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城區的一幢舊居民樓里,76歲的王大爺和78歲的李阿姨感覺這個春節家里冷冷清清,盡管知道疫情嚴重,但是幾個孝順的孩子八九天不回家,連個電話也少打真是鮮見。兩個女兒,再加上兒媳,從年三十開始,就分別戰斗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崗位上,連初二的送年都是老兩口自己過的。這讓老兩口牽掛不已,既擔心又心疼,擔心的是二女兒和兒媳不知道感冒好了沒有?心疼的是一直就睡眠不好的大女兒這幾天是不是更差了?
大姐王厚貞,今年52歲,22年黨齡,膠東中心衛生院的一名退休職工,因工作需要被醫院返聘,她的工作最繁雜。從疫情來臨那一刻,職業的敏感促使她,不停地用手中的相機和筆記錄下這一個個感人的瞬間。于是一篇篇或頌揚、或鼓舞、或激勵,真情流露、充滿正能量的文章就這樣誕生了。為了寫好每一篇文章,她反復琢磨,捕捉靈感,靜心思考。為此常常夜不能寐,二三點鐘醒來,導致原本睡眠不好的她多次出現短暫耳聾現象。從年三十到如今,她加班加點不停工作,盡可能把白衣天使工作的艱辛和不易,責任和擔當及時報道展現出來。在她的努力下,膠東中心衛生院的微信公眾平臺9天時間更新7次,發布她用自己獨特視角觀察寫下的報道十幾篇,醫院工作動態和職工典型事跡多篇被《青島日報》、《青島財經日報》、《今日頭條》等媒體報道。
二姐王厚梅,今年50歲,25年黨齡,她的崗位最艱巨。自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成立,二姐王厚梅被任命為指揮部副總指揮,她深知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她作為“指揮員”必須全力以赴,做好份內工作,以保護好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于是,一場疫情防控部署工作全面迅速展開。
開會、部署,督促、落實,現場查看、督導,數據登記、匯總……因為分管衛生工作同時還包著兩個社區工作,一個多星期以來,她馬不停蹄往返村莊和指揮部辦公室之間,常常忘記吃飯,也顧不上問候家里的老人。因為加班熬夜,不慎感冒咳嗽,也只能吃幾片藥硬扛著。整個春節假期,她沒顧上休息一天,反倒是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幾乎天天忙碌到深夜。初八晚上,接到緊急排查通知,不顧一身疲累,幾乎一夜沒睡,和指揮部辦公室的同志們并肩奮戰,直到完成把所有數據摸排完畢。心里裝得最多的就是各村統計的年前返鄉人數是否真實準確?居家隔離人員健康狀況是否正常?各卡點人員對外來人員是否都能做到成功勸返?多日在一線奮戰,她沒有半句怨言。她說:“我分管這項工作,緊急情況面前,理應義不容辭!我的崗位更需要我認真,時刻不能松懈,如果能為疫情防控貢獻一點力量,我覺得再辛苦都值得。”
弟妹張霞,44歲,13年黨齡,中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副主任醫師,她的工作最危險。年前就身患感冒,本來想趁春節好好休息休息,督促督促上高三的兒子補習功課,但從臘月二十九接到通知就一直靠在疫情一線,因為接觸人員身份不明,情況復雜,隨時都有被傳染的可能。不論是忍受饑寒到老火車站摸排測溫,還是社區摸底排查,都絕對服從中心安排。正月初五,被單位派到中云街道疫情指揮部參加轄區內的湖北及其它省市外來人員的摸底排查工作。摸底排查存在很大的危險性,但卻是當前控制疫情擴散蔓延的關鍵舉措。來自哪里、怎么來的、車次(班次)和時間、去過哪些地方、接觸過哪些人、是否與已確診人員接觸等等內容都是摸底調查隊員必不可缺的問題。盡管工作危險,但每一次張霞都沖在前面。有一次在摸排中,與一個疑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密切接觸者時,她甚至讓孩子小或者未婚的年輕人往后站。為了及時接收來自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公安局、各村居摸底和群眾舉報的各種數據,她24小時待命,往往一個地點的摸底調查任務還未完成又接到下一個任務,常常自己出車出力,晚上加班到深夜。因為人員多,居住分散,中云轄區老樓居多,每到一家她都是氣喘吁吁,但還是耐心溝通,細致詢問,遇上不配合就耐心地多做工作,不在家的多跑幾趟。為了做到密切接觸者隔離觀察一個不漏,湖北來膠人員排查一個不漏,一天20多家跑下來,常常腰酸背痛腿發軟。作為一名醫生,張霞時刻不忘健康教育宣傳。她堅持把健康宣傳教育滲透到工作中。督促群眾主動做好居家隔離、盡量不要走親訪友、不與外人接觸等等。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不同的崗位,同樣的使命。黨員三姐妹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用各自的努力為打贏這場戰“疫”而堅守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