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大眾日報對山東榮信集團拉長循環經濟產業鏈進行了報道。在這家企業里,一塊煤經過輸送、加工、轉化直至產出清潔燃料、高端材料,整個過程污染得到高效凈化和控制,最終連廢物也被“吃干榨盡”。
有什么樣的發展水平,就有什么樣的“吃干榨盡”能力。以“大象模式”著稱的山東經濟,“粗放”“偏重”特征十分明顯。由于多種原因,山東形成了資源型、重化型產業結構,產業層次低、質量效益差、污染排放重,一直是我們的“心頭之痛”,而煤炭就是其中典型代表。我省是產煤大省,“原煤產量高”一方面說明山東“有”,另一方面說明不夠“優”。以“吃干榨盡”思維看煤炭,就要跟一塊煤較勁,加快拉長產業鏈條,將原煤“吃干榨盡”。這樣,既減少多次運輸中的轉損耗,又降低運輸成本;既減少安全、生態環境隱患,又節約土地等資源,大幅度提高附加值,讓每塊煤的價值都能得到升華。
“吃干榨盡”,才能把潛力挖掘到位,把該賺的錢賺到手。榮信集團能夠對每塊煤“吃干榨盡”,關鍵在于拉長產業鏈。產業鏈的每一步延伸,都意味著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增加,意味著產業結構和發展層次的提高。顯而易見,要“吃干榨盡”,就不能走老路,搞低水平循環,而要有科學的發展理念,要有一定的科技力量,少了哪個環節都難以“吃干榨盡”。正如報道指出,他們對一塊煤如此“苛刻”的背后,是從煤化到石化的跨界,是一場產業發展的動力變革。
“吃干榨盡”,既是環境問題,也是成本效益問題,說到底是高質量發展問題。拉長產業鏈,以較少的要素投入,獲取較高回報,一家企業如此,一個區域的發展也是如此。實際工作中,有的注重上了什么項目,而投入產出賬算得不細,有的喜好拼總量、拼速度,卻忽視了質量效益評價。經濟發展是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質量效益不高的增長無法持續。
全力沖刺,就要全力“吃干榨盡”,盡可能拉長產業鏈,把傳統產業改造好,把落后產能化解掉,向新的發展方式要質量效益,在“吃干榨盡”中實現產業增效、財稅增加、職工增收。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孫秀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