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疫情防控,青島市軍休六中心佳木斯路院區院門由工作人員值守。“24小時雙人上崗”,說起來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具體執行時,卻有著無數不為人知的艱辛。
超長“待機時間”
青島很多小區門口的值班是兩小時一崗,全天值守就需要24人次。軍休六中心一共只有26名職工,其中包括外地回青隔離人員、患病人員、懷孕員工,人手嚴重不足,短期值班還可以撐住,長期連續值守,根本不可能按照這一標準執行。
為此,值班工作人員普遍開啟了“超長待機”模式,白班9個小時,晚班15個小時,不管“男女老幼”,全員上崗在門衛值班。
需要強調的是,門衛值夜班與平常往日的夜間值守完全是兩個概念,門衛值夜班的工作人員是不能回值班室睡覺的,整個晚上都要瞪大了眼睛盯住門口。后半夜進院的人“故事”最多,有人晚上十二點半出去到銀行取錢,一點多回到院區;有三位兒童醫院的值班護士在院區租房,每天總有一位半夜一兩點才下班回家;有孝順的休干子女,每天六點鐘天還沒亮就趕到老干部家中去做早飯……夜深人靜時值班員也最容易犯困,于是保溫杯里就多了咖啡、紅牛和濃茶;口袋里揣上薄荷糖、醒神走珠和提神噴霧;抽煙的同志值完夜班,地上要掃出一堆煙頭和兩個空煙盒。大家交流著使用各種提升醒腦的神器妙用,還開玩笑說:“今年果然是鼠年,一到半夜都瞪起眼來了?!?/p>
班子成員和中層干部尤為辛苦。春節以來,他們幾乎沒有一個人休息過一整天。白天人人必到,每周至少兩次夜班,熬完夜用涼水洗把臉接著上班。帶班與值班的名字在疫情防控值班表上“交相輝映”,沒有調休的“充電時間”不說,還要每天詢問軍休干部健康狀況,安撫老人情緒,做老人思想工作,及時宣傳通報最新信息,上報外地返青人員情況,進行院區消毒,完成各項日常業務,以及處理各種異常情況和突發事件……這個春節假期,不少人在家閑得恨不得早上班,六中心卻忙出了平日幾倍的工作量。
沒有人知道疫情還會延續多久,也沒有一個人說一句苦或累。傳達室門口那盞燈,總是亮著。
低溫下“正常使用”
六中心佳木斯路院區安置了274戶軍休干部,還有50余戶房屋出售出租,居住總人數過千,此外另有很多子女經?;貋硖酵先恕R虼吮M管疫情期間進出人員大幅減少,每天仍有二三百人進入院區。
并不是每一位進出人員都會自覺地登記,所以工作人員必須守候在傳達室外,在寒風中堵住每一個人的“去路”。否則稍微在傳達室里坐一會兒,走一下神,可能就有人假裝沒看見門口的簽到本、簽到筆和簽到桌,昂首挺胸快步“穿越火線”,留下安全隱患。
另一方面,有過值守門衛經歷的人都知道,在人員進出頻繁的情況下,坐在傳達室里等有人來再出去的做法,看似輕松,實則更累。穿著厚重的衣服,一兩分鐘站起來一次,推門出去攔人追人,時刻處于加速和減速的過程中,“燃油消耗”非常大,一點都不“節能減排”。有經驗的值班員,都寧愿一直在門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百公里耗油”反而相對較低。
老天爺降了瘟疫還不過癮,又在春節前后降了溫。白天室外溫度都在零度左右徘徊,再來點風霜雨雪飄一飄,讓這個冬天名副其實。夜間就更冷,寒風吹來,冰涼入骨,在沒有暖氣的傳達室里坐都坐不住。每一位工作人員都穿著最厚重的大衣、戴著厚厚的帽子值班,平時身材最苗條的女同志也看著像狗熊。盡管如此,衣物還是抵擋不住透骨的寒意,大家只能不停地踱步、搓手、跺腳,一個班值下來,手機上記錄個一萬步毫無壓力。
盡管如此,工作人員沒有一個請假。還有兩個月就退休的同志,患腰椎間盤突出、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痛風的同志,孩子馬上要藝考的同志,兩口子都來值班沒人帶孩子的同志……無人請假,沒有逃兵。
越是苦越是累,大家就越不愿讓別人多承擔。
苦口婆心的“友情提示”
“李大爺,您怎么又出來了?倒垃圾?您每次倒垃圾倒一個鐘頭是咋回事?特殊時期,您就別出去鍛煉了,咱在院里遛遛彎兒行不?”
