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城運控股集團持續深化公共交通服務體系建設,深入踐行“公交優先、綠色出行”理念,陸續開通425路、426路、427路、428路4條微循環公交線路,進一步織密城市交通“毛細血管”,用“小支線”承載“大民生”,讓市民在“最后一公里”的出行中感受到便利與溫暖。
精準破題:微循環打通城市交通“毛細血管”
隨著城市骨架的不斷延伸,“最后一公里”出行難題成為制約市民幸福感的痛點。城運集團堅持以“快線—干線—支線—微循環”四級網絡為框架,在傳統公交難以覆蓋的街巷間開辟新通道,讓公交服務從“主動脈”滲透至“神經末梢”。目前,新開通的4條微循環線路均以“短、頻、快”為特點,串聯起地鐵站點、大型社區、醫院、學校、商圈等關鍵節點。
據了解,426路主要針對李滄區北王家上流社區長期公共交通配套不足的問題,線路全長1.3公里,開通后沿線居民出行時間平均縮短約10分鐘。家住該社區的王女士表示:“孩子在廣水路小學上學,以往要步行15分鐘到公交站,現在直接在小區門口坐426路,5分鐘就能到換乘站,省心又省力。”
截至目前,城運集團已累計開通46條微循環公交線路,覆蓋市南、市北、李滄、嶗山、城陽等區域的80多處公共出行盲區,方便周邊152個小區的居民出行,日均客運量達25萬人次。其中33條線路與地鐵銜接,暢通了公交、地鐵的兩網融合,推動公共出行向高效便捷、靈活多元轉變,讓城市出行生活更加美好。
優化、融合:讓公交“更懂市民需求”
4條新線路的開通是城運集團“持續推進線網優化,促進兩網融合”工作的縮影。近年來,城運集團以“減低效、降重復、強銜接、優服務”為指引,通過大數據分析、客流特征預測等手段,動態調整公交線網布局。
在地鐵網絡快速成形的背景下,城運集團以“地鐵送到站、公交送到家”為目標,推動微循環線路與地鐵站點深度咬合,構建“零距離”接駁體系。以新DFGH開通的425路為例,線路采用環線運行模式,串聯南京路、敦化路等核心路段,設置的7個站點均經過精心選址,力求最大限度減少乘客步行距離,實現與地鐵站的無縫銜接。“以前從地鐵站到公司要走15分鐘,現在有了425路,5分鐘就到了,真是方便!”在CBD上班的李女士興奮地說道。427路則聚焦濱江路沿線中海藍庭、海岸馨園等小區與海泊河公園地鐵站的接駁痛點,全程僅設11站,與地鐵4號線到站時刻精準匹配,確保市民“出地鐵即上公交”。
自2020年11月至今,市區已累計新開公交線路52條、調整213條,消除公交盲區157個,線網重復系數由3.11降為2.83,建成區內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100%。銜接地鐵公交線路達255條,實現對主城區范圍內6條地鐵線、107座地鐵站點全覆蓋,協同比例提至82%。
民生溫度:微循環背后的精細化運營
微循環公交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城市治理精細化的寫照。針對不同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城運集團以“一線一策”理念推進服務創新,從以前被動“等訴求”到現在主動“找痛點”,讓市民從“走得了”到“走得好”。426路開通前,李滄巴士公司通過實地踏勘、社區座談,科學規劃線路,使沿線居民出行時間平均縮短10分鐘。427路則采取“公交—社區”聯席機制破解接駁盲區,廣泛收集周邊市民的意見和建議,最終與地鐵1號線海泊河公園站形成“出小區—上公交—進地鐵”的15分鐘接駁鏈。
428路則是一把解鎖街巷的“民生鑰匙”。該線路以“盲區覆蓋、地鐵接駁、通學服務”三效合一為特色,成功破解祥亭路、錦亭路等四條道路多年的公交空白困局。通過與既有公交線網及地鐵1號線仙家寨站的深度融合,構建起“微循環+主干線”的立體接駁體系,為市民織就一張“出門見站、抬腳上車”的便捷路網。此外,線路開通后,天康學校師生出行痛點迎刃而解,線路早班車精準對接上學時間,下午班次則貼心守護師生放學,師生“家門口到校門口”的出行需求得到一站式滿足。
4條微循環新線的開通,是青島城運控股集團踐行“公交優先、綠色出行”理念的生動實踐。青島城運控股集團總經理助理、運輸管理部部長董金星說:“未來集團將持續發力,開通更多微循環線路,構建‘500米接駁圈+15分鐘生活圈’服務體系;同時,集團還將努力建成多層次、高品質的公共交通出行體系?!蓖ㄟ^多舉措提升公交出行的吸引力,助力城市交通朝著更高效、更便捷、更綠色的方向邁進,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大偉 通訊員 劉欣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