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洞察先機 穿越周期,2024第三屆生態品牌大會將于9月19日開幕

    “站在AI時代的初級階段,我們將不再因為某物突然變得‘智能’而感到驚訝。技術變革的真正驚奇之處,主要體現在其引發的次生效應上?!薄蛑萍加^察家凱文·凱利。

    智能的力量正在重構底層邏輯,推動商業世界演進,再造商業模式,甚至打破產業邊界,形成了一種熱帶雨林般共生共贏的新經濟形態。

    這一巨變之下,我們觀察到一種新品牌范式,在全球范圍內從萌芽初生到碩果累累。

    2018年,海爾集團創始人張瑞敏先生首次提出“生態品牌”概念。2020年,凱度集團和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深入研究海爾集團的生態品牌實踐,由新華出版社正式出版為《物聯網生態品牌發展報告》,明確了物聯網時代引領型的品牌范式“生態品牌”,并確立了生態品牌的定義與標準——生態品牌是通過與用戶、生態伙伴聯合共創,不斷提供無界且持續迭代的整體價值體驗,最終實現終身用戶及生態各方共贏共生、為社會創造價值循環的新品牌范式。

    2023年生態品牌認證榜單

    近些年,經過蘋果、華為、海爾及眾多生態企業的廣泛實踐和學界研究,這一新品牌范式已經成為現象級概念。在2022年、2023年由新華社品牌工作辦公室、新華出版社、凱度集團、《財經》雜志、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聯合發起的第一屆、第二屆生態品牌認證中,分別有12家及18家品牌成功獲得認證。2023年上榜品牌累計年度營業收入超過1.9萬億元,鏈接超過60個行業和21萬家生態伙伴。

    隨著生態品牌范式在更多行業和企業中得到實踐,生態模式正逐步重塑各行各業,促進產業間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持續為用戶創造最佳體驗,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這種現象不僅賦能并成就了一批生態企業,也激發了更深刻的經濟變革,推動經濟發展從內卷競爭、零和博弈轉向共創共贏的生態經濟。

    生態企業:利他、賦能、共贏的新企業形態

    任何一個商業生態的構建都絕非朝夕之功,生態的壯大亦需有企業成為驅動飛輪旋轉的 “第一原動力”。我們把在生態系統內發揮引領和推動作用的企業視為生態企業,生態企業不僅專注于自身發展,還致力于賦能生態伙伴共同成長,是一種能夠應對復雜用戶需求、技術變革的新企業形態。

    以卡奧斯COSMOPlat為例,這是一個由海爾推出的用戶全流程參與體驗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卡奧斯在行業端構建了“大企業共建,中小企業共享”的生態賦能模式,由卡奧斯貢獻平臺底層能力,各領域龍頭企業貢獻行業知識和經驗,將數字化的能力、流程與模塊與中小企業共享,助力企業提質降本增效,帶動行業做大做強做優。

    香港創業創新研究院聯合創始人及院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曹仰鋒博士,作為企業戰略轉型和組織變革研究的專家,在多年關注生態企業發展后提出,“有用戶基礎,有賦能平臺,具備知識、資本、數據的生態連接力,具備這三大特點的企業,往往在生態中處于關鍵位置,發揮著引領作用。比如蘋果、亞馬遜、華為、海爾、美團,都是典型的生態企業?!?/p>

    但曹仰鋒特別指出,“建立生態是一種思維、一種意識、一種價值觀,它和企業的規模有關,但規模不是唯一的標準。生態企業的核心能力是幫助伙伴的能力——真正的利他、賦能、共贏?!?/p>

    ARM是英國劍橋的一家小型芯片設計公司,在商業模式上,ARM既不生產,也不出售芯片,只將芯片的設計IP授權給高通、三星等其他半導體廠商,收取技術授權費和一定比例的版稅。這種方式使得ARM得以超然物外,以科技行業“永久中立國”的身份成為半導體乃至整個科技電子行業的標準。上海家化也是一家通過“共創”推進新技術與新工藝進步的生態企業,與化工企業巴斯夫的科技創新合作、與上海瑞金醫院的“醫研共創”模式,在充分發揮生態各參與方優勢的情況下,推進了行業的共同發展。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既有大型、超大型企業構建的“大生態”,也有專注在某些場景的“小生態”。對于能夠給用戶持續創造新體驗,給生態伙伴帶來價值增量,有利他分享的機制的企業而言,無論規模大小,都可以利用生態的模式延展自身業務。

