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支持制造業發展的減稅降費退稅114.2億元,累計發放設備更新貸款財政貼息資金近4000萬元、累計向8個新興產業園區撥付市級資金14億元,帶動營業收入超過1500億元……為深入貫徹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青島市財政局圍繞“財政賦能 向‘新’求‘質’”的核心思路,推出一攬子政策舉措,通過優化財政資源配置,完善政策體系,聚焦產業升級、科技創新、財金聯動等方面重點發力,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
強化產業創新發展支撐,激發新質生產力發展活力
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青島市財政局圍繞構建“10+1”創新型產業體系,加強資金統籌和政策集成,推動以產業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推動先進制造業培育“新優勢”。修訂出臺加快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重點從支持企業發展量質齊升、強化產業創新支撐、支持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強化財政政策支撐。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2024年支持制造業發展的減稅降費退稅114.2億元。加大制造業企業技術改造支持力度,一方面,全力爭取國家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爭取中央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2億元,支持全市工業領域10個項目開展大規模設備更新,2024年累計發放設備更新貸款財政貼息資金近4000萬元。另一方面,統籌資金加大技術改造獎補力度,2024年市級財政投向企業技改的資金達10.97億元,帶動全年工業技改投資增長8.9%,上拉全市投資增速1.1個百分點,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副省級城市第二名。2024年,青島市入選全國首批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在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排名中升至第6位。
將新興產業園區作為打造產業新賽道的關鍵抓手,累計向虛擬現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精密儀器儀表、綠色低碳新材料、氫能等8個新興產業園區撥付市級資金14億元,2024年8個園區規上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500億元,營收規模過百億的園區增加到3個。塑強創新型產業集群,推動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2個集群向世界級邁進,儀器儀表、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2個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聚焦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制定加快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財政政策22條,市級財政累計投入超5億元,助推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20%以上。
堅持把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積極爭取青島港作為離境港的啟運港退稅政策落地實施,退稅時間提前5-20天,累計1104家企業享受政策紅利,進一步提升青島港作為區域性航運樞紐的地位作用。制定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綜合性產業政策15條,累計兌現中央、市級財政資金1.4億元,推動現代漁業轉型升級、海洋裝備提質增效和海洋人才招引集聚。制定現代海洋英才激勵辦法,集聚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55家、海洋人才超37萬人。制定海洋高能級研發創新平臺建設支持政策,支持海洋智能裝備、海洋信息等重點產業領域關鍵技術攻關56項,培育涉海高新技術企業502家,同比增長26.8%。
深化科技資金投入改革,增強新質生產力發展動力
近年來,青島市財政局持續探索深化改革,著力優化提升財政科技資金使用效益,為推動科技強市建設夯實基礎、做好支撐。
全力支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強化科技強市政策供給,實施科技財政金融政策協同,引導帶動社會資本向科技創新領域和科技型企業集聚。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市級財政科技專項資金穩定增長機制,自2025年起,市級財政科技專項資金連續5年增長10%以上,2025年已按增長15%的幅度安排預算;不斷優化支出結構,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新能源、新材料、基因技術、海洋科技等前沿科技和產業領域。
大力推進財政資金“撥改投”改革。探索財政資金股權投資新模式、新路徑,聚焦科技創新、人才引育、種業振興等領域分別設立“碩果金”“人才金”“種子金”,變“財政撥款”為“股權投資”,變“一次投入”為“滾動支持”,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支持海洋創新藥研發、超算運維、新能源山東實驗室等重大項目,累計以10億元財政資金帶動27億元社會資本跟投。
扎實推進財政科研經費管理機制改革。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支持嶗山實驗室、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青島)經費使用“包干制+負面清單”改革,在此基礎上,持續擴大試點范圍,對自然科技基金青年專項、科技惠民專項中生命健康類研發項目,探索實施包干制試點,優化完善政策設計,賦予其更大的資金使用自主權。
強化財金協同聯動,凝聚新質生產力發展合力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資本助力,青島市財政局以政府引導基金為抓手,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加大對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支持力度,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注入“源頭活水”。
優化完善政策制度。印發《青島市政府引導基金管理辦法》,通過加大引導基金獎勵讓利力度、擴大返投認定標準降低返投倍數、放寬初創期企業標準、健全容錯機制等一系列政策組合,提升政策吸引力,放大引導基金效能。建立政府引導基金績效評價制度,實施政府引導基金差異化評價,對投資領域分散、不符合我市重點產業發展方向的基金,通過調整優化投向等方式提升效能。
構建“一產業一基金”體系。發揮政府引導基金參股基金、國有企業基金和各類社會化創投風投基金作用,圍繞“10+1”創新型產業設立基金,集聚形成金融資本支持產業發展的全鏈條基金群,為企業提供全周期投資服務。截至目前,市政府引導基金以191.3億元認繳出資,撬動社會資本設立144支基金,認繳規模1459億元,財政資金放大近8倍。參股基金累計投資青島項目536個,投資額270億元,其中,投向種子期、初創期、早中期項目及科技型、創新型項目占比超過90%,支持17家企業成功上市,150家企業被評為獨角獸、專精特新“小巨人”、瞪羚、隱形冠軍等。
大力引入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加強與中央、省基金聯動,爭取與國家級大基金、省級引導基金及央企、省屬國企等合作設立基金,其中,15支基金與國家級大基金合作,32支基金與省級引導基金合作,共吸引資金超130億元,重點支持前沿科技領域和產業鏈關鍵環節。瞄準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綜合運用引導基金參股母子基金投資、國有企業自有資金直接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貸款的“母子基金+項目直投+間接融資”多位一體投融資模式,為企業提供多元化資金支持,服務科技創新。搶抓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金融AIC)擴大股權投資試點機遇,推動市政府引導基金在全國18個城市中率先實現與5家金融AIC全部簽約合作,擬在我市設立總規模152億元的8支基金,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支撐。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菁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