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85后醫生季翔: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戰“疫”青年封面(14) 

    85后醫生季翔: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文/本刊通訊員 丁嫵瑤

    2月9日下午16:30。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5號樓8層17病區。

    一名老年男性新冠病毒感染者突發尿潴留,急需進行無菌導尿。

    危急關頭,有人自告奮勇。

    “我的博士專業是‘老年醫學心血管方向’,做值班醫生時就常幫助女同事為男患者插尿管,加上當日正好要去查房,綜合各方面因素考量,責無旁貸?!?/p>

    這位臨危受命的醫生,是來自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的季翔。前一日抵漢,事發兩小時前,剛剛入駐醫院了解情況,熟悉設施。

    身高一米八八的山東大漢,首次穿上防護服感受如何?

    季翔坦言:“XXL的尺寸還是略小,不太敢站直身體。一次性靴套還沒有送到,只能用黃色垃圾袋臨時代替?!?/p>

    換好防護服,呼吸不暢。不過季翔(藍衣)說自己早有心理準備,調勻呼吸,開始工作

    醫生,就是隨時與不確定性交戰。以穿脫防護服為例,每個病區的流程都不盡相同,只能因地制宜。

    “那天,我進入隔離病區約一小時,脫防護服就用了將近20分鐘。十幾個步驟,我進行得盡量穩妥,就怕污染了自己連累了隊友?!?/p>

    季翔負責的病區有30多位患者,而在他進駐之前,只有臨時從其他專業抽調過來的6位醫師和十幾位護理人員。如今,35歲的他要作為病區內唯一值班的呼吸專業醫師,負責呼吸危重癥專業和其他專業的搭配組合。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沒有這個心理素質做不了醫生……危重癥專業幾乎沒有后悔藥可以吃?!?/p>

    這位作風扎實的專業醫生,也是一名共產黨員。

    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很多人問我為什么要來武漢,還有更多人在關心我的心情。其實,只是99%的平靜+1%的激動。平靜,是我們最基本的職業要求和必備素養;激動,是因為人生價值的體現。因為我們入黨的誓言,終于要兌現了,我們所說的理想不再只是一句口號?!?/p>

    在采訪中,季翔的口頭禪是“這很正?!?。或許他自己也沒意識到,專業、責任與奉獻已經成了所謂“正常”的一部分。 

    時刻準備著,從不敢松懈

    《中國青年》:您是從什么時候意識到此次疫情的嚴重性的?提前做了哪些準備?

    季翔:去年12月,我們聽說了這件事,今年1月感到疫情可能比較嚴重,就著手做了相應的知識準備,并向醫務處匯報請戰——一旦需要派出醫療隊,可以及時響應。起初,我們是小規模組織了一支30人的醫療隊,到了2月6日晚上,接到衛健委的支援通知,又臨時召集成員,最后組成了一支130人的醫療隊代表齊魯醫院出征。

    就我個人來說,其實過年期間(包括除夕夜里),就一直在呼吸科值班,不敢懈怠。

    由于防護服沒有口袋,季翔(右)和同事們便自制布袋以隨身攜帶必需物品。在布袋上,大家自發寫上了對武漢的祝福 《中國青年》:您目前的工作強度如何?

    季翔:在身體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盡可能地高效工作。一般來說,值過一個白班和夜班后,會安排一到兩天的休息。

    我的身份比較特殊,除了做值班醫生外,還承擔著一定的臨床研究任務,所以工作的時間會更長一些。

    (在季翔接受《中國青年》電話采訪的當天,他本應從19:30開始值夜班。然而就在下午15:00結束采訪后,他已動身前往醫院。) 

    季翔在清潔區的辦公室里值夜班

    《中國青年》:目前,您所在病區的狀況如何?

