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有3032家公司營收實現正增長,4141家公司實現盈利,占比約78%。A股整體盈利能力小幅上升,上半年A股整體銷售毛利率為17.89%。整體來看,我國上市公司產業布局、產品結構、市場拓展持續優化,努力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消費電子產業鏈全面回暖
消費電子產業鏈的熱度不減。9月向來是消費電子的旺季,近日A股市場相關板塊也有所異動。今年以來,消費電子行業復蘇明顯,隨著2024年中報季收官,產業鏈公司上半年業績浮出水面,其中多數業績都在顯著回升中。
今年上半年,A股消費電子產業鏈152家公司中,有96家實現了歸母凈利潤的正增長,其中26家的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率更是超過100%。而在上年同期,僅有58家公司實現了凈利潤增長。整體看,今年上半年板塊共實現凈利潤1406億元,上年同期實現1278億元,產業鏈整體回暖情況可見一斑。
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率排在前五位的公司依次是全志科技、韋爾股份、瑞芯微、瀾起科技、達瑞電子,上述五家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均實現了超過500%的增長。其中,全志科技以800.9%的凈利潤增長率位居榜首,緊隨其后的幾家凈利潤增速分別為792.8%、637%、624.6%和500.3%。
談及上半年業績增長的原因,全志科技表示,智能車載、工業控制、掃地機器人、智能投影等下游細分領域需求提升,同時公司新產品及新方案順利量產。此外,韋爾股份提到了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產品在加速導入;瑞芯微稱公司產品在消費電子等領域實現突破;達瑞電子表示消費電子業務和新能源業務訂單同比增加。
總的來看,產業鏈對消費電子下半年的復蘇較為樂觀,尤其是隨著三季度傳統旺季的來臨,提振了產業鏈和二級市場的信心。
上市公司歐菲光認為,下半年,伴隨消費市場信心復蘇,疊加技術創新發展和智能化滲透率不斷提升,智能汽車及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產品有望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長盈精密展望,下半年,消費電子行業的復蘇和創新趨勢還將受到折疊屏、AI等新技術應用的推動。
機構方面,多家機構預計三季度消費電子旺季有望全方位拉動需求上行,包括手機、PC、通用服務器等。華福證券指出,消費電子正處在短期企穩回暖、行業創新周期來臨和巨頭新品催化不斷的三重拐點。短期消費電子終端需求回暖,中長期AI賦能智能終端驅動手機/PC換機加速。同時,AI負載需要芯片底層架構、內存和整機設計方案改變,帶動單機ASP提升,同時新硬件形態的探索加快。消費電子創新節奏提速有望帶來行業進入景氣周期。
輪胎橡膠板塊上半年業績亮眼
自去年開始,汽車零部件板塊一直受到“降價潮”影響,PE估值持續跌至2019年來的相對底部位置,但是從利潤端來看,剛剛披露的2024年中報顯示,相關企業盈利情況普遍良好,尤其是“輪胎與橡膠”板塊,國產輪胎企業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
從Wind行業分類來看,A股共有16家“輪胎與橡膠”相關上市公司,上半年盈利顯著,其中12家毛利率同比有上升,頭部公司賽輪輪胎、森麒麟、玲瓏股份、通用股份的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00.86%、77.71%、64.90%、394.54%。
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受益于此前疫情導致海外產能退出及歐美通脹下消費者對高性價比產品需求提升,中國輪胎出海加速,全球市占率持續提升。此外,美國對泰國半鋼胎反傾銷第一輪復審今年1月生效,稅率大幅下降,極大提升了相關企業的盈利能力。
近年來,汽車產業電動智能化已成發展趨勢,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提升,以自動駕駛為代表的整車智能也已進入到大眾化應用階段。
