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以新目標新舉措推動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防災減災救災是公共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減輕各類災害造成的損失,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是各級黨委、政府職責所在,履職所需。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構筑生命安全防線”。近日,市應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建剛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以新目標、新舉措推動新時代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責任壓實,建立健全工作機制

    當前,我市正處在全面建設高水平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也處在“攻山頭、炸碉堡”的攻堅階段,面對復雜多變的災害形勢,需進一步減輕各類災害風險,不斷提升基層減災能力。“我們要牢固樹立風險管理和安全發展理念,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堅守安全紅線,以‘預防、治理、救援’為著力點,進一步完善責任體系,健全工作機制,夯實基層基礎,全力構建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全面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持續構筑生命安全防線。”張建剛認為,做好新時代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必須堅持各級黨委、政府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的領導和主導地位,切實增強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擔當,積極作為;健全統一領導、統籌協調、分工負責的災害管理體制,各級政府都要建立健全統一的防災減災救災領導機構,統籌防災減災救災各項工作。

    要健全災害協同聯動制度,建立減災委員會與防汛抗旱、抗震救災、森林防火、人防指揮、安全生產等指揮機構之間,以及與軍隊之間的工作協同聯動制度。發揮減災文化引領作用,健全全民參與的災害管理體制,積極引導全體市民和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市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形式多樣、成效顯著的防災減災系列活動,普及地震、消防、氣象、民防、道路交通安全等防災減災知識和自救互救技能。

    張建剛認為,在堅持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和主導地位,發揮組織領導、統籌協調、提供保障等重要作用的同時,更要注重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研究制定和完善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的相關制度,要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全方位參與,構建多方參與的社會化防災減災救災格局。健全完善災害保險制度,積極推進農業保險和農村住房保險工作等,加強政府與社會力量、市場機制的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在災害高風險地區,形成災情信息、救災物資、救援力量等多方面區域協同聯動制度,統籌謀劃城市和農村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預防為主,做好日常風險隱患排查

    “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必須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張建剛說,要切實采取綜合防范措施,將常態減災作為基礎性工作,始終把風險排查作為第一道防線,堅持防災減災救災過程有機統一,未雨綢繆,增強全社會抵御和應對災害能力。

    根據災害的起因,主要分成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首先,要加強各種災害監測站網和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提升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立監測預警和災情報告制度,健全自然災害信息資源獲取和共享機制,明確發布部門、發布流程和責任權限,不斷拓寬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及時發布氣象、海洋、地震和火險等級、高火險天氣預報等預警信息,提高災害預警的覆蓋面和時效性,“確保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告知,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

    其次,要開展好安全生產綜合風險評估,重點做好學校、醫院、敬老院、社會福利中心、居民區、機場、火車站、地鐵、大型商場、電影院、石油天然氣管路、地下管網等人員密集場所和重要設施的隱患排查。對重點監管企業要通過摸底進行排查,對生產經營單位名稱、企業位置、經營種類和重大危險源等基本信息進行統計;指導企業定期排查安全風險點、危險源,針對可能發生的生產安全事故特點和危害進行風險辨識和評估;依托信息化系統建立“一企一檔”。深入組織開展消防安全、城鎮燃氣、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海洋漁業、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行動,嚴格落實“雙隨機一公開”工作機制,形成閉環管理,加大處罰力度,做到應罰必罰。制定完善安全生產“黑名單”制度,及時公布失信企業信息,對失信企業在招投標、融資等方面依法采取懲戒措施。

    開展生命通道專項宣傳教育和整治,提高公眾對生命通道重要性的認識。針對人員密集場所,重點檢查各類影響應急疏散和救援的情況,包括占用、堵塞和封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車通道,人員密集場所門窗存在障礙物,疏散輔助設施毀損或缺失,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或充電等,打通居民群眾生命通道。對排查出的災害事故隱患,提出有針對性的整治措施。立查立改,明確工作責任和時間進度,盡最大可能減輕災害事故風險,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安全需要提供有力保障。

    用兵一時,提升應急救援能力

    “首先要加強應急隊伍能力建設,針對消防安全、生產安全、醫療救護、應急搜救、社會力量參與等內容,開展技能培訓。”張建剛說,要加強災害評估、應急救援、應急救助等專業隊伍建設,完善以消防救援、衛生防疫、大中型企業等專業救援隊伍為骨干力量,以社會應急救援隊伍為輔助力量,以專家智庫為決策支撐的災害應急處置力量體系。加強各級減災中心和防災減災救災教育培訓基地建設,強化防災減災救災人才培訓和繼續教育,支持高等院校開設相關專業,積極開展區域和國際交流合作。

    進一步加強桌面推演與實戰演練相結合,開展高規格、實戰化的大型防災減災救災綜合演練。重點針對臺風、滸苔、地震、城市內澇、地質災害等以及火災、石油天然氣、燃氣泄漏等突發災害事件,組織開展應急預案演練活動,提高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規范各類災害的應對處置程序。

    災害事故一旦發生,應急救援是關鍵。“應急救援離不開必要的裝備和物資,”張建剛說,必須不斷完善應急預案,提升救災物資和裝備統籌保障能力,進一步完善各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需要加大資源統籌和資金支持力度,加強各級儲備庫物資儲備能力建設,完善儲備類型,豐富儲備種類,提高儲備保障能力。完善救災物資社會化儲備制度,推動救災物資準備前置,構建多元完整救災物資儲備體系,提高物資調配效率和資源統籌利用水平,推進救災物資儲備管理工作標準化、科學化、信息化建設。同時推進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完善鐵路、公路和航空等應急運力儲備與調運機制。

    應急物資綜合信息平臺建設也十分必要,完善通信、能源等方面的應急保障預案,有效提升協同保障能力。各級都應配備必需的防護裝備、通信裝備、交通工具等防災減災救災裝備,基層災害信息員配備定位裝備、車載報災終端、簡易救災裝備等,落實基本保險待遇,切實提升基層救災應急能力,提高基層減災和應急救援裝備保障水平。

    “做好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必須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張建剛表示,統籌運用防災減災救災科技資源、平臺和力量,完善科技支撐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政策措施和長效機制,建立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科技支撐工作模式。支持災害監測預警、風險識別、應急救援、信息收集、數據匯總、災害趨勢分析預測等方面的科技研發,通過參與高層次、高水平的科技計劃項目,實現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的大幅提升。(本報記者)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