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創新機制體制 !青島市多元化解勞動人事爭議

    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訊(記者 封滿樓)近年來,青島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的總體要求,樹立“系統思維”“平臺思維”“生態思維”,按照“預防為主、調解優先、仲裁高效”的工作思路,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在勞動人事爭議多元化解工作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樹立系統思維,創新勞動人事爭議預防機制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深入推進,新興經濟蓬勃發展,市場主體特別是小微企業裂變式增長,而規范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明顯缺位,因此勞動人事爭議案件數量增長很快。今年1-9月,青島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共受理案件13929件,比去年同期增長29.8%,約占全省勞動人事爭議案件的1/5。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青島市樹立系統思維,注重源頭預防爭議案件發生,創新勞動人事爭議預防機制。

    推動建立實體化勞動人事爭議預防調解機構。今年7月,青島市批準成立了勞動人事爭議調解預防中心,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切實將勞動人事爭議預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走在了全國同類城市的前列。調解預防中心負責對全市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預防信息及趨勢進行統計分析,作出預判和預警,主動參與全市重大集體勞動爭議案件調處,切實體現“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的原則。

    推動建立行業性調解組織聯盟。青島市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推動成立一批行業性調解組織聯盟,依托聯盟組織,經常性開展勞動爭議方面的研討、交流、講座、沙龍等活動,促進企業完善勞動用工規章制度,提高勞動爭議預防能力。下半年,推動成立了“青島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勞動爭議調解聯盟”,這是我市第一個覆蓋全市范圍、涉及勞動者最多的行業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推動建立了“新業態企業勞動爭議調解聯盟”,包括順豐速運、申通快遞、美團外賣、神州優車等較大規模和影響力的新業態企業加入。

    建立百名仲裁員服務千家重點企業制度。全市仲裁機構專職仲裁員定向聯系服務全市重點企業,每名仲裁員聯系服務10家左右重點企業,特別是勞動爭議多發企業,通過建立微信群、上門服務等方式,免費提供勞動爭議預防咨詢,指導企業完善勞動人事管理規章制度,超前排查爭議隱患,在咨詢服務和工作指導中實現對爭議案件的源頭預防和超前化解,為優化全市營商環境履職盡責。

    建立典型勞動人事爭議案例發布制度。定期選取影響大、社會關注度高、具有一定普遍性和警示意義的典型勞動人事爭議案例,以專題的形式通過報紙、網站、微信公眾號等途徑進行發布,開展以案說法宣傳引導。先后發布“小心高薪陷阱—互聯網金融企業就業風險提醒”、“依法合規用工,讓碰瓷者無瓷可碰”等典型案例,青島廣播電視臺“行風在線”配合勞動維權專題播出了“仲裁碰瓷者”節目,為勞動者和用工單位進行風險提醒,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樹立平臺思維,完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機制

    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多方面的資源整合與工作聯動。青島市堅持平臺搭建、規范推進、示范帶動,爭議調解工作呈現出新的發展格局。

    堅持組織聯建,夯實基層化解平臺。通過與工會、工商聯、企聯等部門共建的方式,共享調解人員、共用調解場所,推動企業勞動爭議調解組織覆蓋面不斷擴大,設立工會的300人以上大中型企業調解組織建設率達到90%以上。以機關事業單位組織人事部門為依托,組建調解組織2230個,縣以上教科文衛系統組建率達100%。抓住全市基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綜合服務平臺規范化建設的有利時機,在街道(鎮)通過與司法所共建或與人社服務中心共建等方式,使全市130個街道(鎮)調解組織實現全覆蓋。

    堅持部門聯動,調處重大集體爭議。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部門對內與勞動監察、勞動關系、就業、社保等部門聯動,對外與區市政府、綜治、公安、國資委等部門聯動,建立勞動爭議聯合調處大協調機制,采取預警監控、定期通報、提前介入、專題協調、分頭處置等措施,妥善處置群體性勞動爭議案件。前期,青島太平洋恩利有限公司因經營過程中遇到發展瓶頸,企業面臨破產,幾百余名職工將企業中高層領導圍堵在廠區,引發重大不穩定因素。仲裁部門與有關職能部門一起,采取“找準突破口,解決一批、帶動影響一批”的辦法,與職工進行多輪協商溝通,最終促使583名職工與單位達成和解協議,發放工資、經濟補償等共計1778萬元。

