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3名外籍人員在青島市嶗山區疾控中心進行核酸檢測采樣時,因排隊與其他人員發生爭執,外籍人員出現不當的言語和行為,引發廣泛關注。
在網上熱傳的視頻中,一名外籍人士將一名中國公民手中的檢測單扔了出去,并與排隊的其他人員爭吵,其中一句“Chinese get out”(中國人滾出去)直接激怒了公眾。這段視頻在打上“辱華”的標簽后迅速發酵。多家媒體就此事發表評論《面對“豪橫的外國人”,憑什么要給面子》《一句“中國人出去”,刺痛了太多人的心》《這聲“中國人出去”,實在太刺耳了》……
4月5日,此事件的另一段視頻出現在網絡上,視頻中,有一名女士喊“你永遠不能來中國”,這名外籍人士回復,“在美國有800萬中國人,我永遠不能來?除非800萬中國人離開美國”。
也是就說,這名外籍人士并不是如同網上傳的那樣,是讓“中國人滾出去”,而是有人故意把“Chinese get out(America)”截取出來變成“中國人滾出去”后進行傳播。
除此之外,該名外籍人士還解釋了并不是自己要插隊,而是有人給他打電話,讓他來簽名,簽了名再出去。
但我們發現,沒有媒體就這名外籍男子的話是否真實進行采訪核實,而是急于轉發這條“辱華”視頻,并發表新聞評論。于是,媒體和不明真相的群眾合力塑造了一個耍橫的外國人形象。
最近,南京、上海、西安、廣州都先后出現了一些外籍人士在疫情防控期間的違法違規行為,這些飛揚跋扈的“洋大人”激怒了公眾,媒體對這些人的報道和批評是正常的。但回到青島嶗山外籍人插隊這個事情上來看,一些媒體在事實不清的情況下,僅僅根據一條斷章取義的視頻片段就匆匆發表自己的觀點,顯然是欠妥的。
新聞評論,是對新聞事實進行評論,所以一定是先有事實,而后才有觀點和態度。一旦評論“搶拍”而恰好事實又不準確,新聞評論則會陷入主觀臆斷、自說自話的的尷尬境地。
2017年8月31日,陜西省榆林市一名待產孕婦跳樓身亡。不少媒體都報道產婦跳樓原因是因為疼痛難忍想剖腹產,但遭到家屬拒絕,最終產婦從5樓跳下,搶救無效死亡。一些媒體基于這個事實發表了評論:《產婦墜樓樓背后只缺家屬簽字嗎》《榆林產婦欲剖腹產被家屬拒絕后跳樓 產婦為何無權自己簽字》《榆林產婦墜樓背后:誰能定我生與死》……
很顯然,這些評論的寫作者并沒有采訪產婦的家屬并進行求證,而是僅憑自己在新聞中看到的信息就下了筆。不用說,這些文章直接將家屬推向了輿論的漩渦,受到了網友們的口誅筆伐。
但完整視頻公布后,我們看到并不是產婦家屬不同意剖腹產。這些評論被新的信息迅速地淹沒了,但失去至親又蒙受如此大非議的產婦家屬的創傷卻沒有那么快愈合。
新媒體時代,流量的爭奪日益激烈,一些媒體看見熱點就像看見獵物一樣撲上去,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蹭上再說。于是,草率發聲、站隊的新聞評論成了一種特色。
盡管這種“搶拍”會因迎合了公眾情緒,而收獲了可觀的流量,但當真相大白的時候,當初收獲的贊譽有多大,而后面臨的公信力危機就有多大。
回歸到新聞專業主義來看,準確是一切報道的前提。新聞區別于小說的一個重要點就是新聞必須是真實的。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新聞之前,必須確認新聞的真實性后才能向公眾報道,評論亦是如此。
因此,我們呼吁,機構媒體針對熱點事件的評論不妨“慢半拍”,讓事實先走,在事實清晰后再基于事實本身給出媒體的價值判斷。
同時,我們也建議評論員們對所評事件進行采訪求證。在新媒體時代,盡管信息的搜集和查證變得更為容易,但與此同時,魚龍混雜的信息也真假難辨,稍不留神,評論就有可能評偏了,甚至評反了,從而讓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媒體名譽受到損害。
如果評論員做不到采訪求證,我們建議就不要針對有爭議的事實進行評論,回歸常識、人性和規律的層面去評論。
在榆林產婦墜樓事件事實不清楚時,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副社長李泓冰發表了《產婦墜亡,最大的真相是一直被漠視的創痛》,跳出孰是孰非的爭論,去看事件中深層次的分娩之痛;在女醫護人員剃光頭是否自愿的爭論中,她發表評論《女性逆行,尊重比贊美更重要》,發出“是否尊重愛護女性,是一個人,也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標尺和底線”的聲音。
在這兩篇評論中,不論產婦墜樓是家屬還是醫院之過錯,不論女醫護剃光頭是否自愿,這兩篇評論都能立得住、站得穩。
當然,這也對評論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問題要有獨特的視角,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對社會價值的基本判斷力。
評論是新聞皇冠上的明珠,也是衡量一個媒體引導力的標尺,做不到更高層面的要求時,就用最笨的辦法,“慢半拍”,去采訪去求證?;蛟S公眾不記得我們寫下的每一個字,但歷史會記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