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青島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有關情況。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石磊,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生態保護處處長龔振宇,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海域海島管理處處長姜昊曣,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地質礦產資源管理和生態修復處處長唐文亮出席吹風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3月19日,經市政府同意,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會同市生態環境、海洋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青島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修復規劃》)。以下是《修復規劃》的主要情況。
《修復規劃》的編制背景和定位
2020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印發的《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是推進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的指導性規劃,其中黃河重點生態區、海岸帶涉及山東省,青島位于黃渤海生態保護和修復范疇。2022年1月,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了《山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明確全省“兩屏、三帶、三原、一海”生態修復格局,部署十一大修復工程,其中魯東低山丘陵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區、海域海島生態修復區涉及青島,魯東低山丘陵區生態修復工程涉及嶗山、大澤山、大沽河等,海洋生態修復工程涉及膠州灣、丁字灣及近岸環境與生態修復。2024年11月9日,國務院批復的《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提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動生態系統性修復,構建“一灣兩翼、三山一原、一軸多廊”的生態安全格局。
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實事求是、探索創新,統籌協調、科學修復,問題導向、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原則,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會同市發展改革、財政、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務管理、農業農村、海洋發展、園林和林業等主管部門編制了《青島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規劃委托國內專業技術團隊組織編制,成果通過專家評審,專家組一致認為規劃成果總體布局合理、內容科學、具有可操作性。規劃已按程序組織社會公示,并通過市規委會審議,日前已正式印發。
該規劃是青島歷史上首部全要素統籌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為青島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空間指引和行動指南,是指導青島市域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的總體綱領,是全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項目立項、實施、驗收的重要依據,為有序推進全市國土空間系統修復、統籌山水林田海島灣城綜合治理、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青島提供有力的規劃支撐。
《修復規劃》的總體目標和主要內容
《修復規劃》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全面提升生態安全屏障質量、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為目標,以統籌山水林田海島灣城一體化保護與修復為主線,構建青島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和修復新格局。
《修復規劃》提出了“安全持續、藍綠交融、和諧共生、樂活宜人”的生態愿景,明確了全市生態保護修復的近、中、遠期目標,提出:到2025年,著重抓好青島全域生態保護紅線、重點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地等區域的生態保護和修復,解決一批重點區域的核心生態問題;到2030年,自然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穩步提升,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有效提升,山水林田海島灣城一體化保護修復取得顯著成效;到2035年,各項生態修復重點工程全面實施,全域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服務功能顯著提高,生態穩定性明顯增強,自然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構建“島綠灣美、山青林茂、水清岸碧”的美麗青島。
《修復規劃》主要包括六方面內容:
1.問題識別與綜合評估
《修復規劃》對青島市全域自然地理格局與生態資源本底進行了梳理,開展了水資源、森林、濕地、耕地、海洋、礦產資源等11個方面的現狀分析,識別出全市生態空間破碎化和生態廊道阻斷等突出問題。開展生態保護重要性、生態修復抗力、生態系統恢復力三個方面的分析評價,主要解決保護什么、修復什么和怎樣修復的問題。
2.明確生態保護底線與規劃指標
《修復規劃》落實上位規劃確定的各項國土空間生態修復任務和要求,結合青島實際,提出生態質量、修復治理兩大類共16項規劃指標。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耕地保有量、森林覆蓋率、自然岸線保有率等約束性指標,明確生態保護底線,維護規劃嚴肅性和權威性。
3.確立全域生態修復格局與分區
《修復規劃》構建了全市“一海一原一城,三屏一軸多廊”的多層次、網絡化生態修復格局。其中“一海一原一城”,是指構成青島三類空間(生態、農業、城鎮)基底的修復區域,包括膠州灣在內的近海海域、中部膠萊平原修復區域和環灣都市品質提升修復區域?!叭烈惠S多廊”,是指北部大澤山-大青山、東部嶗山和西部珠山-鐵橛山三個山地丘陵修復區域,以大沽河為生態修復中軸鏈接重要河流和動物遷徙廊道。同時,還落實國家及省級規劃管控要求,以青島全域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為基礎,以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生態敏感區、生態受損區等為重點,劃定覆蓋全域的生態修復分區13個,其中生態型分區7個、農業型分區4個、城鎮型分區2個。
4.制定生態修復策略和主要任務
依據生態修復格局,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遵循生態系統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的原則,從全域空間、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4大空間維度,提出樹立底線思維、強化頂層設計、區域生態協同、聯通生態廊道、保育茂林青山、重歸清水碧岸、護衛綠島藍灣、礦山綠色轉型、撫育沃野良田、建設宜居家園10大策略共計30項任務,全方位、全地域、全要素開展生態保護修復。
5.劃定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區域
《修復規劃》結合生態保護重要性,針對核心生態問題,劃定水環境和水生態、濕地、海洋、森林、礦山、耕地、農村和城鎮等8類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區域。結合生態系統受損、退化和破壞程度及生態修復價值和潛力的綜合評價,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基本方針,對重點區域分類施策,統籌實施保護保育、自然恢復、輔助修復、生態重建等措施,其中保護保育主導區和自然恢復主導區約占重點區域總面積的85.8%。
6.謀劃生態修復重點工程與項目
