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非遺“老手藝”變致富“金餑餑”

    微博上有個累計閱讀量超過1.6億的話題“饅頭對山東人的意義”,可見山東人對饅頭的青睞。在青島,有種比臉還大的饅頭,堪稱饅頭界的“巨無霸”——王哥莊大饅頭?!伴L者過壽要有壽桃饅頭,嬰兒百天要有金鎖饅頭,新婚宴席要有石榴饅頭……”不同的饅頭代表著不同寓意與祝福,王哥莊大饅頭是當地世代相傳的手工藝面制品,已有500余年的歷史,精雕細琢的老手藝人們在傳統花樣基礎上,融入地方元素,不斷創新饅頭的口感和造型,滿足當下的市場需求。“亙古亙今、日新又新”是非遺的重要特點與發展趨向,這說明非遺不僅僅要宣之于展板、陳列于展架,更需要活態的保護與傳承。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百姓受益”。近年來,社會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都給予了高度重視,盤活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文化“兩創”是繞不開的必答題。王哥莊也搭建起大饅頭產銷對接平臺,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推出“饅饅一家人”IP形象,衍生各式各樣的文創產品;發布《王哥莊大饅頭團體標準》,為產品品質設下“一把尺”,塑造王哥莊“中國大饅頭之鄉”的產業名片。

    截至2023年底,王哥莊街道已匯聚160余家大饅頭生產商家,形成了產業集群。據統計,該街道全年消耗面粉超40余萬袋,政府為扶持這一特色產業,發放了面粉與酵母的年度補貼共計230余萬元。王哥莊大饅頭2023年總產量近1.44萬噸,創造了約1.2億元產值,大饅頭成了“金餑餑”。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人口不足5萬的街道中,大饅頭產業已為5000余名婦女提供就業機會,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說,王哥莊大饅頭成功地將非遺生活化、時代化,將非遺的實用價值和文化內涵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實現了地域與非遺的“雙贏”。

    當前,非遺有多火?

    《非物質文化遺產電商消費報告(2023)》顯示,近年來,非遺消費呈現出了總體增長趨勢,非遺消費圈正在形成。根據淘寶天貓平臺公布的數據,2023年,非遺相關產品的年成交額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073.2億元,同比增長37.7%。從消費角度看,2023年在淘天平臺購買過非遺相關產品的消費者達到2.49億人次,同比增長11.7%;從供給角度看,2023年淘天平臺上非遺商家數量達到3.6萬家,同比增長17.6%。

    隨著人們對非遺文化興趣的提升,傳統手工藝的市場逐漸興起。手藝人們也開始通過電商平臺、文旅項目等渠道,將非遺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和市場潛力的產品。青島市也圍繞和美鄉村以及饅頭、剪紙、百年大集等人文特產推出了各種游玩路線,以非遺賦能的新文旅樣態,是融合文化傳承與地方發展的創新策略,非遺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標識,能夠強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和辨識度,在傳承的基礎上將非遺元素融入地方文旅和商業發展中,使其更加符合現代審美和市場需求,能夠更有效地推動地方產業發展。

    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好鄉村振興故事。把非遺的經濟價值激活,方能讓更多人加入到非遺傳承保護的隊伍中來,非遺消費是非遺保護走向未來的重要路徑,也將成為向世界展示中華傳統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式。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隋淼

    責任編輯:李頡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