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襲來的一場疫情,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一方面,不斷蔓延的疫情,讓健康受到威脅,另一方面,延期上班、開最低生活標準工資、降薪、被裁員,讓人們突然感覺到前所未有的“錢緊”,自覺地捂起了錢袋子。于是保險公司在擴展現有產品保障責任的同時,火線推出的“抗疫”專屬保險產品,受到普遍關注,而國內各大銀行推出的“抗疫”題材理財產品,因其門檻低、收益率高等優勢,受到市民們青睞。
業內人士指出,疫情就是一場大考,對普通民眾來說,考校的是降低家庭風險的意識,而對金融機構而言,考校的則是化危為機、加快轉型升級的能力。
防風險意識增強 “防疫”險種受寵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舉國上下都非常關注疫情的進展,如何防范病毒感染、降低人身傷害風險成為人們最關注的話題,而廣大市民的風險防范意識也前所未有的大大增強。
為了給市民提供更多的風險保障,各個保險公司紛紛通過開辟理賠“綠色通道”、擴展產品保障責任、捐贈保險等方式,為市民抗擊疫情提供支持。與此同時,通過推出防“疫”專屬保險,滿足市民的保險需求。如中國人壽專門推出了“國壽康E無憂”保險產品,對確認感染新冠病毒身故以及傷殘的,分別提供15萬元保障,并向全國提供了1000萬份的免費產品;而太平人壽推出的“暢無憂”保障計劃,對因新冠病毒疾病身故及全殘的客戶提供20萬元保額、對確診人員提供2萬元津貼保險金等,該產品因其以29.9元較低的保費提供多達幾十萬元的保障,一經推出即受到追捧,僅太平人壽青島分公司在推出短短幾天里就熱銷了4萬多份。
在傳統保險企業積極推出專屬產品助力市民防疫的同時,國內互聯網保險平臺也紛紛站到前臺,充分發揮了科技保險的力量。
據了解,為了滿足市民特定需求,互聯網保險平臺及時推出了覆蓋年齡廣、確診即賠的免費新冠肺炎定制保障,基本實現低門檻和全保障。比如螞蟻保險推出的好醫?!た剐鹿诒U辖穑脩纛I取5天后確診可獲得最高2萬元保障金;微保推出的“微醫?!っ赓M新冠肺炎保障金”,被保人在等待期后確診罹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并達到“休克/呼吸衰竭并使用機械通氣/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監護治療”三個條件之一,即可獲得1萬元保障金,因新冠肺炎導致身故的可獲得5萬元補償金;而360保險向全國人民贈送的“360防疫保新冠肺炎定制保障”,18~75歲人群可領取10萬元新冠肺炎身故保險金和1000元確診金,該保障面向全國人民,上線首日便有一萬多人領取。
業內人士坦言,基于互聯網的科技手段,這些平臺在用戶溝通、產品推薦、智能核保、購買支付、在線理賠等環節全部實現了線上操作,方便快捷,極大地滿足了宅在家里“抗疫”市民的需求,因而其受歡迎程度不言而喻。
“抗疫”理財產品迭出 門檻低收益高受追捧
疫情期間,各金融機構發售的理財產品也順勢而變,以“抗疫”主題的專屬理財產品紛紛上架,據不完全統計,包括5大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以及理財子公司在內的金融機構推出的“抗疫”專屬理財產品有數十款之多。
據了解,這些“抗疫”專屬理財產品既有向特定區域特定人群定向發行的,如包括中銀理財、農銀理財在內的多家銀行推出了軍人專享、醫師專享以及面向湖北人民的“抗疫”專屬理財產品,也有面向全國客群發行的,如交銀理財發行的一款低風險封閉式凈值型理財產品,所募集的理財資金將主要投向生產防疫用品的優質重點企業,以及其他抗擊疫情的相關領域。