《修復規劃》統籌山水林田海島灣城全要素,精準布局大沽河流域一體化、自然保護地、森林綠廊、礦山環境、清水碧岸、藍灣綠島、農田整治、城市生態品質提升、生態保護修復支撐體系9大類24個重點項目,建立了項目清單,確定了任務內容、建設時序、項目等級,明確了實施職責,確保規劃可落地可實施。
《修復規劃》的實施保障
規劃藍圖已然繪就,有效實施是關鍵。為切實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按照國家自然資源部、省自然資源廳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間的協調配合,建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各方共贏的工作格局,多方聯動協同推進。
抓好規劃實施。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各區(市)要扛牢主體責任,落實規劃管控要求,構建“近期規劃-年度計劃-工程方案”一體的推進機制,推動項目實施落地。市直各部門密切配合,加強對區(市)的督導評估,確保按期完成各項修復任務。
創新政策激勵。探索多元化資金投入路徑,按照誰修復、誰受益原則,通過賦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等,鼓勵社會投資主體積極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標準體系,深化相關生態補償制度,強化地方補償資金籌集,加快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青島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作為青島市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專項規劃,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下一步,青島市將落實規劃管控要求,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推進高水平保護、實施高效能治理、構建高顏值環境、創造高品質生活,相信到2035年,全市生態環境將得到有效改善,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顯著提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將在青島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為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問:本次《修復規劃》作為青島歷史上首部全要素統籌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都有哪些特色?
唐文亮:《修復規劃》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結合省級生態修復規劃青島定位,以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的“一灣兩翼、三山一原、一軸多廊”生態安全格局為指引,進一步深化、細化,提出了“一海一原一城,三屏一軸多廊”的多層次、網絡化的生態修復格局,作出了全域生態修復分區,明確修復的重點和方向,部署重點工程,既落實了上位要求,也突出了青島特色。
一是堅持全域統籌,系統治理。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生態修復思路向全域全要素全系統修復轉變,解決過去保護修復目標單一、工程系統性不夠、各個子項目關聯性不足的問題,綜合考慮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之間的協同性,注重地上地下、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海灣海島、城市鄉村的系統性、關聯性,探索青島“微山水”工程,推進山水林田海島灣城一體化保護修復。
二是突出問題導向,科學修復。立足全市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態系統狀況,聚焦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重點區域,通過開展全域生態保護重要性、生態修復抗力、生態系統恢復力評價,準確識別青島市生態功能受損與退化區域,考慮主要生態問題、潛在生態風險及生態修復的潛力,區分輕重緩急、堅持遠近結合,明確修復重點,因地制宜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三是強調區域協同,完善機制。以區域一體化保護為前提,落實上級規劃,構建“山東半島—青島市域—修復分區—重點區域”多尺度鑲嵌融合的生態保護修復格局和網絡體系。堅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條塊結合,統籌考慮環境要素的復雜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著力構建跨部門、跨區域、跨流域的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格局。
四是注重落地實操,工程牽引。面向各生態系統修復目標,按照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方針,統籌部署9大類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全面涵蓋山林濕地空間、河流水系空間、農業生產空間、海域海島空間、城市生態空間等特色生態資源的修復,明確工程規模、主要內容、空間布局和建設時序,提出工程實施的保障機制和政策措施。持續推進重點項目落地見效,實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問:在推進美麗青島建設過程中,市生態環境局如何將生態修復工作與城市空間品質提升相結合?
龔振宇:市委、市政府出臺《美麗青島建設規劃綱要(2022—2035年)》,加快建設山海城相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青島。加強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能夠很大程度提升城市空間品質,是建設美麗青島的重要內容。我們將結合全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的實施,持續改革創新傳統生態環境治理方式方法,不斷提高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促進生態價值向城市品質轉化。
一是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因地制宜對生態功能缺失的河流實施基底修復、生態清淤,清除水體內源污染,改善水質、提高水體水環境質量、促進水生態環境的恢復。實施工業廢水深度治理,提高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水平,實現水質穩定達標,采取栽植水生植物、河道清淤、植被恢復等措施,修復河道生態功能。
二是加強土壤修復與安全利用。以系統打造國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為引領,統籌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健全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推動完善全周期監管、全方位管控、全鏈條質控的土壤環境管理體系,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嚴格建設用地準入,有效保障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
三是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繼續發揮市大氣污染攻堅指揮部平臺作用,高效運轉“市級領導指揮+八大專班聯動+區(市)協同配合”工作模式,強化各類污染源管控。針對季節特點精準施治,夏秋季開展臭氧污染防治攻堅,秋冬季實施大氣污染專項防控。推進重污染績效分級管理規范化、標準化,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
四是探索減污降碳協同模式。開展低碳試點示范,指導青島高新區等單位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園區建設,指導青島特鋼等企業開展有行業特色的減污降碳協同創新企業試點,打造高品質濱海宜居典范城市。
問:青島因海而生、向海而興,在此次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中,也專門提到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請問我市近年來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方面取得了什么成效?下一步有哪些舉措?