    季翔:患者情況基本在好轉,很多人之前生活不能自理,現在也能自己吃飯了。在物資供給方面,也是很充裕的。但是,作為醫生,尤其是一名危重科醫生,無論工作成效如何,在工作時都要心無旁騖,時刻不松懈。 

    謝謝你們,我的同行者

    《中國青年》:援鄂的這些天,有沒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季翔:有很多令我感動的事情,尤其讓我感受深刻的是,我們的國家大有希望——在這次戰疫中,很多主力都是80后、90后,平時可能會表現出個性化的愛好,但遇到大事,立刻激發出強烈的愛國之情與集體主義精神。

    比如,很多90后護士不僅專業素養非常扎實,對痛苦的忍耐力也非常強。從他(她)們臉上被口罩、護目鏡等壓出的印記就可以看出,長期穿戴防護裝備是非常不舒適的,但他(她)們毫無抱怨——這種舉重若輕的態度非常重要。人常說,治愈危重癥患者有四分靠醫生,六分靠護士,護士其實是接觸患者最多的人群,如果他(她)們每天都慘兮兮的樣子,患者是不可能感受到陽光的。

    另外,武漢人民也讓我很感動。雖然我們不是來享受的,但武漢方面著實對我們的衣食住行給予了非常細心和周密的照顧。比如,醫療隊駐地附近的咖啡店,每天免費為醫務人員提供500杯咖啡——“武漢拿鐵”的溫度,傳遞的是愛的暖意。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很多時候,后勤才是決定勝利的關鍵。在武漢這邊,每個人都以自己的力量支持著我們,讓我們很受鼓舞。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的不是失敗或危險,而是前行的路上,只有自己一人——同行者本身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為我們帶來前進的勇氣。 

    武漢Wakanda咖啡每天為醫護人員免費提供500杯咖啡,據悉,這家咖啡館的老板是一名90后姑娘

    “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中國青年》:與以往的工作相比,這次工作有何收獲?

    季翔:從專業方面來說,這是我第一次遇到這么大的突發疫情,新的經歷肯定會帶來業務知識、應變能力、協作能力等各個方面的提高。

    但是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我們黨的優越性和先進性——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本能,以及由此迸發出的巨大凝聚力。我們的黨,從來都不是利益共同體,而是因為有共同的信仰自愿走到了一起。

    可能有些人覺得空談理想和信仰有些蒼白,但“國難顯忠良”。比如,我們能夠一小時內組織起醫療隊,自發地走到一起;又比如,我們的醫療隊副隊長、腎內科主任胡昭教授,年近60歲,各種榮譽待遇已經無以復加,在旁人看來已經到了無欲無求的程度,卻毅然決然帶頭報名參戰,每天在病房指導工作,完全沉浸其中,不厭其煩——我想,這就是一名共產黨員真正的樣子。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援鄂醫療隊副隊長胡昭教授連日來操勞過度。2月11日下午,他坐在辦公椅上睡著了,這一幕正好被路過的護理部同事記錄了下來

    《中國青年》:有沒有想過如果自己被感染了,怎么辦?

    季翔:如果是問“是否擔心死亡”,我并不是很擔心,這倒不是說不怕死,而是不惜死,因為知道生命的價值所在。“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我和我的同事都以此句自勉。

    但我會擔心自己如果被感染,連累隊友——全隊醫療人員都要被隔離,這個代價是巨大的。

    《中國青年》:疫情結束后,有什么特別想做的事情嗎?

    季翔:我還真的沒有特別想做的事情。我平時的愛好就是看橄欖球賽。但工作6年來,我沒有休過假,還從沒去現場看過一場比賽。

    戰“疫”青年 封面人物系列報道的鏈接:軍醫文峰:深知危險,絕不退縮英雄妹妹杜富佳:抗疫一線,讓我來!

    男護士吳孝文:沒時間害怕,只想全力投入

    “擺渡人”鄭能量:我不怕死,只怕今生有憾

    痊愈者邵勝強:病危之后的生死22天

    ICU護士王冰:前線終見恩人面,黃岡戰疫敘奇緣護士陳阿香:帶孩子步行80公里歸隊抗疫

    工地技術員黃甜:逆行回漢,“火雷”速度有他在基層干部趙楠:為防控疫情,他拼盡了全力

    “白衣戰士” 宋彩萍:人民健康,是最大的軍功章95后女醫生甘如意: 4天3夜300公里,騎行返崗!

    志愿者李峰: 使命感找到了我,讓我睡不著

    00后志愿者朱如歸:讓社會重新認識我們這一代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