“張大爺,您出來咋不戴口罩呢?沒口罩?昨天不是給您一個了嗎?找不著了?我再給您拿一個,您戴好了,別弄丟了,也別去人多的地方啊!”
“王大爺,買菜去???您這口罩戴在鼻子下面有啥用啊?憋得慌?那您也得戴好了,您看昨天報道沒有,一個人買菜15秒就被傳染了,口罩一定要戴好,不然超市也不讓您進。記得快去快回啊……”
每天,值班人員都要在院門口重復無數次上面的話。老人們有的比較固執,有的自認為身體很好,有的則不看新聞不用手機,對疫情知之甚少。這些老人家還有共同點——在家閑不住,不愿戴口罩,喜歡常溜達,不愛登記,嫌麻煩,記不住身份證號,還有人連電話號碼都記不住。
“我就買個菜還要登記啊?”
“我就遛遛狗也要登記?。俊?/p>
“我去轉一圈就不用登記了吧?”
這樣的話,值班員一天不知道要聽多少遍。好在工作人員對老人們的信息了如指掌,只需要詢問老人們去了哪兒,其他姓名、住址、身份證號等信息,都在工作人員的腦子里,或在手機中的軍休干部信息表里。不用老人們費心,工作人員自會記錄在登記表上。
不過老人們雖不愿登記,卻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對測體溫很感興趣,每次進門測完體溫都要問:“多少度?”還有老人家專門跑到門衛,露出手腕:“來,給我量量體溫!”量完后也不出門,笑嘻嘻地溜達回去。這些可愛的老人啊……
相對于可愛的老人們,一些極少數人就顯得不那么可愛了。2月6日上午10點,一名開黑色桑塔納3000的車主,把車頂到大門口,一個勁按喇叭。工作人員向他再三解釋這個院區居住的都是老人,為保障老人健康,疫情期間車輛不能入內,車主下了車,既不聽勸阻,也不戴口罩,一邊破口大罵,一邊沖開兩位值班員的攔阻,徑直闖入院區。值班的兩位都是女同志,攔不住追不上,只好立刻向中心領導匯報。誰知車主很快兒又走出了大門,臨走揚言明天還來,天天都來,污言穢語不絕于耳。為此,中心調整了值班人員,男女搭配,然后將此人車牌號公之于眾。大家決定守株待兔,第二天大門口守了七八個人專等鬼子進村,可能是戰陣太大沒注意隱蔽,也可能這家伙就是個嘴炮,看到人多勢眾,再也沒敢露頭。
還有不少人不理解疫情期間的特殊規定,登記不情愿不耐煩,要么不愿說身份證號,要么不愿說真實信息。“我昨天剛填過”,“我天天來還登什么記”,“前面有我的身份證號,你們自己找!”“你們要我身份證號干什么?”對此,工作人員耐心地加以勸導。少數人口出惡語,甚至用車輛堵住消防通道,考慮到其中有的人可能是老干部子女,工作人員也壓下一口氣,苦口婆心講道理,最終一一解決了問題,始終沒有打110報警。
至于那些偷懶不愿多走幾步,把垃圾偷偷扔在北門口的;翻越封閉的北門,逼著工作人員用防盜網改裝柵欄的;氣勢洶洶質問,工作人員為什么不給他們發口罩的;號稱自己在某處為官,進院門不用登記的;因為不登記不讓進門,打電話到疫情防控指揮室辦舉報的……人生百態,在門口值守幾天,都能見到。工作人員呢,不惱,替他們扔了垃圾,給他們講了道理,把這些當作趣事,笑著交流。
一張婆婆嘴,一顆慈悲心。看大門,是苦,也是樂。夜深人靜的時候,還能把筆記本電腦拿到傳達室,左眼看窗外,右眼看屏幕,一點一滴地把這些苦樂變成文字,博大家一笑。
值班快一個月了,疫情還長嗎?
不長。
看,東邊的天,快要亮了。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封滿樓 通訊員 趙亮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