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眾華東基地內,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正在汽車生產線上做著安裝工作;西海岸新型顯示產業園里,一片片廠區拔地而起,集成電路產線正在加速落成;在萊西店埠機場,一架架通航飛機沖上云霄……
2024年前三季度,青島市生產總值達到12399.1億元,同比增長5.6%。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4%,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超過30%。
2024年的青島,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智能家電、海洋裝備等傳統優勢產業做大做強,低空經濟、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快速成長。
從鞏固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到培育未來產業,青島憑借深厚的產業積淀以及對未來發展的精準布局,正在實現城市“產業森林”的煥新蛻變。
在萊西店埠機場,一架架通航飛機沖上云霄。
優勢產業不斷發展
制造業一直是推動青島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
自2012年開始,青島便著力向“智能制造”轉型。特別在近兩年,青島的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產業得到了顯著發展,實現了制造業的煥新升級。
智能家電是青島的“金字招牌”,海爾、海信、澳柯瑪等家電龍頭企業組成了青島智能家電集群,擁有目前中國家電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是中國家電產業重要的創新策源地。
青島也擁有全球領先的智能家電產業園區。以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生態園為例,該產業園是業內“數智化、綠色化”產業園的標桿。其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布局,各工廠之間能夠實現原材料直接供應與成品直接產出,38項關鍵零部件全部自制,核心模塊自制率達到100%。
除此之外,園區配備了先進的數字化制造中臺,構建了涵蓋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及智慧能源等全流程的智能管理體系,通過融入5.5G技術,確保了設備間100%的互聯率。園區對碳資產實施了精細化的數字管理策略,顯著提升了企業的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并充分利用綠色建筑、光伏發電以及海綿城市等前沿技術,實現單臺產品能耗降低5%。
卡奧斯生態園在規劃建設之初,就以“世界工業互聯網創新燈塔”為總體目標,規劃布局了冰箱、洗滌、空調等全產業鏈“十大工廠”??傄巹澞戤a能2600萬臺,預計項目全部達產后,年產值將超過400億元,帶動新增就業1.8萬人。
而同為“五朵金花”之一的澳柯瑪,圍繞“1+3+N”數字化轉型戰略,打造數字化體系,將研發、生產、采購、銷售和服務的全流程打通,實現內部全流程的數字化,形成企業整體協同高效的運作模式。
在數智科技的加持下,澳柯瑪將傳統制冷產品升級為數字化、綠色低碳產品,推出了具有智能售賣、遠程控制、實時定位、用戶交互、商業數據分析等以應用場景為核心的數字化綠色低碳產品。2024年11月,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工業碳達峰論壇上,澳柯瑪獲得了中國工業碳達峰“領跑者”企業的認證。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超乎想象”,推動中國在2024年成為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產達1000萬輛的國家。而新能源汽車作為青島的優勢產業,也隨之進入“智造高產”階段。
在奇瑞青島基地這座數字化智能工廠內,350臺AI機器人同時作業,平均每1.5分鐘就有一臺全新整車駛下生產線。2024年第三季度,工廠整車產量從上半年的30482輛一路狂飆到8.9萬輛,其中,9月單月整車產量2.4萬輛,達到最大產能,累計產值增速更是達到251.7%。工廠預計全年生產整車約16萬輛,產值超180億元。
青島新能源汽車產業也致力于智能領域的“煥新”。在2024年8月,優必選科技與一汽-大眾青島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探索人形機器人在汽車制造場景的深度應用,打造高度智能化和柔性化的生產線及汽車超級工廠。
目前,青島市正緊隨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趨勢,積極把握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機遇。從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塑強整車帶動能力、打造一批優勢產業、推動多場景示范應用落地、有序布局智能基礎設施等五個方面發力。未來,青島致力于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創新應用高地、新能源商用車生產基地和出口牽引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
12月17日,青島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大會現場。
預計到2025年,青島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產值將有望突破2000億元,新能源整車產量達到40萬輛,整車出口達到18萬輛。到2027年,產值力爭超過3000億元。
海天產業“上新”
青島的城市地貌兼具平原、山地和海洋,既有天然的海洋優勢,也有良好的空域條件,這讓青島在海洋經濟與低空經濟上的發展充滿了想象力。
2024年7月5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青島奧帆中心碼頭啟程,開啟了新的征程。同時,中國自主設計并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調查船“極地”號也在青島正式入列。
