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蜿蜒的海岸線上,一輛印有6路“青年服務線”標識的公交車往來穿梭,如同流動的文明符號,串聯起城市記憶與時代精神。
2025年,時隔47年,原6路線優秀乘務員手持線旗合影。(左起王麗青、李玉英、李慧娟、安風琴、陳玉英、薛淑珍)
4月15日,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6路 “青年服務線”將迎來命名70周年。這條承載著青島百年公交歷史的線路,以一面旗幟、一輛車、一部線志、一座展館為載體,書寫著線路的傳奇故事。從線旗的莊嚴傳承到線慶日的文化堅守,從《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6路線志》的翔實記錄到公交勞模文化館的蝶變升級,再到服務創新的累累碩果,6路線用行動詮釋了“勞模精神”的永恒生命力,書寫了一部流動的城市史詩。
2025年3月,青島城運控股集團“公交勞模文化館”獲評全國交通運輸行業“十佳文博館”。
線旗傳情 勞模精神代代相傳
在青島,6路線承載了許多“老青島”的回憶。1955年4月15日,6路線被共青團青島市委命名為“青年服務線”。這是6路線獲得的第一個市級以上榮譽。以此為起點,6路線不僅培養出了一代代勞模,更見證了島城公交行業的發展變遷。
1960年,6路“青年服務線”命名5周年乘務員合影。
如今,6路線已累計獲得全國、省、市級榮譽400余項,培養出全國勞動模范5位,市級以上勞模17位。1985年,6路線被青島市委、市政府授予“勞模集體”榮譽稱號。
1977年,6路線第一任班組長、1956年全國勞動模范張德香在“青年服務線”命名22周年大會上講話。
6路線的第一位全國勞動模范張德香曾四次進京受到毛主席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她提出的“五心”服務法,是青島市公共交通行業的第一個服務法。第二位全國勞動模范張蓉提出了“寧肯自己麻煩千遍,不讓乘客一時為難”的服務理念,體現了以乘客為中心的服務意識。第三位全國勞動模范張麗霞,率先提出“無人售票,有情服務”的理念,探索出了一條有人售票改制為無人售票的公交服務新模式。第四位全國勞動模范劉藝提出的“付公交車票價,享導游式服務”的理念,為島城旅游業的繁榮注入了公交活力。第五位全國勞動模范王艷結合新時代服務特點和市民乘車需求,首推“十米車廂一個家”的服務理念,將車廂服務推向了新高度、新起點。正是一代代6路人甘于吃苦、樂于奉獻精神的薪火相傳,讓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6路線不斷發揚光大,持續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上世紀70年代,6路線乘務員共同探討語言藝術。
在青島城運控股集團公交勞模文化館展廳內,陳列著一張黑白老照片:7名乘務員手持一面“青年服務線”線旗,在公交車前合影留念。這張合影拍攝于1978年,照片中間梳著兩條麻花辮的小姑娘——安風琴已經兩鬢斑白。在6路線勞模集體中,安風琴先后獲得市勞模、省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因為在全國公交行業服務競賽中成績優異,她還代表6路線進京領取團中央頒發的“全國新長征突擊隊”獎狀。
1978年,6路乘務員手持“青年服務線”線旗合影。(左起王麗青、李玉英、李慧娟、安風琴、陳玉英、徐彩云、薛淑珍)
那面“青年服務線”旗幟,在70年間“接旗、補旗、傳旗”賡續不斷,傳承至今已由第23任班組長接旗?!?023年,我從我的師父王艷手里接過了線旗和‘555’號勞模車的方向盤,接過的不僅是一份榮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站在新時代的坐標上,我一定會把勞模精神傳承下去,開好每一班車,服務好每一位乘客,讓‘青年服務線’這面旗幟在我們手里繼續閃光!”6路線第23任班組長周群松說。
2023年,6路“青年服務線”舉行傳旗儀式,第23任班組長周群松從師傅王艷手中接旗。
新老班組長莊嚴交接的不僅是旗幟,更是“五心服務”的初心、“老絕活”的匠心和為民服務的恒心。這場延續了70載的傳旗儀式,不僅讓勞模精神薪火相傳,更讓6路人共同的精神旗幟高揚,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堅守崗位、甘于奉獻。
