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術的迅猛發展下,數字人直播帶貨正以顛覆性姿態重塑電商行業。從鄉村振興到品牌營銷,從降本增效到爭議頻發,這一新興模式既展現出廣闊前景,也面臨現實挑戰。
技術賦能:從山區到城市,數字人重塑商業邏輯
在浙江溫州平陽縣雙峰村,數字人直播帶貨成為山區經濟轉型的關鍵抓手。通過數字人分身技術,當地茶葉、橘子等土特產實現24小時不間斷銷售,村集體通過銷售分成反哺村民養老保障,解決了農產品滯銷難題。而在城市消費市場,春節期間的營銷大戰中,益生菌品牌“菌小寶”通過數字人總裁直播間,結合春節飲食場景精準觸達用戶,CVR(轉化率)和ROI(投資回報率)均提升50%以上;家電品牌創維則借助數字人實現“日不落直播”,GMV增長超20%。
技術優勢顯而易見:數字人可24小時在線,降低人力成本;通過AI生成實時話術與互動,突破真人主播的體力與創意瓶頸。
技術瓶頸:真實感缺失與平臺監管困境
然而,數字人直播的“尷尬”亦不容忽視。中小商家王順花費幾千元購買的數字人主播,因動作僵硬、話術重復,直播間觀眾寥寥,最終淪為“電子擺設”。技術層面,現有數字人多依賴預錄腳本,難以應對復雜互動;動作銜接生硬、表情單一等問題,導致用戶體驗遠低于真人主播。部分平臺更將數字人直播判定為“低質量內容”并封禁直播權限,商家需通過綠幕偽裝、多開攝像頭等手段規避監測,風險陡增。
行業專家指出,數字人直播的核心矛盾在于“內容單一性”與“平臺生態需求”的沖突。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趙振營曾分析,電商平臺若過度放任低質數字人內容,可能損害用戶信任;而過度嚴控則限制技術應用空間。
市場亂象:風口下的“泡沫”與詐騙風險
伴隨資本涌入,數字人直播產業鏈亂象叢生。部分服務商夸大效果,以“躺賺”“永久使用權”等話術吸引中小商家,實則交付劣質產品;更有不法分子以“分傭代理”為名實施傳銷詐騙。張家港警方曾發布預警,提示“AI數字人直播教學”類騙局高發。頭部服務商“灰豚”等雖通過OEM模式降低技術門檻,但行業仍缺乏統一標準,中小商家甄別能力不足,極易成為被收割對象。
未來展望:技術迭代與生態共建
盡管挑戰重重,數字人直播的潛力仍被廣泛看好。一些平臺通過生成式AI技術,努力實現數字人表情、語調、動作的擬真化,推動行業向“高擬真、強互動”進化。
市場研究機構預測,2025年虛擬數字人核心市場規模將達480.6億元。未來,行業需在技術優化、平臺規則透明化、市場監管三方面協同發力,方能將“風口”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數字人直播帶貨既是技術革命的產物,也是商業生態進化的試金石。在狂熱與質疑聲中,唯有回歸用戶價值、夯實技術底座,才能在這場變革中贏得長遠未來。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張海杰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