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農村改革重點是什么?從兩個關鍵詞看中央一號文件新亮點

    今天(2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向社會公布,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連續出臺的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著力點在哪里?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到鄉村全面振興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哪些工作最難做?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有哪些原則必須堅持?

    關鍵詞1

    “兩個持續”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我覺得透露了兩個信號,第一個是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這個戰略定位沒有發生變化,而且還在進一步強化。第二個,今年的一號文件這段篇幅最長,大概占了三分之一,講了九個方面。這就是為鞏固和發展糧食安全政策體系,做出了一個系統的部署和安排。

    近年來,我國每年的糧食播種面積超過17億畝,在只有19億畝多耕地前提下,擴大糧食播種面積難度很大。實現穩產增產,很大程度要靠提高單產。

    2024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了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全年糧食畝產比上年提高5.1公斤,單產提升對增產的貢獻超過八成。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專家認為應從四方面著力。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一個是面積要擴大,由過去的千畝方、萬畝方,現在向整鄉、整縣大面積來推進。

    第二個要注重全環節,耕、種、收、防、管全過程都要進行科學安排。

    第三個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這“四良”結合來推動大面積單產提升。

    第四個把新主體作為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的重要主體來進行培育,同時不能忽視小農戶,要通過新主體來帶動小農戶,實現整體上大面積單產提升。

    大田產量如何“追趕”試驗田

    農業農村部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專家組組長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所研究員 李少昆:在糧食作物中,玉米是我們國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最高的作物,2024年總產量達到了5898.3億斤,占了糧食總產的41.7%。

    要讓玉米補上與實驗田里畝產差距,重點要調動農民的種植積極性,要從市場的價格、補貼、保險等方面強化政策舉措。同時還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還要研發一些高產品種,開發適應性強的農機裝備等。

    第二個方面,重點是實施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今年提出了要更加突出大面積,由原來的百畝千畝向全鄉全縣全市大面積推動。還要采取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融合,并且要突出關鍵的環節。

    守底線 謀發展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 林萬龍:今年工作的特殊性有兩點,第一是鞏固,第二是謀劃。鞏固就是要持續鞏固脫貧攻堅已取得的各項成果,要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與此同時,今年還要加強謀劃,就是要謀劃過渡期結束之后,這個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的分層分類的幫扶制度,來逐步使農村農民走向共同富裕。所以今年的挑戰是很重的。

    過渡期結束不意味著我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任務結束,這個底線任務貫穿于鄉村全面振興整個過程當中。

    關鍵詞2:改革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是“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繼續聚焦鄉村全面振興,改革貫穿其中,可以說改革意味更加突出。這有什么考慮呢?這也是第二個關鍵詞:改革。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各項改革任務,要求到2029年要全面完成,其中涉及“三農”工作的有許多項。要全面完成的話,2025年是一個關鍵,今年要力爭實現重大的突破。一號文件是聚焦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來推進鄉村的全面振興,確實是改革的意味更加濃厚,更加突出,就是要用改革這個法寶來破解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難題和挑戰,然后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改革發力點上,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著力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經營制度改革等方面作出部署,進一步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動力活力。同時,在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體制機制方面,也做出制度安排。

    當前,我國約2.5億農業轉移人口沒有在城鎮落戶,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預計還將有1億多農民進城。這3億到4億人走向城鎮化,這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也是極其繁重而艱巨的任務。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金文成:推進轉移人口,要實現同地、同權、同服務,讓他們能夠徹底融入城市,但同時還要給他們有退路。所以在農村要保留他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這是在進行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制度安排,這是給農民留出后路,也給我們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留出一個緩沖。

    “三塊地”改革是農村改革重點

    中國的改革發端于土地。當前,我國農村改革的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這涉及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

    承包地:1978年,安徽小崗村的一場“大包干”,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向全國。從那時起,我國農村土地陸續開始第一輪承包。1993年,中央明確第一輪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不變。三十年過去,最近幾年,農村第二輪承包正陸續到期,到期后農民該怎么辦?黨的十九大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

    今天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試點工作進行了部署,擴大整省試點范圍,確保絕大多數農戶承包地總體順延、保持穩定。

    宅基地:在宅基地上農民合法取得的住房,可以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進行盤活利用。但是在宅基地的改革過程中,要注意守住紅線和底線,就是城鎮居民下鄉到農村買農房、買宅基地,這個口子不能開。退休干部到農村占地建房這個口子也不能開。

    集體建設用地: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收益分配和權益保護機制。也就是說,確保建設用地的存量入市,嚴格控制增量,讓農民在入市過程中分享財產收益。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妥做好二輪承包期到期后延包工作,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這三塊地的改革過程中,有哪些原則是必須堅持,如何保證農民在城鎮化過程中的利益?

    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張紅宇: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這是中央關于土地制度改革的非常重大的政策性問題。今年有1600多萬戶農戶的承包區到期,所以做好二輪承包到期后再延長土地承包期限30年工作非常重要。土地延包工作基本原則是要堅持大穩定、小調整,保持絕大多數農戶原來的承包地塊穩定不動。

    其根本目的還是要穩定和促進糧食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因為承包關系穩定的農戶才能夠放心大膽地投入,穩產保供才有基礎。

    第二是要有利于現代農業的規?;^域化、專業化和組織化。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還是要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在改革的過程中,要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承包地改革主要的原則還是要維護農民土地承包關系,要把選擇權留給農民,由農民選擇,而不是由村社組織選擇,由其他的單位來選擇。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搞強迫命令,不能刮風,不能搞一刀切。

    宅基地制度改革有根本性原則,也就是我們特別強調要保障農戶的基本住宅用地和鄉村建設用地。在這個基礎之上,閑置的住房可以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的方式盤活用好,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農村建設用地要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特別要支持農村產業用地,包括農村公共設施、公益性用地、公共事業的發展。

    中央反復強調土地制度在改革的過程中,不能把集體所有制改垮,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產能削弱,不能把農民利益侵犯。一句話,就是土地制度改革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要做慢文章,不要急功近利。(記者 梁麗娟 王凱博 陳博 薛建啟)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林紅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