6路線駕駛員周群松傳承公交老絕活“一碗水”。
傳承好、培育好勞模精神,這既是6路線的精神內核,也是動力源泉。多年來,6路線創新推行“導師帶徒”人才培養機制,讓勞模精神在言傳身教中薪火相傳,在實踐錘煉中發揚光大。此外,每當有新職工加入6路線,分公司都會組織他們上一堂必修的“線史教育課”,其中就包括線旗的由來和它所承載的榮譽與責任。
上世紀80年代,6路“青年服務線”打造的“軍民共建文明車”在中山公園車站停靠上客。
最“老”公交線 承載島城市民的美好回憶
作為青島市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公交線路,6路線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33年,從大窯溝發往中山公園,最初名叫“青浮線”。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后,市內交通逐步恢復,“青浮線”于1951年重新開通運行,直到1960年,青島市公交線網布局初步形成,隨后以阿拉伯數字命名公交線路,“青浮線”也正式更名為“6”路線并沿用至今。
作為青島市沿海開通的第一條公交線路,6路線承載了青島太多人的回憶。據全國勞動模范、原6路線駕駛員張麗霞回憶,當年中山路很繁華,而大窯溝則是中山路最北端迎送游人的集散地,常常是人山人海,乘客排隊能一直排到小港。張麗霞說:“遇到節假日,5分錢一張票一天能賣1000多元,6路線的日均客流量達到2萬余人次?!?/p>
上世紀80年代末的夏天,6路“青年服務線”中山公園車站,乘客們正在排隊候車。
青島市民何士津是6路線60多年的老朋友,自6路線建線以來,愛好游泳的何士津就找到了這條前往海水浴場最方便的公交線路。此后的60多年里,無論春秋寒暑,他都風雨無阻地乘坐6路公交車去洗海澡。與何士津老人一樣,宋式鏞老人也有他說不完的6路車故事,老人今年95歲了,30多年前,幾乎每天都要乘坐6路車到中山路的照相館里洗照片。時光飛逝,如今的宋大爺依舊每天坐著6路車,安享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這條線路承載了很多人的記憶,同時也見證著島城公共交通的發展變遷。
1991年,6路“青年服務線”201號車組合影留念。
從建線至1949年初,6路公交運行車輛全部是載客少、車容差、性能低的外國舊汽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青島的公共交通事業發展開始加速。1958年,公交客車修造廠改裝生產的“躍進號”在6路投入使用。上世紀70年代,6路公交開始使用鉸接車。2000年以前,6路的公交車除了少量的柴油車外,大部分為汽油車,車型方向沒有助力,還是老式的前置發動機。隨著2001年中國申奧成功,青島成為奧帆賽承辦城市,公交車更新換代的步伐開始加快。6路線也由汽油車逐漸更換為柴油車,2020年3月,6路線全線更換為純電動公交車,實現了新舊動能的轉換升級。
2021年,全國勞動模范王艷和同事在勞模館探討車廂服務禮儀。
對于車型的發展變化,全國勞動模范、原6路線駕駛員王艷可以說是感慨萬千?!白畲蟮母惺芫褪邱{駛環境更好了,車開起來更舒適了?!蓖跗G說,隨著車型的不斷更新,公交車駕駛員的勞動強度也在不斷降低。從國外引進的“萬國”車型,到本土修造改裝的“躍進號”,再到如今的純電動公交車,6路公交車向著更舒適、更環保、更綠色的方向更迭,也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舒適的出行體驗。
一館一志 構筑公交文化傳承“雙子星”
為了全面、系統地記錄6路線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隧道巴士公司精心編纂了《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6路線志》。這部線志以翔實的史料、生動的圖片和豐富的內容,全面展示了6路線從誕生到發展壯大的全過程。
1979年,6路“青年服務線”駕駛員代表進京領取共青團中央頒發的“新長征突擊隊”榮譽。
在線志的編纂過程中,工作人員通過走訪老職工、查閱歷史檔案、征集實物資料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這些資料不僅為線志的編纂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也讓更多人了解了6路線的輝煌歷程和優良傳統。線志的出版,不僅是對6路線歷史的回顧,更是對線路文化的弘揚和發展,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6路人的精神風貌和服務熱情。