    堅持分工合作,形成調解工作合力。加強與市總工會和法律援助中心的合作,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便民崗,提升調解工作水平。對不符合法律援助中心援助但符合工會法律援助條件的,由工會提供法律援助,在工會設立勞動爭議調解中心。目前法律援助崗援助的勞動人事爭議案件占全市法律援助案件的比重達40%左右,轉給工會組織實行案前調解的案件調解成功率達到70%。截至今年9月,各級仲裁機構設立的法律援助崗共為勞動者提供咨詢近3萬余人次,為7000余名困難職工提供了無償法律援助,挽回經濟損失或取得合法利益三千余萬元。為提高工會調解中心的工作效能,勞動仲裁部門堅持每年與工會聯合舉辦調解員培訓班,提高專業調解能力。

    堅持品牌推動,提高調解組織公信力。積極開展以“創建工作制度、工作方法、服務品牌”為主要內容的“三創活動”,引導基層調解組織因地制宜,總結提煉符合本地特色的調解工作法和服務品牌,通過實踐運用,促進調解組織作用有效發揮。市南區總結出了九大調解工作法和六大工作機制,建立了一街一特色、一街一品牌的大調解工作格局,其中八大關街道創建了“綠色港灣”服務品牌,并實施“港灣護航”調解工作法,提升調解成功率。市北區寧夏路街道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創建“和”字服務品牌,配備6名調解員,在全市率先引入“援助律師”制度,選派3名援助律師每天輪流在工作室值班,參與勞動爭議調解的全過程,形成申請人、被申請人、調解員、援助律師共同參與的“四方調解”機制。先后向省、部推薦并獲批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示范單位三批,其中市南區八大關街道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心獲評人社部首批“全國鄉鎮(街道)勞動爭議調解綜合示范單位”,膠州市“西部商貿區調解組織”獲得了省級勞動關系和諧示范園區稱號。

    樹立生態思維,優化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制

    青島市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切實滿足當事人快速解決糾紛、及時獲取公正處理結果的需求,不斷優化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制,提高仲裁工作效能,促進全市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推行立案登記制度。按照“互聯網+仲裁”工作要求,開發網上“立案預審”平臺。當事人在網上平臺提交材料后,工作人員提出補正或修改意見,幫助職工群眾在赴現場立案前準備好所有材料。改革立案程序,將“立案審批制”改變為“立案登記制”,當事人到仲裁窗口申請立案的,接待人員當場進行登記,符合條件的當場予以立案,實現“一次辦好”,避免當事人多次奔波。

    優化仲裁辦案制度。制定《關于優化辦案流程提升仲裁服務效能的意見》,通過改進立案環節推進案件甄別分流、完善送達方式縮短送達時間、加強庭前準備提高庭審針對性、優化庭審程序提升庭審效率、優化文書制作實行快速結案等措施,力爭普通案件在30日內審結,全部案件整體提速30%以上,努力使全部仲裁案件按期結案率達到100%。同時,積極研究推進實施要素式精準化辦案,力求實現立案信息精準化、庭前準備精準化、審理查明精準化、裁決說理精準化,提升仲裁工作效率和效果。

    完善裁審銜接制度。與人民法院建立“全天候”聯系制度,通過定期召開裁審聯席會議、通報工作情況、共商突發重大案件、共同研究勞動人事爭議處理裁判尺度等方式,穩步提高勞動爭議案件在調解仲裁階段的化解率。目前,青島市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化解率已由過去65%提升到75%左右,充分發揮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主導作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落實社會監督機制。聘請來自總工會、法院、高校、律所、企業、基層社區等單位工作人員作為社會監督員,通過庭審旁聽、工作匯報、座談交流等方式,對仲裁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服務水平、職務廉潔等進行全方位監督,發揮社會力量作用,確保仲裁工作“依法、公正、客觀”的開展,加大仲裁程序透明度,提升“陽光仲裁”品牌公信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處理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