這些產品既有“抗疫”的專屬標簽,也有足夠吸引眼球的硬核,因而普遍受市民們青睞。比如上述兩款定向發行的理財產品起購金額僅為1萬元,不但門檻低,而且收益率也相對普通理財產品高,投資期限在5個月到半個不等,收益率高達3.9%至4.1%;中行推出的“白衣天使專屬”產品,期限為142天,業績基準為4.05%,收益相當搶眼;而交銀理財和工銀理財都推出過1元起購的“抗疫”專屬理財產品,不但無門檻,而且免除銷售手續費及固定管理費;還有一些銀行推出了免收管理費、將部分收益率作為捐贈款等產品,如華夏銀行推出的“龍盈固定收益類G款37號一年期封閉式凈值型理財產品”,募集資金主要用于投資疫情防控債,支持防疫“抗疫”相關領域,保障企業融資需求,業績基準年化4.3%,1萬元起購,減免銷售手續費、管理費各類費用;交銀理財一款低風險封閉式凈值型理財產品,一年期預期收益率達4.1%,該產品免除了銷售手續費、托管費和投資管理費;建設銀行北京“乾元-至善”愛心捐贈理財(私人銀行客戶專屬)2020年第1期標準資產組合型理財產品,將年化0.3%的收益作為捐贈款用于疫情人員的補助項目,助力抗擊疫情。
業內人士稱,受疫情的影響,許多上班族面臨著延期上班、開最低生活標準工資、降薪、被裁員的窘境,尤其是那些平時習慣“月光”的上班族自覺地捂起了錢袋子,而這些“抗疫”專屬理財產品投資門檻低費率低,而且大多屬于中低風險、收益普遍略高于普通理財產品,自然大受追捧。
疫情加快轉型升級 發力產品線上營銷
疫情期間,面對市民足不出戶、銀行網點深受影響的現狀,各家銀行紛紛轉變營銷方式,將傳統線下營銷活動向線上轉移,力推“線上理財”。
例如中信銀行專門推出企業微信,方便理財經理與客戶進行一對一溝通,也有助于保證服務質量;中銀理財開啟空中小課堂,主講內容包括突發疫情對資本市場的影響、疫情洞悉投資良機等;建信理財開播云課堂,投資經理線上介紹理財產品運作模式、收益情況及對市場的研判等,通過這些服務舉措,不斷增加客戶的粘性。
以往居民首次在銀行APP上購買理財產品,需要去到銀行網點進行線下風險測評,這場疫情,讓一些銀行改變了購買理財產品的面簽限制,如通過交通銀行、招商銀行APP購買理財產品時,客戶都可以通過線上做風險評估問卷,這些變化,都大大提高了理財產品的營銷力度。
業內人士表示,一場疫情,讓銀行充分感知了行業的冰與火,一方面疫情給銀行的經營業績、信貸需求、資產質量等都帶來了不小影響,另一方面,線上理財產品銷售持續火爆,讓銀行業充分認識到線上服務渠道的重要性,從而更加注重運用金融科技力量,進一步加大了線上化服務力度。
與銀行發力線上異曲同工的是,保險行業面對疫情,也積極轉危為機,以信息化為手段,加強保險科技應用,大力發展互聯網保險,進一步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太平人壽青島分公司相關人士表示,此次疫情考驗著險企線上化經營的能力,目前很多險企在在線投保、自助理賠上發力,并借助此平臺,積極引導營銷隊伍通過線上平臺完成在線投保、接收電子保單即時獲得保障、借助在線回執完成保單簽收、通過線上理賠實現理賠款及時到賬,從而為客戶提供全天候保險服務,進而帶動業務全天候營收。
除此之處,各險企還積極上線承保理賠APP或微信小程序,幫助客戶實現線上自助投保,還有一些險企通過微信公眾號、朋友圈短視頻投放等形式,為用戶提供免費的在線問診、免費心理咨詢等,加大服務力度,在傳統線下渠道受阻的情況下,通過線上渠道贏得彎道超車的機會。
業內人士表示,此次疫情倒逼保險行業服務加快轉型升級,通過加大科技轉型力度,加快保險科技應用,推進業務轉型,促進線上線下服務融合,從長遠來看,這些舉措將有利于保險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 記者 崔崢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