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電商的制度設計還有很大差距,阿里巴巴赴美上市,能否推進我國電商的發展,能否使我國電商真正具有互聯網思維?
新華社發 程碩作
據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官方網站消息,阿里巴巴將于美國時間9月19日在紐交所正式掛牌交易,有望成為美國史上融資額最大的IPO(首次公開募股)。
據了解,從美國時間本月8日開始在紐約啟動路演,到9月19日在紐交所正式掛牌,目前,阿里巴巴全球路演進程接近尾聲。根據招股書,阿里巴巴股票發行價在60美元至66美元之間,將發行3.2億股。以此測算,阿里巴巴IPO融資額為192億~211.2億美元。如果算上最高15%的超額配售計劃,阿里巴巴最高融資規模將達243億美元。而此前美股最大規模IPO為維薩(VISA),在2008年3月創下的募資額約為179億美元。
選擇紐交所有何深意
據了解,9月初,阿里巴巴在美國宣布市場報告時,國際投資商表示高度關注。“這表明,國際資本看好中國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阿里在美國上市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創新型企業得到國際認可的標志,對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將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浙江大學教授陳德人說。
那么,為何不在科技企業集中的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我認為,兩者之間還是有差別的。納斯達克交易所大多是創業型、成長型企業,而阿里的業績已較為成熟,不再是具有高風險性的亟待扶持的成長型企業。紐交所上市的企業相對更成熟。”浙江財經大學信用管理系創辦人、浙江省信用研究基地副主任管曉永說。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教授認為,阿里巴巴的業務主要在國內,選擇到美國上市,有很多原因。投資者的認同感不一樣,各國的投資文化不一樣。美國證券交易市場,集中了大量網絡科技公司。美國投資者對科技企業的專業判斷與國內投資者亦有不同。
此外,有關專家也指出,阿里巴巴啟動赴美上市是其國際化戰略的重要步驟。目前,阿里巴巴年營業額超過亞馬遜和eBay(億貝)的總和。但阿里巴巴的認知度、知名度、品牌效應遠比不上亞馬遜和eBay。同時,赴美上市也是阿里巴巴開拓美國市場的關鍵一步。
IPO巨鱷將震撼股市
雖然還沒有上市,美國股票市場就已表現出對阿里巴巴的高度熱情。
本周,擁有阿里巴巴股權的雅虎和日本軟銀股價表現強勁。雅虎股價12日上漲4%至42.88美元,創2006年1月10日以來的新高,本周累計漲幅達到8%。
對于這個IPO巨鱷會對市場有多大影響,管曉永認為,之前,美國國會委員會已發出風險警告,美國股民對阿里的判斷、認知已比較充分,不會對市場有太大振動,“應該說,對于美國股民而言,這是一件較為平常的事情,雖然規模大,但不至于讓人震驚或詫異”。
趙錫軍則指出,從目前情況分析看,將帶來比較利好的影響。投資者看到了積極因素,這個電商領域的巨無霸對市場而言,是一個積極信號。
上市給阿里帶來什么
“上市對阿里是一件好事,但也面臨考驗。”管曉永說,“不可否認,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也曾遭遇過滑鐵盧。美國上市,條件很寬松,但上市后,對信息披露要求完整、真實、及時,這是一個挑戰。這對企業內部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對股民、對消費者負責將毫不含糊。”
據了解,由于阿里員工持股,此次上市,包括軟件工程師、市場員工以及關聯公司的員工,都有望從中獲益。有媒體報道稱,阿里員工可套現數百億美元。這是否能形成科學的激勵機制?“這是企業自身需要考慮的問題,一個靈活的、有效的激勵機制必然帶領企業走得更高遠。如何發揮不同層級員工的積極性需要一套科學的制度。”趙錫軍說。
“最大的戰略意義就是逼迫阿里更快實現轉型。”管曉永分析指出,通過在美國上市,阿里的財務將更穩健。目前,中國仍沒實現真正的電子商務。在從互聯網化商務向真正的電子商務邁進的過程中,不只是要把互聯網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更要形成互聯網思維,這中間需要不斷創新。此次上市一方面可增加阿里的財務實力,另一方面有望促進其向真正的電子商務轉型。目前,阿里、淘寶、天貓都面臨轉型壓力,如果上市能促進轉型加快,創新跟進,那么,上市的意義是深遠的。
國內電商生態圈將變
陳德人指出,在經歷過初創時期、發展時期、產業鏈完善三個發展時期后,阿里在美國上市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第四個關鍵點。
“中國電子商務在國內迅速擴大規模,開始走向世界?,F在,電子商務在我國已經形成一個重要的生態圈,電子商務正從概念上的虛擬經濟,逐漸融入實體經濟,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陳德人說。
他強調,未來,我國電商發展還面臨物流瓶頸、信用瓶頸、制度瓶頸三大瓶頸制約。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比,我國的電商在規模和營銷上差距不大,但在信用體系和與國際接軌的制度設計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國的電子商務尤其是跨境電子商務還處在發展初期,雖然去年有城市已經開始了跨境電子商務的試點,但是發展依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關鍵是要打破行業和制度壁壘。
隨著上市倒計時的來臨,阿里也被賦予更多期盼。“同樣是科技企業,為什么微軟創建以來能長盛不衰,地位無人能撼,產品影響一代又一代人?我們需要總結和思考。”趙錫軍指出,可以看到,微軟是標準的制定者,在市場擁有話語權;它的銷量很大,占有絕對的市場規模。技術在不斷變化之中,關鍵是怎樣在變化之中永遠處于領先,要引導變化而非追隨變化。既要有市場競爭優勢又要有規模優勢,如果做到這兩點,中國企業一定能走得更好更遠。(本報記者 馮蕾 李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