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北種讓木瓜又大又甜,生物菌劑燜棚技術讓舊棚“煥”新棚,水肥一體化讓土壤“缺啥補啥”,既節水降本又增效……走進位于膠州市膠東街道的上合清水灣數字農業示范園,“科技范兒”撲面而來。3月19日,2025年青島市現代設施農業“四新”引領觀摩暨全市農技推廣工作會議在膠州舉行,20余家涉農企業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同臺亮相,集中展示數字農業等新技術成果100余項,這些“藏糧于技”的實踐,不僅解放了勞動力,更讓農業生產從“汗水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為端牢中國飯碗注入持久動能。
引育新品種 要產量更有品質
走進清水灣數字農業示范園,藍莓綴滿枝頭,高大的木瓜樹上碩果累累,金黃色的檸檬散發著誘人的清香,南北方的瓜果齊聚智能日光溫室大棚和諧共融。園區引進了番木瓜、紅翡翠蓮霧、香水檸檬等多種原本生長在南方的特色熱帶水果,在園內,不但適應了北方的氣候,而且長勢和品質更好,既豐富了本地設施水果種植結構,又為市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嘗鮮體驗。
從2023年初開始,清水灣數字農業示范園實施數字化改造,引入先進的物聯網系統,構建起數字化智能平臺,能夠針對不同作物品種,實時精準監測并調控溫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要素,為南方果樹營造出最為理想的生長環境。
解決農業的很多問題,提升單產是基本出路。在當前耕地資源約束趨緊、水資源依然時空分布不均的情況下,通過藏糧于技促進大面積增產成為農業生產的當務之急,而科技創新對于農業具有提高單產、提升質量、降低成本等基礎作用。
近年來,青島市集成創新了一批高產技術模式,在全國首個啟動10個綠色增糧先行區建設,打造5個綠色增糧“五良融合”示范基地,小麥高產攻關畝產875.82公斤刷新青島紀錄,帶動全市糧食產量保持高位增長。同時,全市建成21個園藝作物精品園區,構建起10個國字號基地、50余個省市級基地和200多個示范點的農技集成創新示范基地體系,將集成創新技術落地生產一線,并輻射帶動廣大小農戶有機融入現代農業發展。
本次觀摩的示范園,是青島市科技集成創新的一個示范點。據園區負責人管立一介紹,園區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為著力點,廣泛應用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5G、人工智能、北斗導航、數字孿生、區塊鏈等前沿科學技術,通過信物融合系統實現對農業生產體系的數字化感知,通過對農場中各個生產場景進行數字化,建設一個全新的數字化農場。
目前,園區內在種植北方優勢水果西瓜、草莓、葡萄、西紅柿等水果的同時,引進南方熱帶水果木瓜、蓮霧、藍莓等新品種進行種植,極大地豐富本地種植結構。其中,園區引種的200多棵木瓜樹已經進入成熟期。在南方,一個木瓜的重量通常只有兩三斤,但在這里,由于溫控技術得宜,木瓜能夠長到七八斤重,且口感更加香甜可口,深受游客喜愛。如今,市民無需遠行,就能在家門口品嘗到這些以前種在遠方的美味佳果。
升級新裝備 種地省力又智慧
走進上合清水灣數字農業示范園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智能溫室。這些溫室不同于傳統的農業大棚,它們裝備了先進的物聯網系統,可以實時監測和調控溫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因素,為作物提供最適宜的生長條件。
記者看到,3個連棟溫室、14個數字智能日光溫室通過農業物聯網、大數據、5G、人工智能、遙感衛星、數字孿生、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應用,技術人員只需通過手機或電腦,就能遠程實現對園區的溫室設備和作物的在線精準管理,極大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降低了勞動投入成本。
“現在有了這些高科技設備,徹底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日子,只要點點手機,就能隨時掌握作物的生長情況?!惫芰⒁幌蛴^摩人員演示利用手機對溫室進行遠程控制,在智能精準管理下,高科技讓農業生產“智”質雙升。據介紹,目前園區水肥和農藥用量減少30%至50%,節省管理成本30%至50%。
在觀摩現場,北京科百宏業科技公司帶來的數字農業技術裝備系統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公司負責人劉宗波表示,目前,科百虛擬現實農場可以嵌入和轉化各領域的農藝農技,對科技成果和生產經驗進行高效的數字化轉化和生產應用。
在園區里,先進的植物生長動態AI智能圖像監測系統得到了充分應用。記者了解到,AI智能圖像監測對項目建設區和生產基地全天候實現了實時視頻及圖像監控。視頻監控系統監測后,用戶通過平臺不僅可以在線查看視頻,還可以對攝像頭進行360度旋轉及拉近拉遠操作。同時,工作人員還可以在平臺視頻監控菜單欄下實時遠程查看作物長勢圖片、各設備的運行情況和工人作業情況、病蟲害等情況。