經過40年的發展,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中國躋身全球極地研究的第一梯隊,其中“青島力量”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國躋身全球極地研究的第一梯隊,其中“青島力量”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近年來,青島不斷將科研創新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在2024年迎來一波“豐收季”:亞洲首艘圓筒型海上油氣加工廠“??惶枴闭浇桓妒褂?;青島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達34.1萬噸/日,山東電建三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EPC總承包商;中電建海上光伏項目一期獲得自然資源部批準;中國海洋大學與招商局工業集團聯合成立了海洋工程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青島發布了包括“瀚海星云”“問?!痹趦鹊?2個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建設海洋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以“國信2-1號”養殖工船和“深藍2-2號”養殖網箱為代表的深遠海養殖業穩步發展。此外,青島140個海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80億元,開工率達到96%,新簽約海洋項目153個,總投資額達951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青島海洋產業生產總值4026.5億元,同比增長7.9%,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數2.5個百分點。
海洋產業體系龐大,如何持續發展、擴大優勢,需要謀劃與聚焦。對此,青島在2024年提出建立“4+2+4”海洋產業體系,將從原先培育一個個海洋優勢產業的模式,轉變為加快構建更加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到2027年,青島力爭全市涉海規上企業超過3500家,涉海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家,海洋新興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成為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鼻鄭u市海洋發展局副局長李飛表示。
除海洋產業外,2024年青島的低空經濟發展也頗具看點。2024年是“低空經濟元年”,全國各地紛紛搶抓低空經濟賽道。青島作為制造業強市,有良好的生產制造基礎,而交通、旅游、農業等方面的成熟,也給予了低空經濟豐富的場景應用。
在低空經濟賽道,青島在2024年先后出臺了《青島市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青島市低空經濟相關區域發展規劃及支持措施》等政策,在原有的平度慈航、即墨、萊西店埠、西海岸等通用機場的基礎上,統一布局成青島市低空經濟提升區、低空無人駕駛試驗區、低空經濟生態區。力爭到2026年,打造成立足半島、輻射全國、面向國際的低空經濟示范區,全市低空經濟產業規模突破200億元。
交通、旅游、農業等方面的成熟,也給予了低空經濟豐富的場景應用。
隨著產業深入發展,青島集聚了空中客車直升機(青島)有限公司、萬豐飛機、云世紀科技等一批企業,并在2024年成立了專注于投資低空經濟的青島西海岸低空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與青島城旅低空產業投資有限公司,青島低空經濟進入集群發展階段。
2024年底,青島市低空經濟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由青島地鐵集團發起,吸引了超過150家會員單位參與,涵蓋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及科研機構。在聯盟的推動下,2024年12月15日,北方首個市內擺渡航線—“青島低空快線聯航”啟動并成功實現首飛,從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到達市區的通勤時間將從50分鐘縮短至20分鐘左右,整體行程時間縮短一半以上。
“產業森林”有了新未來
未來產業作為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創新而形成的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對城市而言,未來產業代表著城市發展的上限與新方向。
在未來產業布局上,青島錨定人工智能產業,由此開啟新一輪探索。
算力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中占據基礎地位,青島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在近幾年、尤其是2024年發展迅猛。
移動、聯通、電信等運營商,以及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京東云、微軟云、亞馬遜、鵬博士等相關企業均在青島進行算力布局。中國聯通(青島)智算中心和中國移動智算中心(青島)等5家算力中心相繼啟用。
當前,青島已建成由神威國產超算、X86超算、GPU和大數據存儲四大集群構成的超大規?;旌纤懔ζ脚_,算力規模處于國內頭部方陣,形成了國內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規模最大、性能最優、支撐重大專項最多的國產超算集群。在工信部備案的大中型數據中心8個,標準機架突破了5萬架。
12月6日上午,華為云華東(青島)數據中心正式宣布開服,這是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后,華為云在全國又一新云區域樞紐,青島迎來算力領域重磅布局。
青島的算力基建與產業積淀,為本土人工智能提供了土壤,并誕生出“瀚海星云”大模型、“問海”預報大模型、海爾HomeGPT、海信星海大模型以及鯨準AI大模型等一系列細分行業領域的“產業大模型”。據統計,青島人工智能產業年營收規模突破680億元,算力總規模超過2300P。
作為人工智能領域中的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離不開場景應用所提供的“升級經驗”,來實現最終的商業化落地。
“雖然青島相較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在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上稍顯薄弱,但豐富的產業體系提供了足夠多的場景應用。”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協會秘書長姜代楠表示,青島應發揮固有的產業優勢,成為人形機器人市場應用的重要聚集地。
目前,包括優必選科技、樂聚智家以及鋼鐵俠在內的多家國內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已經在青島進行了戰略布局。城市集聚人工智能領域企業500余家,形成涵蓋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面向未來,青島正憑借自身深厚的產業基礎以及精準的未來布局,實現優勢產業持續“進化”,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上新”,讓“產業森林”在煥新與迭代中,擴容生長。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王振麟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