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山東省長龔正:扛起黃河責任 貢獻大省力量

    堅定扛起黃河責任 貢獻山東大省力量

    ——“2019行走黃河”人民日報、人民網大型融媒體報道采訪組專訪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龔正

    人民日報記者 徐錦庚 李泓冰 侯琳良 姜峰 王偉健

    記者:九曲黃河縱橫萬里,下游段總長786公里,在山東省綿延了628公里,奔騰入海。請問龔省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對山東意味著什么?

    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龔正

    龔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歷史擔當,為民族復興籌、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對山東來說,意味著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機遇難得。

    一是使命光榮。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為了黃河安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現在,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生態屏障和重要經濟地帶,戰略地位重大。滔滔黃河,潤澤了齊魯大地,哺育了山東兒女。黃河流經我省9個設區市的25個縣(市、區),河道約占黃河總長度的11.5%,流域面積1.3633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8.7%,流域人口5427萬、占全省總人口54%。黃河是我省主要客水資源,全省13個設區市115個縣(市、區)使用黃河水,供水范圍內人口超過8000萬人,供水量占全省30%以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歷史賦予山東的神圣使命。我們一定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扎扎實實辦好黃河的事情,努力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二是責任重大。山東是沿黃唯一的沿海經濟大省、人口大省、文化大省,經濟總量占沿黃9省區32.1%,常住人口占23.9%,進出口總額占50%以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流域最高。新時代治黃,山東有條件、有責任作出更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提出的“走在前列、全面開創”,這是總定位總遵循總航標,我們要充分發揮山東優勢,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各項工作走在前、作表率,以更大的作為服務國家大局。

    三是機遇難得。我省處于由南向北擴大開放、由東向西梯度發展的戰略節點,雖然上接京津冀、下連長三角,但不在其中,這次納入重大國家戰略,山東迎來重大歷史性機遇,千載難逢。尤其當前我省正堅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實施八大發展戰略,包括建設全國第一個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創建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打好三大攻堅戰、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有了重大國家戰略這個大平臺、強平臺支撐,山東如虎添翼、如魚得水,一定用足用好。

    記者: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下游的黃河三角洲地位突出、作用關鍵,山東如何做好保護工作?

    龔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12個字,字字千鈞,指明了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我理解,“重在保護”是說,諸多領域中最重要的工作是保護,主要體現在水生態改善、水土不流失、水質不斷改進;“要在治理”是說,工作中最關鍵的是治理,不能過度開發水資源,不能污染水資源。近年來,我省在黃河生態保護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深入開展流域污染綜合治理、生態修復和綠色防護工程建設,去年2個國控斷面水質均達到Ⅱ類,優于國家年度目標要求;黃河沿岸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82處,沿黃9市林地面積254.8萬公頃,黃河生態屏障作用進一步彰顯。

    做好黃河三角洲保護,是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交給山東的重大任務。黃河三角洲面積約5400平方公里,擁有世界上暖溫帶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我們通過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大保護力度,推動了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這里有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23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地質公園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國家濕地公園1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成效,以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目前有野生動物1627種,鳥類由前些年的187種增加到384種。我們一定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多措并舉、綜合施策,切實守護好這塊“寶地”。

    一是全力以赴“?!薄嵭凶顕栏竦乃Y源管理和環境保護制度,編制實施黃河三角洲大保護專項規劃,將重要區域、脆弱區域等劃入生態保護紅線,2020年前300多處油田等生產設施退出核心區,永久保護黃河三角洲原始自然風貌和獨特物種資源,全力維護河口生態系統完整。

    二是系統全面“治”。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統籌起來,實施水環境聯防聯控聯治。抓好黃河沿線生態修復,實施濕地治理、河流生態系統修復工程,推進生態調水和生態補水,解決地下水超采問題。加強城鎮生活污染和農業污染、工業污染防治,抓好河口及周邊海域水環境治理,提高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的系統性、完整性、連通性。

    三是高質高效“管”。形成常態長效工作機制,以河長制、湖長制為重要支撐,建立健全運作規范、協調統一的管理體制。加快建設黃河三角洲生態研究平臺,積極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持續開展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管控體系,健全河口灘地和整個三角洲濕地橫向連通機制,爭創全球大江大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示范區。

    記者:黃河下游泥沙淤積比較嚴重,近800公里懸河,大部分在山東。要保障黃河長治久安,山東任務重、壓力大,有什么破解之策?

    龔正:黃河歷史上“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才保持了歲歲安瀾。黃河山東段建成標準化堤防803公里,連續73年伏秋大汛不決口,主槽過洪能力明顯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提醒我們,盡管黃河多年沒出大的問題,但黃河水害隱患還像一把利劍懸在頭上,絲毫不能放松警惕。我們要強化底線思維、憂患意識,堅決同黃河水旱災害作斗爭,靠工作、靠責任贏得安全,確保黃河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水土不流失、河床不抬高,持續打造黃河安瀾示范帶。

    一是抓實抓好水沙關系調節“牛鼻子”。水少沙多、水沙失調,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我們將扎實做好水沙調控,加強治理研究,積極配合調水調沙實踐,增強徑流調節和洪水泥沙管控能力。加強重要堤段整治,消除堤防沖決、河道整治工程穩定性差等安全隱患,穩定河口流路。探索建立山東段局部河道整治和泥沙管控機制,合理開發利用河道泥沙資源,減緩下游河道淤積,積極遏制河口岸線蝕退。

    二是抓實抓好防洪減災體系建設“關鍵點”。加快建設灘區綜合治理示范區,著力解決東平湖與黃河“目連而不通”,發揮好東平湖作為黃河下游唯一重要滯洪區作用。健全洪水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加強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救援能力建設,提升防洪工程監測預警信息化水平,筑牢筑強安全防線。

