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中小企業困難重重。然而,有一批企業卻活得最從容,受到的沖擊最小,他們被稱為“中國隱形冠軍”?!半[形冠軍”通常是指“擁有全球領袖地位但社會知名度較低的中小企業”。4月21日是全國企業家活動日,由《中外管理》雜志社主辦的“中國隱形冠軍”云端超級峰會于4月21日以線上直播的方式舉行,10家隱形冠軍企業以“逆勢突圍”為話題,把他們積累的寶貴經驗傾囊相授,帶動中小企業自強不息、迎難而上,助力企業復產復工。
長久以來,“隱形冠軍”作為一群不為人知的前行者,數十年如一日深耕細分行業,他們往往處于產業鏈的中間環節,生產產品配件或為大企業做配套服務,因為不直接面對消費市場而不被大眾所熟知。
從精密機床、飛機發動機、圓珠筆尖的小鋼珠到高鐵列車上的螺絲釘,任何行業里都有一批“隱形冠軍”企業的存在。這些企業因掌握行業關鍵知識和核心技術、關鍵部件或關鍵材料,享有其他企業無法替代的優勢地位,是名副其實的產業命運控制者。中國的產業要由大變強、擁有話語權,就需要更多這樣的企業,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隱形冠軍”決定著中國能否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
2020年4月11日,河北唐山一家汽車用鋰電池生產企業的工人在生產線上工作(圖 / 新華社)
要“獨角獸”還是要“隱形冠軍”
著名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在《隱形冠軍:誰是最優秀的公司》一書中,首次定義了隱形冠軍企業,明確指出隱形冠軍企業是指在國內或國際市場上占據絕大部分份額,但社會知名度較低的中小企業。根據過去20多年赫爾曼·西蒙收集的數據來看,全世界3000多家隱形冠軍企業,德國擁有1307家,數量居全球第一。在德國,這些企業提供了70%以上的就業,創造了40%的GDP,同時在世界市場上占中小企業專業市場份額的70%-90%。
然而,在100多年前,德國在制造業上乏善可陳,“德國制造”曾一度是“假冒”和“偽劣品”的代名詞。這似乎與多年前的中國有幾分相似之處,縱觀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了制造業的轉移,卻沒有帶來技術的轉移。中國制造業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能力在長期代工生產中停滯不前,陷入了“低端鎖定”的局面。中國制造業也一度被貼上了“廉價”“低端”的標簽。
同樣是經歷了低質量、低價值的低端生產者階段的中德兩國在制造業發展上有諸多共同點,但中國產業發展道路又與德國不盡相同。一個明顯的方面是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隱形冠軍企業,而中國卻盛產獨角獸企業。在全球500多家獨角獸企業里,200多家來自中國,數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國的隱形冠軍企業,在世界主要經濟國家當中數量最少。
為什么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數量居世界第一,而隱形冠軍企業數量卻少得可憐?事實上,獨角獸企業與隱形冠軍企業都是細分行業擁有絕對領先的技術或者模式,且占據行業最高的市場份額的公司。不同點在于行業分布和成長速度——隱形冠軍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需要長時間培育;獨角獸大多誕生于新興產業,以技術和資本加速發展。有專家曾言簡意賅地概括過二者的本質區別——創業活躍易出獨角獸,而技術專注可培育出隱形冠軍。
應當看到,中國從來都不缺少創業創新的土壤,但在產業鏈的中間環節或是在技術壁壘較高的B2B市場,卻極少有掌握世界頂級技術的中國公司出沒。赫爾曼·西蒙研究發現,德國隱形冠軍企業的研發投入可以占到收入的20%。如此高昂的研發投入占比,在國內一些以科技研發而著名的巨頭公司中都比較罕見。2019年,國內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營收2069.29億元人民幣,研發投入374.35億元人民幣,研發占比大約為15.5%;一直專注技術研發的華為,2019年總收入8588億元,研發費用1317億元,占收入的15.3%。
不難發現,這些專注特殊領域的隱形冠軍,之所以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對研發的長期投入。誠然,我們需要這些站在價值鏈頂端的獨角獸公司,但我們更需要這些掌握實體經濟命脈、控制產業鏈核心環節的隱形冠軍企業。