與此同時,6路線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也不斷取得新的成果。2012年,6路線的勞模館由一面榮譽墻擴建為占地5000平方米的規范化展館——“春風勞模創新工作室”,這是青島市總工會命名的第一批“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該工作室展出以6路線歷年來的勞模群體為帶頭人的先進群體,不僅累計推廣了20多個服務法和5項“老絕活”,成為青島城運控股集團職工培訓的教科書,還涌現出100多項小發明,節約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和材料費用,并榮獲了多項國家、省、市級榮譽。
為進一步激活勞模館的時代活力,2020年,“春風勞模工作室”升級改造成全新的“公交勞模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基地”,基地利用新技術、新科技成為一個集傳統優秀文化和現代科技創新于一體、具有鮮明特色的全新勞模工作室。2023年,勞模館被省交通工會評為“山東省交通運輸行業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
2023年,6路“青年服務線”勞模集體代表合影留念。
如今,展館再次升級為青島城運控股集團“公交勞模文化館”,更加生動地展現了勞模精神與城市發展的同頻共振。升級后的勞模館聚焦“數字賦能”,通過建立“數字勞模庫”,實現了歷史檔案的動態更新。為慶祝6路“青年服務線”命名70周年而編纂的《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6路線志》也陳列其中,成為展館的一大亮點。2025年3月,“公交勞模文化館”被中國交通報社評為交通運輸行業“十佳文博館”。
2025年3月,青島城運控股集團“公交勞模文化館”獲評全國交通運輸行業“十佳文博館”。
優質服務 創新探索永不止步
追求卓越,永不滿足,是6路人不斷前進的動力和力量源泉。老一輩6路人用他們的真誠感染著乘客,青島公交行業的“一碗水”“老秒表”“活地圖”“問不倒”“一碗水”等老絕活,也都是在一代代6路公交人的摸索、總結和提煉中誕生的,如今已然成為6路線的“活招牌”。
2007年,6路“青年服務線”駕駛員代表進京參加迎奧運服務禮儀展演。
為給乘客提供更加優質的出行服務,一代又一代的6路人在繼承和發揚這些優良傳統的同時,不斷總結經驗、創新探索,結合新時期社會對公交行業的要求,6路線先后涌現出“一口清”“景點通”“英語能手”“手語能手”等服務絕活,一個個服務技能,展示著6路人的細節服務、優質服務,讓這條有著多年光榮歷史的路線煥發出新的風采。
2015年,6路“青年服務線”60周年紀念日,全國勞動模范張麗霞指導練習“一碗水”技能。
第五位全國勞模王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6路線屬于沿海線路,途經眾多景點,為了給乘客提供優質服務,王艷巧妙地把“導游式”服務融入工作中,并且練就了“一口清”的絕活兒,她能在12分鐘內背出青島200多條公交線路的首末發車時間和線路走向,熟記島城40多個景點的特色、具體位置、換乘信息,因此,被乘客稱贊為“景點通”“活地圖”。不僅如此,王艷還結合新時代特點,提出了“十米車廂一個家”的服務理念,不斷推出“問候車廂”“花房公交”“櫻花專列”等“暖行”服務舉措,結合海洋節、環境日、國慶節等節日,打造主題車廂,為公交車廂增添了“知識服務”“文明服務”“禮儀服務”等新元素,推動公交出行由高滿載率向高舒適度轉變。
2023年,6路“青年服務線”命名68周年傳旗儀式。
新一代的6路人,以“服務乘客奉獻社會”為己任,不斷創新服務內涵,拓展服務領域,把“讓每一位乘客滿意”的精神貫穿到整個服務中。結合無人售票車駕駛員服務工作的局限性,他們成立了“導游團隊”,旅游季節走進車廂宣傳青島的風土人情和名勝景點,讓外地乘客感受到青島公交的熱情服務。同時,他們還成立手語團隊,大家從網絡上下載有關手語視頻對照學習,買來手語撲克,裝在口袋里,利用工間相互交流學習,他們還到青島手語角向聾啞學校老師學習手語,參加由殘聯舉辦的活動,與聾啞人進行交流,提高手語水平。