近期,政策端也不斷出臺各項措施刺激汽車消費以拉動內需增長,如優化限購政策、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以舊換新、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至2027年12月底等。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汽車產銷累計完成1389.1萬輛和140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9%和6.1%,其中新能源汽車持續保持強勁發展勢頭,產銷分別完成492.9萬輛和494.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0.1%和32.0%,市場占有率達到35.2%。
本土輪胎企業順應趨勢,積極轉型,研發適應新能源車的輪胎產品,加強對自主品牌的配套。
通用股份開發龍馬系列ET商用車綠色輪胎,搶占新能源重卡市場,打造新能源綠色輪胎EV系列進軍乘用車胎領域。
玲瓏輪胎在新能源汽車配套領域,已成功配套通用五菱全系,比亞迪王朝、海洋等主打系列,東風日產、本田、一汽紅旗、吉利、賽力斯等車企,涵蓋傳統及新能源企業。
賽輪輪胎則在上半年實現向比亞迪元PLUS、秦L及海豹06及越南Vinfast VF5、VF3等國內外車型的批量供貨。
有業內人士認為,輪胎企業通過產品高端化的結構提升、海外建廠等方式,提升了盈利能力,實現了產品銷售量價齊升的效果。此外,輪胎企業積極推進研發對于提高產品性能,擴大產品銷量具有重要意義。
光伏上游企業上半年全線虧損
檢視光伏上游企業的半年報,無論是昔日“硅料雙雄”通威股份、大全能源,還是“硅片雙雄”隆基綠能、TCL中環,亦或是“硅片新秀”雙良節能無一例外都陷入虧損。
不過,在硅片環節,在經歷近一年的降價后已經出現修復跡象。據硅業分會上周數據顯示,下游已經接受G12單晶硅片本輪漲價,其他尺寸仍在博弈中。而對于下半年的行情,業內預判當前下行周期進入尾聲,多家上市公司在業績說明會上釋放出積極信號。
2024年以來,光伏行業競爭和虧損情況進一步加劇,多環節價格跌破現金成本。在硅料、硅片硅片環節,根據CPIA等專業機構統計,1月到6月我國二者產量分別同比增長約60.6%、58.9%,但價格分別下跌40%、48%。
而由于硅料、硅片價格的下跌,光伏上游企業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價格壓力,曾經“擁硅為王”賺得盆滿缽滿的硅料、硅片企業,在2024年上半年全軍覆沒。
硅料龍頭通威股份成為行業上游虧損規模位居前列的光伏企業。具體而言,2023年上半年通威股份實現營業收入437.97億元,同比下降40.87%;歸母凈利潤-31.29億元,同比下降123.58%。
硅片龍頭企業的業績同樣虧損嚴重。2024年上半年,傳統硅片龍頭企業隆基綠能上半年實現營收385.29億元,同比下降40.41%;凈虧損52.43億元。去年同期該公司凈利潤91.78億元。同期,TCL中環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62.13億元,同比下降53.54%;歸母凈利潤-30.64億元,同比下降167.53%。
而對于業績的下降,龍頭公司不約而同將業績虧損的原因歸于市場供需不平衡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同時,由于產品價格下跌,兩家規模居行業前列的巨頭公司還遭受了巨大的資產減值損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通威股份資產減值損失22.55億元,TCL中環資產減值損失11.14億元。
除了行業巨頭,短暫享受到紅利的行業硅片新秀雙良節能也面臨產業下行周期的考驗。半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9.79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12.57億元。其中二季度虧損9.63億元,創下近五年最大單季虧損。
無論從市場需求、行業規范、政策引導及企業自身等各個方面,光伏行業都在向好發展。從爆發式增長到逐步回歸理性,當前,光伏行業進入了一個既充滿挑戰又孕育機遇的新階段。
華安證券研報顯示,時至2024年中,光伏主產業鏈公司進入全面虧現金成本階段,大部分公司現金流僅可支撐最多兩年虧損,考慮到現金流情況,或已經到下行周期的尾聲,2024年下半年光伏板塊有望進入本輪下行周期的最后階段。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高揚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