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山海大地處處涌動著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動力。
帶著收獲和希冀,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80名海外高層次人才齊聚青島,共赴一場促進高質量發展、實現合作共贏的城市盛典。
24年前,蓬勃發展、求才若渴的中國與夢想歸國立業的留學人員相互奔赴,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先行發力,一場“智力投資盛會”、21世紀我國舉辦的首次大規模的留學人員為國服務活動在青島萌芽生根。
從2001年到2024年,從126人到逾1.4萬人,從聚焦青島到服務全國、面向全球,從經歷“海外人才周”“海洽會”的變遷,到2011年正式更名為“中國青島藍色經濟國際人才暨產學研合作洽談會”(以下簡稱“藍洽會”),最終成就了中國北方城市集聚海內外人才智力和技術交流合作的知名平臺,成為海內外人才關注青島經濟社會發展,了解青島人才項目需求、產業發展方向的重要窗口……透過這24年,人們看見青島吸引力與日俱增,看見城市招賢納士的胸懷日益寬廣。
筑巢
從發放扶持資金和安家補貼到發布引才引智政策,從簽署合作協議到簽約落地創新創業項目,從海外人才項目交流洽談到海歸創新創業主題演講、峰會論壇項目路演、海外高層次專家建言會、“諾獎”大師校園行等,從中國青島留學人員創業創新大賽到外籍人才和來華留學生短視頻創作大賽,從發布全球英才需求榜單到增設港澳臺地區對接專場、開展“智引全球”藍色招聘活動,從會議考察參觀到日??疾旖涣鳌?/p>
在24年求索“雁歸來”的真情歷程中,“藍洽會”的內容和形式不斷發生著迭代和更新,內容更加厚重,內涵更加豐富,特質更加務實。
賽會聯動,挖掘潛力項目。從2016年開始,“藍洽會”設置中國青島留學人員創業創新大賽板塊,大賽日益完善人才鏈、資金鏈、產業鏈、技術鏈的資源協同聯動模式,累計征集報名項目1600余個,涉及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近3500人,獲獎項目118個。報名參賽的高層次人才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超90%,其中75%以上來自全球百強院校,人才層次涵蓋國際頂尖人才、國家省市級領軍人才等素質高、能力強、貢獻大、影響廣的新型人才。
智匯互聯,打破時空限制。青島市不斷優化“藍洽會”人才和項目對接模式,借助“青島人才網”平臺,推動“藍洽會”服務平臺進行改版升級,形成線上線下服務同心圓,使人才、科技項目供需雙方實現即時對接,實現“藍洽會”服務的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延伸,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國·青島藍洽會”服務平臺;青島市在10余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6家“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招募青島市海外校園引才特派員,不斷豐富和拓展海外引才渠道,宣傳青島城市形象、推介人才政策、傳遞愛才誠意、集聚人才后備力量;青島市運用互聯網思維延長服務鏈,推出“藍創微云”雙創服務生態圈,實現“活動云”“人才云”“項目云”等“四云”聯動,為國際高層次人才來青創新創業提供涵蓋政策、訂單、場地、資金等全要素“一站式”服務,助力項目落地開花;青島市成立“藍洽會”企業家俱樂部,通過打造資源聚合、信息共享、合力發展的高端平臺,共建有溫度、有擔當的成長型優秀企業家協同發展圈。
產才融合,助力海歸圓夢。從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藍色經濟,全力打造藍色人才集聚高地;到發布海外高層次人才需求,面向全球“發榜求賢”;再到發出全球海洋人才聚青邀約函,青島市以依托“藍洽會”這一高端平臺,面向全球精準發布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鏈急需緊缺人才需求,成功引進一批先進技術、高端項目落戶青島,有效豐富了青島的人才、技術、智力要素供給。目前,青島市人才總量達278萬人,各類人才中駐青院士占全省60%,國家級人才工程數量、在青博士、博士后數量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高技能人才達59.5萬人。
繪巢
一個好的項目往往是產業發展的起點,一個具有創新性和市場潛力的項目,可以開創一個新的產業領域或為現有產業注入動能。
24年來,隨著全球創新創業人才智力“吞吐量”的不斷攀升,產業、項目、人才在“藍洽會”這座“智貿港”里有機融合、成效倍增。自2001年起,“藍洽會”已累計發布海外人才崗位需求超2.5萬個,吸引1.4萬余名海外高層次人才由此“登陸尋夢”,期間3200多人成功留青創新創業,累計吸引投資額約109.69億元,58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借助這一平臺“靠岸生花”……
他們中有頂尖科學家。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物理學教授,天體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喬治·斯穆特曾亮相第18屆“藍洽會”,作了《健康創新遇見未來》的精彩演講;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石墨烯之父安德烈·海姆教授選擇來青創新創業,實現了青島諾獎人才引進“零”的突破。
他們中有科技企業家。通過“藍洽會”來到青島的海歸博士尹學軍,將德國高端振動控制技術引入中國,填補了我國在該技術領域內的空白,尹學軍還發明了新一代迷宮式約束阻尼產品,解決了軌道界百年難題,使我國中高端振動控制技術及應用水平躋身世界領先地位?!啊{洽會’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幫我圓了回國創業夢。把個人理想、追求與國家發展、民族富強緊密結合在一起,讓我的人生變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币鼘W軍表示。
