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找到關鍵的問題”“后臺數據管理的重點,是管理后臺數據”“如果一個人不胖,那一定是個瘦子”……
大話、空話、套話、車轱轆話……這一兩年,越來越多的高校老師發現,自己學生的課程論文、畢業論文里,AI寫作的痕跡越來越明顯。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彪S著一些學校開始檢測論文的AI率,更吊詭的現象出現了:學生會用AI,把“AI率”降到規定比例之下。
用AI寫論文,用AI檢測論文的AI率,再用AI把AI率降下去。有人開玩笑說,“畢業論文的致謝,最該感謝的是AI”。
AI寫論文,是輔助還是作弊?學術論文,AI參與的邊界在哪里?浪潮到來,如何建立起新的規范?這些都是學術界如今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當AI“入侵”大學論文
去年,正在北京某大學法學院讀博的小范發現,在寫論文時用上AI,能大大縮短寫稿時間。
之前,對她來說,一篇上萬字的論文,從確定題目到完成初稿,起碼要三個月甚至大半年。但用上AI輔助后,能節省20%-30%的時間。
通常下筆之前,最重要的是閱讀文獻。AI仿佛一個抓手,小范把PDF版的論文上傳后,原本要讀半個小時的文獻,在幾秒鐘之內就可以被拆解成一個個核心觀點,清楚直觀,幾分鐘便能讀完。
小范分享了她電腦里最常打開的一個文檔,里面寫滿了她總結出來的“AI馴化指令”。她會經常在網上搜索,如何更好地向ChatGPT提出問題,以便得到更準確的回答。
AI對論文的幫助,不僅體現在人文社科領域。正在某985高校讀博的阿土,主要研究方向是算力與電力協同優化。據她觀察,身邊幾乎每個理工科的同學都會不同程度地借助AI完成論文。
因為研究過程中會涉及到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方法,阿土會用AI找課題靈感,“雖然最后生成的代碼80%都經不起細究,但還是能從中窺得一些思路?!?/p>
此外,一些AI大模型還具備處理圖像內容的能力,這對于需要進行大量數據分析的阿土來說,無疑更加省時省力。不過阿土始終認為,AI只是在使用已有的內容,并沒有什么創造性,所以她只會借助它來檢索文獻、提煉重點,減輕一些機械工作。
在社交平臺上,不難看到使用AI代寫整篇論文的大學生。在一篇名為《挑戰100%AI完成畢業論文成功》的帖文中,一位網友表示,盡管自己的論文100%由AI完成,但“二辯名單和重大問題名單中沒有我……學校沒查AI率,如果真查就用AI降重”。
該網友詳細地分享了AI創作論文的過程:文字上,可以把篩選過的有效資料輸入給AI,讓它總結提煉;模型和代碼,則可以全權交由AI處理,只需做簡單的修改;甚至最終的參考文獻,也讓AI根據文章內容自己查找,或者“自由創作”文獻名稱。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論文放心地交給AI。畢竟,AI在給出準確答案的同時,也會“胡亂輸出”內容,令人難辨真假。
南開大學博三學生小楊就認為,AI輔助寫作的效果并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很多材料看著像那么回事,卻是AI自己編的。它還會編造很多看似有道理的觀點,但我找不到相應的數據和事例。”
是輔助還是作弊?
高校教師們也逐漸感受到了AI的“入侵”。
北京某985高校講師小魏在審看和修改學生論文時發現,由AI生成的論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容易出現“假大空的車轱轆話”?!扒苍~造句半天也提煉不出一個明顯的觀點,而且文字晦澀難讀。而觀點和語言,恰恰又是評價學術論文最重要的兩個維度?!?/p>
小魏所在的電力研究領域,算是實操性很強的工科。設計實驗、做實驗這些實操,AI無法代勞,而論文里的文獻綜述、案例分析和結論等文字部分就成了AI的“重災區”。
更讓老師們感到無奈的是,通常來說,一篇論文的致謝往往是最感性走心、最有“人情味兒”的部分,但現實情況是,連這部分,很多學生都要找AI代勞,只留下一些官方的、空洞的文字。
西南地區某高校老師代佳感慨道,以前看學生論文,看到語句不通的、用大白話的、語言過于生活化的,會感到生氣;但現在看到,第一反應是“松一口氣”,“至少說明是自己寫的”。
在小魏看來,對于學術研究,AI技術本身肯定是大有幫助的,但問題在于如何使用AI,以及使用到什么程度。
她和同事們希望學生能保持一定的判斷力,即便用AI潤色語言,也一定要注意學術論文的規范和邏輯,多做調整修改。同時,她也不希望學生過于依賴AI提供的思路框架,“一旦形成思維定勢就麻煩了,學術研究里,批判性思維和獨立研究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事實上,更大的爭議還在于,當研究和寫作過度依賴AI,而非自己獨立完成,算不算一種學術不端?
雖然在今年4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中,并沒有明確地把人工智能代寫納入學術不端行為,但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代寫論文肯定是違背學術的基本精神的”,因為根本無法體現作者自己的創造性以及對論文的貢獻程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趙精武也認為,AI代寫整篇論文的行為屬于典型的學術不端行為,與傳統的找人代寫并無二致。因為AI代寫需要使用海量的文本數據,生成的文本內容很容易與現有作品雷同,產生侵犯著作權等法律風險。
除了學術誠信的問題,AI寫作還存在信息泄露的隱患。在讀博士生小安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的實驗項目涉及到一些企業的財務數據,如果讓AI來做數據分析,“數據泄露出去怎么辦?”
厘清邊界
如今,作為一種技術,AI的普及應用已難以阻擋。因此,學術界如何制定相關規則,規范AI寫作才是關鍵。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梁正認為,首先應該明確AI輔助與AI代寫之間的邊界。
“AI可以用于整理研究文獻和提供寫作思路,還可以代替人完成一些低難度、重復性的工作,比如制作表格、PPT;但不能用于生成整篇論文,否則將被視為學術不端行為?!?/p>
今年以來,福州大學、湖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全國多所高校也出臺規定,對畢業設計(論文)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占比進行檢測。
小魏所在的高校就已明確引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檢測服務系統”,對所有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進行檢測;小楊也發現,很多學術期刊已經在投稿頁面標注出了關于AI使用的要求。
受訪者供圖
北京教育科學學院副研究員冉乃彥則提出了一種更為靈活的應對策略。他認為,應該在論文評審時,具體細致地考查作者的創造。
“AI只能利用已有知識回答問題,而最珍貴的,是盤活這些知識,創造出新的想法和觀點?!彼ㄗh,大學可以增加專家面試環節,專家根據論文提出問題,和作者展開討論。通過專家深入個別研究,確定學生論文使用AI的界限和范圍。
技術帶來的變化,每一代人都要面對,要想確保學術論文的質量,還得從源頭做起。
高校教師小魏認為,在新的技術環境之下,老師的引導尤為重要?!皩煈摵蛯W生多溝通,抓準學術的創新點;學生論文的不同研究階段,老師都應該多指導,而不是到了要交稿時才想起來問幾句?!?/p>
“老師要讓學生明白,科研是一場長跑,不能光靠AI來‘臨時抱佛腳’。讀史料、做田野調查、跑數據、做實驗,永遠是人要做、人該做的事?!?/p>
(應受訪者要求,小范、阿土、小魏、小楊、小安均為化名)
來源:央視網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