姜昊曣:青島市全面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治理、高效能融資、高聯動管護、高水平開放,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并舉,堅持陸海聯動、一體推進、全域開展。先后組織實施了16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整治修復濱海濕地面積2300多公頃,修復海岸線110公里、海島5個,高標準打造了小島灣、膠州灣、靈山灣等海洋生態修復節點。西海岸新區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入選全國2024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有效提升了海洋生態系統功能,促進了人海和諧共生,推動了“碧海銀灘”到“金山銀山”價值轉化,對推進青島市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們將落實《修復規劃》要求,進一步深化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各項工作,抓好海域、海島、海岸線保護修復工程,提升海洋生態監測能力,加快建設安全、生態、健康、韌性、活力的“藍色海灣”“和美海島”“美麗海岸”。
一是推進濱海濕地修復。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采用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方式,實施“藍色海灣”生態工程。推進退池還海、退養還灘,增加海灣納潮量和海水循環速率,提高濱海濕地的生態化水平,維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深入開展入灣河流的綜合整治,嚴格規范養殖排口管理,加強生活污水的收集與處理,建立健全陸源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從源頭上守護濱海濕地生態。
二是實施岸線保護修復。嚴格海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管理,對海岸線實行分類保護、利用及整治修復,穩定大陸自然岸線的長度和保有率。對受損岸線開展整治修復,對砂質岸灘開展養護,對海岸侵蝕開展防護,穩步推進人工岸線的生態化改造、近岸構筑物整治與海岸景觀修復,營造親??臻g和生態海岸走廊。
三是實施海島整治修復。開展生態島礁工程,改善海島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恢復受損海島地形地貌和生態系統。依據海島水資源條件,合理配置大陸引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水淡化以及再生水和雨水資源。實施靈山島等海島生態島礁建設工程,保護和修復海島自然景觀,提升海島景觀效果和景觀價值,恢復受損海島地形地貌,維護海島典型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物種多樣性。
四是提升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能力。構建立體海洋環境監測體系,強化重點區域的監測。加強濕地、海草床、牡蠣礁等典型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監測與保護,開展生物多樣性及海洋健康狀況監測監控,增加區域標志物種和珍稀瀕危物種等的監測指標。
問:目前青島市礦山生態修復取得了哪些成效?在此次生態修復規劃中,如何進一步引導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唐文亮: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下,青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針對不同廢棄礦山的現狀,采取科學合理、經濟有效的方式進行治理,探索出了“政府主導,規劃先行,市場參與,多元化實施”的青島思路,實現治理方式多元化、投資模式多元化、設計方案多元化、治理效果多元化,生態修復成效斐然。其中“山東青島萊西市礦山生態修復及開發利用項目”,將廢棄礦山修復與葡萄種植和葡萄酒莊建設相結合,有效盤活閑置土地,促進當地就業,獲評自然資源部第一批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平度市大澤山區域礦山地質環境及工礦廢棄地生態治理工程,治理區總面積4160余畝,為近三年全市最大單體修復工程,創新綠化模式,有效消除了地質安全隱患和集中連片視覺污染,明顯改善了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環境,提升了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另外,膠州市探索了“礦山生態修復+植入項目”,西海岸新區、即墨區探索“礦山生態修復+耕地整理”等模式,盤活了廢棄資源,最大程度發揮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本次規劃構建了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礦山生態修復和資源化再利用新機制,盡快形成在建礦山、生產礦山和歷史遺留礦山等“新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統籌解決新局面,全面提高全市礦山生態修復水平,將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青島做出新貢獻。重點從以下兩方面做出規劃引導:
一是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源頭保護。合理確定開發強度,提高開采節約集約規模化水平。優化礦山開發利用結構,促進礦產資源高效利用,鼓勵礦山企業強化創新意識,加強對廢石、尾礦的資源化再利用,推進無尾無廢礦山建設。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壓緊壓實礦山企業主體責任,加強綠色礦山動態監管。礦區生態修復保護堅持源頭管控,扎實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土地復墾義務履行工作,接受社會監督。
二是強化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和資源化再利用。貫徹落實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10部門印發的《關于做好青島市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和資源化再利用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提升歷史遺留礦區廢棄土地的綜合利用價值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到2025年底,全市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區域化整合歷史遺留礦山圖斑,“一礦一策”分類處置,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等七類修復方向,注重實效、綜合治理、可持續利用,綜合使用自然恢復、工程治理、轉型利用等適宜的修復方式,統籌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和資源化再利用工作。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張碧琪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