人物,經常有參觀團來這里接受黨性教育和開展革命精神宣講活動。

    綠色發展——“黨支部+合作社”打造鄉村旅游和產業發展2.0版

    要說依托紅色資源,發展觀光旅游是鄉村旅產業發展的基礎版本,現如今庵夼村在立足紅色文化和盯住青山綠水的同時,已經形成了鄉村旅游和綠色產業發展2.0版本。

    2014年以來,庵夼村黨支部一班人立足本村實際,盯住青山綠水不放,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精心確立了發展休閑農業這一主題,旨在壯大農業投入的前提下大力實施生態鄉村旅游產業。先后籌資修建了水庫、涼亭、鋪設了山間小路等,為游客觀光游覽提供了基礎條件,現已初具規模。如何讓延伸旅游產業鏈,村黨支部又實施了 “民俗農家樂”建設:在村內挑選地理位置相對較好、房屋結構相對優良的20余處古建筑作為開發建設對象,并聘請專家按照“民俗農家樂”的標準實施規劃設計。目前,已成功建成3處可供20余人休閑、飲食和居住的“民俗農家樂”。

    發展旅游產業的同時如何開發休閑農業?吸引更多游客,帶動村民參與種植以增加收入。圍繞這些問題,鄉村振興龍口四隊進駐庵夼村后,就與村兩委反復商討,并多次外出學習取經。經過認真學習研究,并響應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模式的號召,成立了綠色果蔬采摘合作社,由黨支部牽頭,號召村民以資金入股方式入社,參與種植經營。記者站在合作社的山坡上放眼望去,一片片平整的梯田已種滿了荷蘭杏、大櫻桃、桃子等果樹,“青山”變為“花果山”。與此同時,村黨支部還專門建立了包含石榴、杏、香椿、刺嫩芽等在內的特色采摘園,供游人休閑采摘,體驗勞動之美、果品之香。

    如今的庵夼村正朝著旅游特色村強力進軍,在堅持綠色生態發展的同時,發揚紅色精神,發展紅色文化和鄉村特色旅游業,成就了一個山青水秀、林果飄香、文化深厚、安居樂業的如畫"桃源"。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