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經濟的發展軌跡由高增速轉軌至高質量至今,大概已有三四年的時間。經濟社會發展,由增速到增質,其難度不言而喻。增質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主要是實現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性增長。
近幾年的實踐可見,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主要是依托本土化龍頭地位的經濟體率先轉型,從而通過示范引領作用實現對整體經濟轉型的帶動。沿著地域化發展特色鮮明,創新性發展效果顯著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山東高標準去產能和高水準促轉型的“雙高”探索,擦亮了經濟社會的魯字招牌。
充分尊重市場力量,政府借市場杠桿發力,高標準去產能。尤其是通過政府施政效能的不斷提升,各地通過對營商環境的改善,實現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的目的。借全方位流程再造之力,帶動發展理念、制度和發展方式的深層次變革。像青島市組織實施的“標準化+”戰略,不僅助力全市行業內高質量發展,更通過具體指標與國際接軌,開拓更大的市場空間,從而贏得前景和未來。引增量,重轉型,求創新,謀發展是實現高標準去產能的有效手段。利用好市場杠桿,把握好市場成熟度,政府主動向市場“示好”,通過打破行政性壟斷、創造公平競爭環境、轉變政府職能、保護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維護勞動者權益、保護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等舉措,真正體現出去產能,既要埋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的思維和境界。
充分激發創新活力,改革借內生動力提效,高水準促轉型。我們說魯字標簽的高質量發展,自主創新、不斷創造是另一個鮮明特征。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既不能脫離現實土壤,還要有接軌世界和未來的見識和眼界。唯有保持創新活力,以供給側改革為手段,積極探索和激發一方水土最為原始、原創的革新活力,才能讓高質量發展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并保持可持續。如今,一提到轉型升級,一提到高質量發展,很容易走進拋棄舊有、“洗心革面”的怪圈。不能不看到,無論如何轉型,無論怎樣提效能,實體經濟終歸是經濟社會發展鏈條上的根基和支撐。在保持產業存量穩固前提下的新的結構升級,或為最為科學和可操作的產業升級。在濰坊,有很多此類人才密集型企業,不僅靠一次次“頭腦風暴”巧妙化解了一場場“發展危機”,更在產業提升、升級轉型中錘煉了意志、激發了活力、積累著保有自身獨特競爭力的經驗。從長遠看,建設現代化強國,服務業的發展空間之大、后勁之足,無論是知識密集型的社會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其他產業不可比擬的發展潛力。也只有在不斷實踐、不斷創新、不斷改革中,才能積淀發展的力量和轉型的方向。
化解過剩產能,又好又快地實現經濟社會由高速增長轉入高質量發展軌道,各地在不斷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魯字標簽的山東經驗告訴我們:最具創造力的資源激發最大的改革內生動力,最大的內生動力如一只巨大無形的手,推動著經濟社會全面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文/丁琪)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