不僅如此,走進6路的車廂,你會看到為乘客提供細心溫馨服務而準備的“百寶箱”。有方便袋、夏天用的清涼油、風油精,有為暈車乘客準備的暈車藥,有為乘客打包用的捆扎繩、膠帶,有為外地乘客準備的青島地圖,有針、線、衣扣、別針,還有哄孩子用的小玩具等。從冬天車座上的小棉墊,夏天的竹涼席,雨天的“愛心傘”,雪天的“擦腳墊”,這些便民小措施,架起了6路線駕駛員與乘客相互理解和溝通的橋梁。
6路線駕駛員周群松在車廂內安裝呼叫鈴。
為提高服務水平,他們還經常邀請沿線的老乘客到車廂里為駕駛員提意見,通過開展模擬服務,換位思考,使小小的車廂成為服務乘客的大舞臺,展示著公交員工的風采,演繹著“誠載美好”的企業文化理念。
多年來,6路人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勞模精神,詮釋了“用心用情”的服務理念,優質服務受到青島市民廣泛好評。在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開展的“市民滿意公交線路”評比中,6路線連續多次榮獲第一名,成為青島市“為民服務創先爭優示范窗口單位”。近年來,6路線先后被評為全國首批“新能源公交高品質線路”、全國首批“5A”級運營服務認證線路,以智能服務、綠色動能續寫著新時代的6路答卷。
愛心傳遞 車廂服務延伸至社會每個角落
1955年4月15日,6路線被共青團青島市委命名為“青年服務線”,自此,每年的4月15日便成為了6路線的“線慶日”,對于6路人而言,每年的線慶日,不僅是一次紀念,更是一代代6路人“聽黨話、跟黨走”的莊嚴承諾,七十年來,他們始終堅持著以導師帶徒、義務獻血、愛心陪伴等不同的形式開展紀念活動。
2015年4月15日,6路“青年服務線”命名60周年義務獻血活動。
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6路人勇擔社會責任,利用業余時間積極投身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國家憲法日,他們聯合市南區檢察院工作人員走上街頭向市民普及反詐知識;為給大澤山困境學子送去希望和溫暖,他們連續5年驅車300多公里,趕赴位于平度市的大澤山小學,為困境學子發放助學金,捐贈學習用具、生活用品;二月二龍抬頭,他們又組成了“愛心義剪隊”,為聾啞老人免費理發;還有愛心陪伴空巢老人、義務獻血、志愿服務進站頭、進社區、進學校,開展文明出行引導、交通安全宣講等……70年間,6路人累計無償獻血超20萬毫升,志愿服務時長突破10萬小時,將車廂服務延伸至社會每個角落。
2019年小年前夕,6路“青年服務線”志愿者到平度市大澤山幫扶殘障兒童。
此外,他們還與萊陽路的孤寡老人閆大娘結為幫扶對子,每月到老人家看望,幫助老人打掃衛生。他們還堅持每月去看望芙蓉路敬老院的老人們,主動為老人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母親節為老人送去鮮花,端午節為老人送粽子,陪老人聊天,受到老人們的歡迎,敬老院的院長感動之余將錦旗送到路隊。同時,他們還參加報紙義賣活動,為貧困兒童募捐學費,為災區捐款捐物。
2020年臘月二十三,6路“青年服務線”志愿者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
多年來,6路線在車廂服務、企業發展、社會公益中當先鋒、打頭陣、展作為,讓6路“青年服務線”這面旗幟揚得更高、品牌擦得更亮。正如全國勞動模范張蓉所說:“線慶日不是慶祝過去,而是提醒我們要永遠向前?!?/p>
百年公交,只為強國。從入選青島市慶祝建黨百年大型紀錄片《鑄魂》,到勞模故事登上河北衛視《中華好家風》五一特輯欄目;從以6路線勞模精神為核心打造的“黨建會客廳”揭牌儀式現場直播超11萬人次在線觀看,到6路線紀錄片《傳旗》成為全省黨員培訓教材……6路線的故事,早已超越一條公交線路的范疇,成為彰顯城市精神的流動窗口。歲月流轉,春去秋來,它見證了城市的滄桑巨變,也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但那股為乘客服務的熱忱,那股傳承不息的勞模精神,恰似永不凋零的繁花,永遠綻放在6路線的車廂中,綻放在青島的大街小巷里。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大偉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