    三是抓實抓好根治水患、防治干旱“強保障”。山東自古“十年九旱”,這幾年又出現新問題,尤其去年4個臺風過境我省、今年超強臺風“利奇馬”再次過境,造成嚴重洪澇災害。山東“旱澇并存”可能成為常態,“旱澇急轉”有所加劇。我們下決心“根治水患、防治干旱”,去年啟動實施了計劃總投資200多億元的災后重點防洪減災工程建設;今年又謀劃推進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新建、提升、整治”三措并舉大興水利,計劃總投資1300多億元,其中2020年項目總投資580多億元。沿黃地區水利工程建設是重中之重。我們將統籌推進“堤(岸)、疏、蓄、滯”治理,加快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工程建設,實施水庫水閘除險加固、河道防洪綜合治理等一批水利工程,推進大汶河、小清河等重點河流綜合整治,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流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我們了解到,從2017年開始,山東就實施了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當時出于怎樣的考慮,現在進展如何?

    龔正:山東黃河灘區面積大,共1702平方公里,涉及7個設區市17個縣(市、區)、782個村、60多萬群眾,發展基礎較為薄弱。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緊盯“黃河灘”、聚焦“沂蒙山”、鎖定“老病殘”,打贏脫貧攻堅戰。

    我多次到黃河灘區調研,這里貧困發生率高達7.2%,行路難、澆地難、吃水難、上學難、住房難——最難的是住房,有個順口溜: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灘區“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是堅中之堅、難中之難、困中之困。為此,我們大力推進灘區居民遷建,2017年8月,國家發改委批復了《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遷建工作啟動,目的是徹底拔掉“窮根”,決不把歷史遺留問題再留給歷史。

    工作中,一是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意愿和習慣,統籌確定了五種安置方式:就地就近筑村臺安置13.89萬人,外遷安置14.1萬人,筑堤保護安置15.97萬人,舊村臺改造提升安置5.11萬人,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安置11.55萬人。二是堅持政策聚焦,強化資源要素保障,多渠道籌措資金200多億元,將符合條件的灘區居民遷建村莊,全部納入增減掛鉤試點范圍。三是堅持質量安全第一,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各環節都建立嚴密的質量保證體系,保障村臺、房屋、堤壩、道路質量安全。四是堅持遷建與發展統籌,既要扶上馬、還要送一程,放大遷建成果,通過遷建優化發展環境,努力保障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計劃三年籌資65億元,支持灘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重大項目建設。目前,27個外遷社區有9個搬遷入住,剩余社區年底前主體基本完工,28個新建村臺全部完成淤筑,99個舊村臺改造提升工程開工27個,473公里臨時撤離道路完工431公里,力爭明年底前全面完成遷建,給灘區群眾一個“穩穩的家”。 接下來,我們還將推動灘區實現生產美產業強、生活美家園好、生態美環境優“三生三美”融合發展新格局。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山東的水問題非常復雜,關于落實剛性約束,有哪些思路和舉措?

    龔正:我們體會,剛性約束,就是強制性的、硬性的、沒有彈性的,總書記對“剛性約束”加了一個詞“最大”,而不是“之一”,凸顯了水資源的極端重要性。

    關鍵是三條:第一,搞清可用水量,包括當地水、外來水等要心中有數。第二,確定用水定額,每人一年用多少水,萬元GDP要用多少水,每個行業要用多少水,要明確。第三,注重空間平衡,“有多少湯泡多少饃”,在用水指標內謀發展,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徹底改變“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必須貫徹到治水工作方方面面。

    山東的水問題復雜。一是“量缺”:水資源短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315立方米,不足全國的1/6,僅為世界的1/24。二是“質差”:水生態較差。COD排放總量居全國第一,氨氮排放量居全國第二。三是“供弱”:水保障不足。據測算,到2020年、2030年,正常年份全省將缺水41億立方米、68.9億立方米。四是“用費”:用水浪費較重。鋼鐵等7大高耗水行業占整個工業用水總量60%左右。為尋破解之道,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系統推進“五水共享(綜合利用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外來水、特殊水)、四水共治(統籌治污水、防洪水、抓節水、保供水)”,扎實開展水資源節約、水資源供給、水災害防御、水生態保護、水管理改革,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實踐中,我們要強化制度意識,全面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一是著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發揮山東在沿黃地區引領示范作用,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醫養健康等“雁陣形”產業集群。按照“減量替代是常態、等量替代是例外、生態環保守底線、畝產效益論英雄”的導向原則,統籌推進“壓小上大、壓低上高、壓舊上新、壓散上整”,推動沿黃地區煉化、鋼鐵、鋁業等產業綠色轉型、集約發展。發揮好沿黃地區生態優勢,把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生態旅游、業態創新結合起來,打造黃河千里生態長廊。二是著力促進沿黃城市群發展。把政策、投入等更多向沿黃地區傾斜,合理布局交通、能源、通訊等重點基礎設施,加快推動鄭濟、魯南、雄商、濟濱等高鐵建設,完善沿黃、跨黃高速路網,提高沿黃重點城市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推動濟南攜河發展,更好發揮黃河下游中心城市作用。三是著力提升對外開放水平。高標準建設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能源礦產、投資貿易、工程技術等領域合作。大力發展山東省港口集團,推動沿海港口一體建設、一體運營、一體管理,將港口服務功能向黃河流域腹地延伸,加強區域內海關協調機制建設,構建黃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四是著力講好“黃河故事”。保護古灘、古樹、古道、古跡,加強黃河流域傳統文化整理研究和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推進黃河文化與革命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運河文化、海洋文化緊密融合,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

    辦好黃河的事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一定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定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扛牢責任、積極作為,在服務國家戰略、國家大局中展現山東擔當。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