    生態經濟:再造百業的新經濟模式

    在技術顛覆式發展、產業融合和跨界共創不斷強化的今天,生態企業作為“頭雁”帶領的“雁群”,無疑要比單兵作戰的企業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力和應變力。當這樣的生態群落在經濟社會中逐漸增多后,將帶來一種新經濟模式——生態經濟。

    在全球經濟結構性變化的挑戰之下,生態經濟作為一種新經濟模式,旨在通過企業、用戶和社會的協作共生,重塑產業和經濟運行的方式,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生態經濟的價值包括:

    高質量發展:在生態經濟中,企業不再單純依靠內部的創新資源和能力“單打獨斗”,而是與生態伙伴資源共享、聯合共創,開展跨越組織邊界的知識交換。這種跨界共創推動了產業體系向知識密集型和高技術水平方向發展,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包容式增長:生態經濟將新一代科學技術深度嵌入實體經濟全過程,對傳統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倍增、疊加的作用。同時,通過共享資源和智能平臺,生態經濟讓中小企業也能低成本地享受到數智時代的各種基礎設施(比如數據、算力、算法),降低了他們研發制造的門檻,減少他們的投資和運營成本。這種再造百業、對千行百業的“賦能效應”有助于解決行業間、企業間發展的不均衡,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為世界帶來更多平等普惠的機會。

    生態各方價值最大化:生態經濟在再造百業中開發的數字化、智能化工具,使得生產者無需再完成許多重復性高、耗時長的工作,而是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創造性、戰略性的工作中,使個人價值在更高層次上得到了體現。生態經濟通過精準把握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為每個消費者定制個性化的產品或服務,無疑提升了消費者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生產者和合作者在共同為消費者完成體驗迭代后,也可以得到增值分享,實現共贏共生。

    活動預告:2024(第三屆)生態品牌大會

    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噪聲》(Noise)一書中提出,在浩瀚如海的信息時代,人類必須具備屏蔽“噪聲”干擾,識別和辨認真正有用“信息”的能力。

    而生態品牌認證作為物聯網時代下的一種新型品牌評估體系,旨在激勵更多企業參與生態品牌建設,抓住物聯網時代的歷史先機,實現基業長青、可持續發展。

    2024年,在生態品牌評估模型(Ecosystem Brand Evaluation Model)的三大視角及其下屬的五個核心維度、17項評估細則的基礎之上,生態品牌認證采取“品牌申報+認證方遴選”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實現了認證智能化及取數信息化。

    經過長達半年科學嚴謹的申報和評估過程,2024年生態品牌認證工作已經完成。9月19日上午,2024(第三屆)生態品牌大會將在青島舉行,屆時將正式發布2024生態品牌認證榜單,揭曉第三批獲得生態品牌認證的上榜品牌,舉行《生態品牌發展報告(2024)》首發儀式,并與多位學術專家、企業代表齊聚一堂,深入探討“生態品牌 — 生態企業 — 生態經濟”的時代新范式,共話商業轉型和品牌升維的制勝之道。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在生態經濟中,生態企業聯合多元生態伙伴打造的生態圈,乘眾智、用眾力,再造百業,助推各行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的變革。再造后的百業變成了一片片可以滋養萬物生長的沃土,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為用戶提供持續迭代的定制化解決方案的生態品牌。隨著諸多生態品牌落地生根、競相生長,生態經濟也將繁榮興盛、生生不息。

    觀看2024(第三屆)生態品牌大會直播,請登錄新華社快看抖音、凱度洞察視頻號、財經雜志視頻號、哈佛商業評論APP、哈佛商業評論財經出品視頻號等平臺。

    2024(第三屆)生態品牌大會日程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高奕靜

    責任編輯:林紅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