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潮汐計算精確到厘米級! 青島引航站圓滿完成萬噸海工裝備引航任務

    4月27日,在青島引航站的精心保障下,無動力駁船“海洋石油229”輪載運著大型海工裝備模塊,在主拖輪“海洋石油681”拖帶下,安全駛離青島海西灣武船麥克德莫特碼頭,自青島海西灣起航前往下一港進行調試工作。

    主動服務 提供引航方案

    無動力駁船“海洋石油229”裝載的模塊,是為澳大利亞建造的深海油氣開發設備,包括結構、管線、電儀等專業組塊,總重約33100噸,長218.8米(含火炬臂),寬99米,高119.7米(含火炬臂),面臨極限吃水9.5米、狹窄水域和湍急水流等多重嚴峻挑戰。為確保該模塊出港安全,青島引航站高度重視、主動作為,青島引航站副站長張法多次帶隊參與調研,會同海事部門、港口企業多方會商引航方案,為企業提供定制化引航保障服務。青島引航站的精準保障不僅創造了青島引航站超大型船舶引領的新標桿,更向世界展示了“青島引航”的硬核實力。

    攻堅克難 展現引航擔當

    本次引航面臨前所未有的技術難度。吃水深度創紀錄,9.5米的吃水深度接近航道極限,潮汐計算必須精確到厘米級;通航環境復雜,港內水域狹窄,最窄處僅能容納船舶單邊預留30米的空間;水流條件惡劣,作業時間窗口適逢大潮汛,最大流速超過3節,對船舶操控構成嚴峻挑戰。

    青島引航站組建7人引航團隊,采取“多崗協同、分段控制”的作業模式。山東工匠、高級引航員盛曉強負責總體指揮,其余6人分別監控船位、拖輪配合及應急準備。7艘拖輪以“三前四后”的隊形提供全方位動力保障,在關鍵轉向點實施“拖輪集群作業”,確保萬噸巨輪在有限水域內精準轉向。主引航員盛曉強說:“每一個指令都要考慮船舶慣性、水流變化和空間余量,是對引航技術的極致考驗?!?/p>

    科技賦能 助力精準引航

    此次作業中,青島引航站首次全面啟用自主研發的“智能引航輔助系統”,通過實時三維水文建模、船舶運動軌跡預測、多源數據融合分析,為引航員提供精準決策支持。同時結合青島智慧引航服務系統,利用“船、岸、海”進出港通航環境感知技術、“商船—拖輪—碼頭”多主體協同輔助靠離泊技術,大幅提升引航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全力保證無動力駁船“海洋石油229”輪安全離泊。這些創新實踐正在形成可推廣的“青島標準”,為全球引航行業貢獻中國智慧。

    據統計,2022年以來,青島引航站已成功保障93次重大件設備拖帶出港。下一步,青島引航站將繼續堅持做好青島港重大件運輸服務保障工作,進一步完善超限船舶引航規范,加快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更專業、更安全的引航服務,為加快建設青島國際航運中心貢獻引航力量。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大偉

    責任編輯:王海山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