由第15屆“藍洽會”引進落戶青島的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惠覓宙憑借專業和執著,不斷解鎖著透明質酸的新用途,其最新研究成果將大大擴大透明質酸的使用范圍,為炎癥等患者帶去福音,推動山東乃至全國玻尿酸產業發展。尤其是他在分子量35kDa生物活性透明質酸片段的深度研究與應用上,讓世界見證了中國智慧。
他們中還有前沿技術創新者。青島藍晶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徐立霜畢業于澳大利亞中央昆士蘭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國創業,在新能源光伏+儲能應用領域的開發這一領域深耕10余年,先后帶領團隊研發太陽能采暖項目、鋰電池的家用儲能項目、梯次鋰電池的光伏儲能應用項目,與青島海龍川電子有限公司合作開發電池控制器及光伏逆變器研發項目,打造光伏儲能系統的全流程解決方案,目前已在中東、東南亞和非洲等市場布局。海歸博士、青島泰博恒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欒業鵬歷經10年踔厲奮進的研發工作,開發出全球先進的雙靶標HDAC抑制劑,持之以恒只為實現抗腫瘤與抗器官纖維化新藥創制,推動中國原創藥產業的發展。
固巢
“我在青島 分享美好”短視頻創作大賽、“青聚英才·海外學子青島行”活動、“音為有你·才聚佳節”來華留學生走進青島自貿片區活動、“金融賦夢 共繪未來”金融合作對接活動……
2024年,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開拓“互聯網+”思維,通過線上和線下形式,先后創新舉辦了多場外籍人才和海外留學生短視頻創作、文化交流、創業賦能、參觀考察等大賽和活動,在島城涌動著“海歸”看青島熱潮,在外籍人才和海外留學生中掀起了來青島看活力海濱city的連鎖效應。
澳門城市大學文化產業博士李陽琳參加了“青聚英才·海外學子青島行”活動表示:“新媒體潛力十足、前景廣闊,我目前正在研究數字文化產業方向,有這樣一個機會深入了解青島的文化產業和新媒體發展情況,非常難得非常棒?!?/p>
為了千方百計助力“海歸”固巢圓夢,近年來,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積極構建留學人員“全鏈條”服務體系,通過上線“留學人才港”平臺、打造留學人才驛站、建設留學人員創業園、實施留學人才創業支持計劃、舉辦留學人才創新創業大賽、推出留學人員服務清單等六大項舉措,推動形成良好的留學人才創新創業生態,廣泛吸引海歸英才來青返青干事興業。
平臺精心布局。青島市聚焦重點發展產業,共建10家市級留學人員創業園,支持園區在重點發展領域打造服務產業發展賦能生態圈,鼓勵在創業園區經營管理、高端人才創業孵化項目成果轉化等方面有豐富經驗的專業化孵化器運營團隊入駐園區,為園區創業企業提供“創業輔導、科技轉化、金融支持、技術創新、企業上市”等方面的服務。青島市人社部門定期邀請行業大咖走進留學人員創業園,面對面為創業者們“找癥結”“開良方”,幫助留學人員企業站穩腳跟、突破瓶頸,度過艱難的初創期,形成“項目合作資源對接、經驗交流成果分享、政策研究推動宣講、項目路演培訓指導”于一體的人才創新創業服務模式。
政策精準滴灌。近年來,青島市出臺了《關于實施新時代“人才強青”計劃的意見》,實施海外人才引進計劃;出臺《青島市留學人員創業支持計劃實施細則》,以真金白銀護航海歸創業者;還出臺了《關于促進產才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關于強化人才資源統籌促進“四鏈”融合發展實施方案》《關于支持重點產業領域企業專業人才發展的政策措施(試行)》等政策,積極探索以人才鏈為牽引,貫通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的“四鏈”融合發展機制。
服務精細貼心。前不久,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青島市留學人員服務清單》,涵蓋全市留學人員可享受的服務和政策共計41項,更好滿足留學人員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吸引廣大海歸英才在青匯聚扎根、實現夢想。此外,各區(市)、功能區還配備一名留學人員服務專員并設立專屬服務聯絡電話,負責為留學人才提供政策咨詢、創新創業、人文關懷等“一站式”暖心服務,暢通溝通渠道,提高辦事效率。
此外,青島還發布了《青島市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聚焦積極拓寬青年招引渠道、著力激發青年創業活力、持續強化青年安居保障、營造城市青春活力氛圍、完善青年公共服務體系等5個方面,推出16條具體舉措,不斷增強海內外青年人才的“來青”“留青”“適青”力度。
24年來,中國青島“藍洽會”始終在變,變得是更加擴大的海外“朋友圈”、更暢通的雙向流動、更加深入的資源融合,不變的是對全球英才的初心和期盼。
這個10月,青島再次放眼世界,擁抱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人員“歸巢”、海外人才“筑夢”。引才引智盛典,創新創業浪潮,“藍洽會”將繼續廣聚天下英才,以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以創新為人才提供新舞臺。
辦好一個會,壯大一個產業,提升一座城。青島,這個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雙節點”城市,黃河流域國家戰略重要出海口,這個“青春之島,創業之城”,正在被中國青島“藍洽會”持續賦能,走出一條產城人高度融合、全面提升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封滿樓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