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末,80后死亡率突破5.2%,相當于每20個80后中就有1人已經去世?!薄?0后的死亡率已經超過70后?!庇浾咴谖⑿牌脚_以“80后死亡率”為關鍵詞搜索文章,不但微信自帶的AI搜索功能會推送這條數據,各種自媒體工作號也是鋪天蓋地般引用轉載。
細看文章發現,大多數公眾號都號稱其數據來自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權威數據”。令記者感到疑惑的是,2020年開展的七普,是如何得出2024年人口數據結論的呢?此外,5.2%死亡率這個數字統計也很奇怪。國家統計局官網對于死亡率指標的解釋,應該用年死亡人數除以年平均人數,再乘上1000 ‰,這意味著死亡率的指標是以“千分之幾”為單位表示的,而不是常用的百分之多少。
在數字的細節上,也有很多錯誤。比如廣為流傳的“80后”現狀圖片。首先,“80后”總人數,如果以七普數據中的30-39歲的人口數對應,按官方統計,2020年這個年齡段共有223158122人。這與上圖中的總出生人口數正好對應,但顯然,這不可能是出生數,而是2020年當時依然存活的這個年齡段的人口數。而2.12億的數據,沒有找到任何官方信息來源。死亡人數1100萬,我們也未找到相關數據。在七普年鑒中,明確標出是2019年11月1日到2020年10月31日的死亡數據。30-39歲的人口這一年共死亡193517人。
這一說法漏洞百出,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婷在一篇文章中也作出了反駁。她提出,通過普查來計算死亡狀況,理論上有兩個方案,一個是直接利用每次普查公布的分年齡的人口數來計算。比如80后在30-39歲的存活比例,可以通過1990年普查0-9歲的總人口數/2020年普查30-39歲的總人口數來獲得。但存活比例轉換成死亡率需要很復雜的過程和額外信息。另一個方案是根據普查收集的死亡數據來推算死亡水平。每一次普查登記都會詢問家庭戶前一年家庭成員的死亡情況,以此統計前一年的死亡人數,再通過普查平均人口數的推算,計算人口死亡率。
李婷指出,兩種方法都有一定缺陷。方法一依賴于人口數據統計的準確性,但在2020年普查啟動身份證號碼關聯以前,各次普查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問題。比如早年的出生漏報,即嬰幼兒年齡段的人口數量低于實際數量;又比如2010年普查因為調查方式的問題,使得流動人口在流出地和流入地兩頭登記的現象比較普遍,造成青壯年的重報。方法二則面臨死亡漏報問題。不過,她通過公開統計數字計算后得出,雖然兩種方法都有缺陷,但是都可以證明,80后的存活狀況是要好于70后的,而死亡率也要遠低于5.2%這個數字。那么,這條假數據來自哪里呢,據李婷教授溯源,最初來源很可能是和AI的對話所得。
盡管AI對話后標注了數據存在局限性,存在間接推算和估算的情況,但這條假新聞還是被加上駭人聽聞的標題在互聯網上大肆傳播。
身處AI時代,我們的世界的信息正在以難以想象的速度流通,獲取難度大大降低的同時,判斷能力更加珍貴。
“從算法的投喂中奪回思考主權——因為技術越是轟鳴,人類清醒的頭腦越顯珍貴?!眮碜砸晃蛔罱鸬腁I的勸誡。
來源:上海網絡辟謠微信公號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