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市僑商總會副會長魏慎禮
青島市作為我國沿海經濟發達城市,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快速發展的服務業。青島市的在崗職工人數已超過700萬人。
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市僑商總會副會長魏慎禮提出,探索補充工傷保險與傷養服務相結合的新型工傷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工傷職工的保障水平,還能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完善補充工傷保險政策
建立激勵機制。對參與補充工傷保險的企業,提供稅收減免或財政補貼。例如,給予中小企業30%的稅收返還,以鼓勵企業參保。
制定差異化費率政策。根據不同企業的工傷發生率及行業特點,實施差異化的補充工傷保險費率,例如,對高風險行業如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的企業,適當調整保險費率,提供更多保障。
擴展覆蓋范圍。通過宣傳引導和政策扶持,逐步覆蓋中小企業和靈活就業人員,特別是快遞員、外賣員等新興職業群體,擴大補充工傷保險的覆蓋面。
推動工傷康復服務體系建設
優化康復資源布局。在工傷發生率較高的區域建設更多的工傷康復中心,增加康復機構數量。
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工傷康復服務,設立公共私營合作(PPP)模式,提高服務供給能力。
完善標準化服務體系。制定青島市工傷康復服務標準,實現全市工傷康復服務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提升康復服務質量。
建立傷養服務一體化機制
推動“醫—康—養—就”聯動。在青島市范圍內建立傷后綜合服務體系,實現從工傷治療到職業康復、就業安置的全流程無縫對接。
加強信息平臺建設。建立市級工傷保險和康復服務信息平臺,實現數據共享和一站式服務,增加工傷職工服務覆蓋率。
強化政策宣傳與監督
提升公眾認知度。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組織工傷保險政策和傷養服務的宣傳活動,力爭覆蓋80%的企業和職工。
加強監管機制。加大對工傷保險基金的監管力度,確保資金合理使用,同時加大對不參與補充工傷保險的企業的懲戒力度,確保政策的有效實施。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黃元暉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