科技發展的“試金石”
中國雖然是世界制造大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很多產業規模名列世界前茅,但是這些產業往往大而不強,核心技術、核心材料和關鍵部件大都壟斷在國外隱形冠軍企業手中。華為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中美貿易戰中,當華為被美國斷供之后,很多人才意識到芯片、操作系統對企業、民眾和國家的重要性,而環顧四周發現,除了美國供應商之外,我們國家竟然沒有成熟的操作系統和可以替代的芯片。大到精密機床、半導體加工設備、飛機發動機和汽車發動機,小到電子產業的高檔芯片、微電子鏈接用的導電金球等等,都是中國在產業鏈上的弱點和軟肋。不難發現,一旦國際貿易發生摩擦,與這些產業具有技術經濟關聯的下游的中國產業,都有可能成為摩擦下的犧牲品。
幸運的是,中國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視挖掘培育隱形冠軍企業。2016年3月2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目的是到2025年總結提升2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鞏固和提升企業全球市場地位,技術水平進一步躍升,經營業績持續提升;發現和培育600家有潛力成長為單項冠軍的企業,支持企業培育成長為單項冠軍企業。地方層面,各城市也相繼出臺支持政策,加快培育“隱形冠軍”。 2018年青島出臺《青島市專精特新和隱形冠軍中小企業培育行動計劃(2018—2021)》,提出到2021年培育百家隱形冠軍企業。
在政府的重視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一批本土的隱形冠軍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中國混凝土機械行業的雙子星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兩個公司在過去20年從以德國普茨邁斯特為代表的隱形冠軍企業手中奪取了大量市場份額。2000年以來,國產工程機械市場份額一路上揚,從10%以下上升到今天的60%以上,而外資品牌的市場份額一路下滑,從絕對優勢的90%以上,下降到如今的40%以下。在如此變化規律發展下,可以預見兩三年后,外資品牌市場份額將大概率低于三分之一。
與此同時,恩捷股份、江豐電子等一批專注于鋰電池、半導體等領域的隱形冠軍企業也在近幾年相繼發展壯大,這些企業大多具有“高度專業性”,他們往往選擇專業化路線,專注于較窄的市場領域,在其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深度發展。恩捷股份在全球隔膜市場占14%的市場份額,在中國濕法隔膜市場占45%的市場份額,為全球第一。而江豐電子的崛起從根本上填補了國內的技術空白,打破了美、日跨國公司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制造領域的長期壟斷,目前江豐電子已成為國內材料最齊全、工藝最完整、設備能力最強、產能最大的超高純度金屬材料及濺射靶材生產基地,未來有望成為全球半導體材料巨頭。
事實上,在國內還有很多像三一重工、江豐電子這樣的“進口替代型”企業。在十幾年前,當這些公司剛剛起步時,并沒有引起國外企業的重視,甚至還常常受到輕視和質疑。然而今天,中外制造業的交鋒已經全面展開,中國新崛起的隱形冠軍企業正與這些昔日的行業巨頭和壟斷企業一起逐鹿全球。一些中國隱形冠軍企業,如鵬鼎控股(印制電路板)、匯頂科技(屏下光學指紋芯片)、通威股份(太陽能電池片)等等,盡管它們的國際化程度暫時還參差不齊,但是銷售收入都有著迅速的增長,與國外的隱形冠軍已經站在同一個數量級上。與此同時,得益于中國近20年來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基礎建設需求的大量增長,一些高速發展行業的中國公司,例如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尚德,不但企業規模與市場份額已經趕超了國外同行,并且已經真正成長為領域內的冠軍企業。
“隱者無名,但唯有隱者留其名?!蔽覀兛梢韵嘈牛谖磥恚袊鴮⒄Q生越來越多隱形冠軍企業,它們將成為支撐中國產業升級的中流砥柱和把控關鍵核心技術的產業鏈核心,引導中國經濟向好向快發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