當前,隨著智能化、數智化的發展,現代農業正加速打破傳統農業在地域、時節、人力等方面的限制,農業管理更智慧、農業生產更精準、農民勞作更省力。
應用新技術 科技助力提單產
藍莓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和廣闊前景的漿果樹種,含有豐富營養成分,市場需求大。在藍莓栽培中,青島市采用當前國內外先進的設施藍莓全基質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打破土壤理化條件和透氣性對藍莓栽培的限制,有效解決土壤改良難題,提升土地、肥水使用效率,提高了藍莓品質和產量?!扒鄭u藍莓栽培技術已輸出到定西,指導建立全國首個高原藍莓生產示范基地。”青島市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紀國才告訴記者。
設施農業病蟲草害防控是關鍵。觀摩現場,生物殺菌技術和熊蜂攜帶生防菌技術吸引了與會人員的目光。青島市農技中心正高級農藝師王連剛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兩項技術,“‘青葉子’生物殺菌劑在果蔬表面形成生物菌膜,持效期可達兩個月,且無農殘風險,對產品和環境安全友好?!?/p>
記者看到,現場技術人員進行熊蜂攜帶生防菌精準防治病蟲害技術演示,“有樣品嗎?我要帶回去試試”“在哪里能買到這些產品?”可以預見,這些防治技術因無農殘風險、對產品和環境安全友好將帶來廣闊的商機。同時,生物菌劑燜棚技術、大蔥蜂窩紙鏈育苗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等十幾項實用管用、易推廣的創新技術對外展示。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進一步擴大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實施規模。聚焦糧食以及重要農產品大面積、均衡增產,青島市加快全市主要糧油作物品種更新換代,遴選推廣綠色增糧10大主導品種,充分發揮良種的增產潛力,確保全市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99%以上。
此外,還要創新集成推廣小麥、玉米精準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加大精準施肥、密植栽培、綠色防控等集成技術的示范推廣力度,大面積推廣綠色增糧10大主推技術,推進糧食綠色增產。向新型智能高端農機要產量,加快小麥精量復式條播機、玉米氣吸式高性能播種機、高端聯合收獲機、植保無人機等10大主力機具推廣應用。建立“十百千” 綠色增糧技術示范體系,即:十個萬畝綠色增糧先行區、一百個千畝左右的種植大戶、一千個百畝左右的種植戶,統籌市、區市、鎮街三級農業技術力量,確保單產提升技術落到實處,把先行區的成果轉化為大田產量。
集成新模式 藏糧于技更要授農以技
“我們探索魚菜共生等新型種植模式,將水產養殖與無土栽培有機結合,魚的排泄物經過生化發酵池處理后,通過滴灌系統輸送給草莓植株,為其提供養分,實現無需額外施肥即可正常生長?!痹谟^摩現場,園區負責人向記者介紹。
在示范園內占地9畝的溫室中,東西兩側“內容截然不同”,一側三十多個魚塘內飼養著錦鯉和雜交鱘等魚類,另一側則栽培著草莓。園區工作人員介紹:“這種魚果共生、魚菜共生的新型種養循環模式,不僅節約了資源,還減少了環境污染,使農產品更加綠色健康。”
“近年來,青島市農技中心堅持農業科研需求從產業中來、成果應用到生產中去,在解決農民的需求中錘煉本領,讓實用好用的技術進村入戶為農民增收?!鼻鄭u市農技中心主任李松堅說。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而這項魚菜共生新型種植模式的落地,是青島市堅持科技集成創新,加大以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為特點的農業新技術推廣力度,構建起“大協同”多元推廣機制、“大集成”技術攻關機制、“大行動”技術服務機制、“大提升”農技隊伍建設機制,聚力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青島市農技中心充分發揮農技推廣主力軍作用,牽頭成立膠東經濟圈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協作聯盟和全國首個“多元互融”農技協同推廣聯盟,集聚產學研推用多方力量,組建20多支農業專家團隊,搭建10余個創新推廣平臺,打造10個全國性、50余個省市級農業技術示范基地和200多個農業新技術試驗示范點,集成建設綠色增糧“五良融合”和現代設施農業“四新引領”新場景,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和活力。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聶艷林 通訊員 傅景敏 馮志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