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鳴鐘開市,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在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三年來,北交所錨定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的目標,扎實推進市場高質量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北交所初步聚集了一批優質中小企業,市場功能逐步完善。截至2024年11月14日收盤,北交所已有257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6694.95億元。
投資者群體也日益壯大,合格投資者超760萬戶,交易活躍度顯著提升。同時,北交所在債券業務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僅如此,北交所積極致力于構建中小企業融資新生態,全力暢通私募創投良性循環,為資本市場普惠金融發展貢獻了重要實踐經驗。北交所明確表示,將堅持以改革促發展,全力推動高質量建設北交所向更高水平邁進。
市場規模與活躍度齊升
隨著北交所開市三年來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其市場規模與活躍度均呈現出顯著的增長態勢。
上市公司方面,截至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已有257家,總市值近七千億元,超八成為中小企業,近九成為民營企業。
投資者方面,北交所投資者群體不斷擴大、結構進一步優化,合格投資者超760萬戶,公募基金、私募創投基金等參與度持續提高。
交易方面,市場交投逐步活躍,今年北交所日均成交額超95億元,日均換手率超4%,較去年同期明顯上升。
債券業務方面,服務國債發行8.22萬億元,其中特別國債4000億元,投向“兩重”和“兩新”等國家支持的重點領域和戰略方向;服務地方政府債券發行7214.16億元,支持區域實體經濟發展。信用債方面,累計發行8只,規模合計90億元。
“北證50成分指數較今年低點漲幅高達150%。北交所二級市場在國內重磅政策加持、經濟穩健和估值修復等多重合力下,切切實實地走出了‘北交?!!?/strong>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經濟發展工作委員會專家余偉告訴記者。
對于北交所高質量擴容問題,受訪業內專家指出,北交所作為新興市場,投融兩端的高質量建設都需要時間與耐心的沉淀。優質公司的聚集和耐心資本的涌入都不會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逐步積累和持續努力的過程。
“在IPO整體趨嚴的環境下,公司申報北交所上市的積極性在提高,北交所審核發行的速度基本能保持常態化。當然,北交所對擬上市公司的要求也提高了?!庇鄠シQ。
他認為,擬在北交所上市的優質企業應該至少具有以下幾項特征:具有顯著的創新性和核心競爭力、具有穩健的經營業績、具有穩定的客戶結構和毛利率、具有較好的財務結構、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成長性、具有合理的募投項目、合法合規等。
構建中小企業融資新生態
在市場規模與活躍度不斷提升的同時,北交所也在積極構建中小企業融資的新生態,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融資服務。
據北交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橫向看,北交所的制度體系不僅滿足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還為其提供了持續監管和交易服務。這一體系有效降低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和時間成本,提高了融資效率。從縱向看,北交所堅持與新三板協同發展,通過綠色通道和公示審核機制與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型對接,通過轉板機制與滬深市場互聯互通,形成了資本市場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全鏈條服務體系。
北交所還不斷豐富債權融資品種,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目前,已形成包括公司債、企業債、科創債和綠色債等10個信用債專項品種。這些多樣化的融資工具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多選擇,滿足了其不同階段的融資需求。
在基礎制度建設方面,北交所還注重風險防范和投資者保護。通過構建適應中小企業特征的全鏈條監管體系,引導支持企業聚焦主業,持續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同時,北交所鼓勵上市公司通過分紅、回購等舉措回報投資者,增強了市場的內在穩定性。今年以來,近九成公司已實施分紅,合計金額63.05億元。
北交所積極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北交所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九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占比近八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超一半,10家公司獲得國家級“單項冠軍”認證,16家公司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這些企業不僅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突破,還在產品創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借助資本市場融資支持,部分北交所上市公司在關鍵技術領域打破了國外壟斷,實現了自主創新。部分公司專注產品創新,榮獲國家級單項冠軍,發揮了穩鏈補鏈強鏈的重要作用。
在服務國家戰略方面,北交所還注重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等國家重點領域聚集。上市公司募集資金八成以上投向了這些領域,為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余偉認為,北交所設立的初衷就是服務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這個創新型的具象化就是專精特新?!氨苯凰嗯e措推動專精特新企業上市正是在踐行北交所的初衷。北交所從理念和實際行動上都希望推動專精特新企業上市,認認真真做好服務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使命工作?!?/strong>他表示。
暢通私募創投良性循環
北交所的建設與發展,不僅為中小企業提供了關鍵的融資服務,還暢通了私募創投的良性循環,為資本市場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了重要實踐范例。
開市三年來,北交所上市公司公開發行市盈率中位數為17倍,形成了較為穩定的估值中樞。累計發行融資超540億元,平均每家2億元。
這些資金有效支持了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同時,北交所還促進了各類資金貫徹普惠金融理念,暢通了私募創投“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環。
在服務地方經濟轉型升級和解決就業方面,北交所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中,縣域企業37家、民族地區企業11家。這些企業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北交所方面表示,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北交所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新“國九條”要求,按照證監會統一安排,堅持以改革促發展,全力推動高質量建設北交所向更高水平邁進。
一是以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提高對新質生產力的適應性,立足市場定位,有針對性地完善上市標準、優化審核機制、豐富產品工具,增強北交所制度包容性,建立精準支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等重點領域企業上市發展的適應性安排。
二是推動投融資兩端協調發展。投資端,優化投資者結構,培育耐心資本,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融資端,深入開展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專項行動,豐富并購重組和支付工具,完善“小額、快速、靈活”的再融資機制,優化股權激勵制度,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機制。
三是進一步豐富北交所產品和功能體系。穩步推進政府債券交易功能落地,持續優化債券交易機制。優化新股發行定價管理機制,推動公開發行可轉債、ETF業務落地,研究推出北交所專精特新指數。
四是更好發揮新三板培育規范功能。研究優化分層制度,進一步推進三四板對接。研究更好發揮新三板作為資本市場規范培育新質生產力企業、支持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的平臺功能,為滬深北三所輸送更多的優質企業。
五是進一步完善共建共享的市場生態。圍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強與工信、科技、司法等各方面的協同,匯聚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工作合力。引導上市公司加大投資者回報,增強市場內在穩定性。發揮公募基金管理人分類評價、證券公司分類評價等機制作用,引導各方合力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晨)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