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全球產業大遷徙的浪潮中,?中國憑借原料豐富、?人工成本低廉、?土地價格優惠等優勢,?迅速崛起為“世界工廠”。?松下電器、?馬夸特、?可口可樂、?大眾汽車、?通用電氣等諸多跨國企業利用這些優勢,?選擇投資中國并實現了自身的非凡成就。?然而,?近年來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在華跨國公司面臨著新的考量和選擇。?
“為什么沙特阿美頻繁在中國投資,因為我們看好中國的長期增長潛力?!鄙程匕⒚喇a品與客戶常務副總裁亞瑟·穆夫提表態稱,沙特阿美將持續加大力度投資中國,與榮盛石化、東方盛虹等公司展開深度合作。第五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上,眾多的跨國企業領導人發出“中國聲音”,明確表達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和對中國投資的決心。
一份報告讀懂跨國公司與中國。這份源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跨國公司在中國:?共享“中國式現代化”新機遇》?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讓大家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跨國公司與中國之間的關系。?報告指出,盡管中國當前的整體要素成本有所上升,?但其完備的產業配套能力、?顯著的產業集群效應和高效的管理能效,?再次成為跨國公司權衡的重要考量。
峰會:跨國公司投資增資意愿強烈
8月28日,?第五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的盛大開幕,來自451家跨國公司的552位嘉賓參會齊聚青島,?共同開啟關于創新、?合作與共贏的國際對話,成為全球經濟界矚目的焦點。
“這屆峰會,我們又帶來好消息!阿斯利康決定再次增資青島生產供應基地,累計總投資額達到7.5億美元。”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區總裁王磊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阿斯利康去年在青島投資建設生產供應基地,實現當年簽約,當年拿地,當年施工許可,這樣的“青島速度”在公司內部絕無僅有,是持續增資的底氣。
沙特阿美產品與客戶常務副總裁亞瑟·穆夫提堅定地表示,沙特阿美持續加大力度投資中國,將與榮盛石化、東方盛虹等公司展開深度合作。此前,沙特阿美已與中國企業合作投資遼寧盤錦的精細化工項目;沙特基礎工業公司也參與了位于天津的聚碳酸酯工廠建設。
“我們將與青島當地大學合作,還要加大汽車零部件領域的投資力度?!碑吳诩瘓F中國區CFO康愛麗告訴記者,畢勤來自意大利,從2002年開始在中國投資,選擇青島是因為家電等產業優勢?!拔覀儗⒃谏綎|持續加大投入,把軌道交通產業做大做強。”阿爾斯通作為全球重要的軌道交通設備制造商之一,?已深耕中國市場60多年,?阿爾斯通中國區總裁耿明明確表態,反映出長期深耕中國市場的決心和期待?。
采訪中,記者深切感受到來自跨國公司領導人對中國的那份深深的認可和贊賞。數據統計,2023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3766家,同比增長39.7%,2024年上半年,全國新設立外資企業近2.7萬家,同比增長14.2%,延續了去年以來外資企業數量較快增長的趨勢。這充分印證跨國公司看好中國市場發展機遇,加碼投資中國的行動。
市場: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回報率高
跨國公司在中國掙不掙錢?答案是肯定的。報告顯示,跨國公司在中國獲得的經濟收益非??捎^,且外資企業在華營業收入始終保持穩定增長,中國一直是跨國公司營收增長及利潤的重要來源。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2018—2022年外資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從23.7萬億元增長至27.8萬億元,年均增速4.1%,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總額的比重始終保持在20%以上。
根據華南美國商會《2024年華南地區經濟情況特別報告》,88%的受訪企業表示已在中國實現盈利,其中46%表示已實現盈利且達到預期,實現在華盈利的美資企業高達九成;60%尚未實現在華盈利的受訪企業預計將在兩年內實現盈利。總體而言,受訪企業認為在中國能獲得較高投資回報率,八成受訪企業表示2023年在華總體投資回報率為正值或較大正值,過半受訪企業認為其在華總體投資回報率要高于全球總體投資回報率。
眾多歐洲、日本公司業績也受益于中國市場。據美國戰略咨詢公司貝恩的數據,日本、歐美的200家大型跨國公司2022年的全球收入中,從中國市場獲得的收入約占15%,德國梅賽德斯-奔馳、日本資生堂等知名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占比高達22%至37%。
據多家歐洲大型企業發布的2023年財報顯示,中國市場已然成為其業績增長的亮點。法國歐萊雅集團2023年財報顯示,歐萊雅在北亞地區銷售額同比下跌5.8%,但在中國大陸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長5.4%。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2023年度海外日資企業實況調查中國篇》的調查,受訪企業中盈利企業占比60.3%,關于今后兩年業務開展方向,回答“擴大”的企業占比為27.7%。
產業:助力提升中國企業高新技術
跨國公司在中國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報告指出,外資企業帶動新興制造業發展,促進上下游配套企業的產業升級。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INTEL、IBM、NOKIA等著名跨國公司來華投資IT制造業,助力中國迅速崛起為世界IT產業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之一。同時,跨國公司為獲得更高質量、更低成本以及更易獲取的投入品,需要建立可靠的本土供應商、分銷渠道和合作伙伴,因此對配套企業達到國際標準進行了大量投資,由此涌現出大批能生產出符合國際成本與質量標準產品的中國本土企業。
報告分析,盡管2022年中國技術進口的合同金額同比下降,?但其占中國技術進口合同總金額的比重仍高達66.8%,?顯示出其在全球技術進口市場中的重要地位。?2023年,?中國高技術產業引資規模持續擴大,?達到4233.4億元,?占全國吸引外資比重提升至37.3%,?創歷史新高。?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6.5%,?特別是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分別實現了32.1%、?12.2%的顯著增長。??
事實上,相比其他企業,跨國公司更容易通過在中國市場應用創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開發生產新的產品和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外商投資企業的新產品開發項目和新產品銷售收入分別為50187項和29944.7億元。到了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外商投資企業的新產品開發項目和新產品銷售收入分別達到69185項和38140.9億元。
一大批外資研發中心快速成長,尤其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的外資研發中心呈現加速聚集態勢。以北京為例,截至2024年3月,北京市外資研發中心總數已達到107家。對跨國公司來說,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可以借助中國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和多樣化的產業人才,是鞏固自身業務、服務中國市場的需要,也是抓住中國創新潮流的重要舉措。
在中國區域投資方面,除了東部發達地區以外,跨國公司看好中西部的增長潛力,持續增加中西部省份的投資。2023年,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山西等7個中西部省份實際利用外資增速均高于10%。從規模來看,四川作為西部代表性省份之一,2023年外商直接投資245.2億元,總金額已經超過不少東部沿海省份。
未來:聚焦新質生產力效益會更高
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全球產業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中國與跨國公司之間的關系也悄然發生著變化。?報告指出,?中國對于跨國公司的吸引力正在從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轉變,?從低成本的生產基地轉變為龐大的市場規模。?跨國公司也在順應這種變化進行調整,?持續優化在華投資布局,以適應市場的新需求和挑戰。
“新質生產力是企業發展聚焦的重點方向?!蓖趵诟嬖V記者,阿斯利康?將持續在青島增資擴產,?助力打造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圈,?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爸袊男沦|生產力方向與我們公司發展非常契合?!笨祼埯惐硎荆吳隈R上要上馬的項目都與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比如電子產業,比如汽車零部件領域等。韓國藍星株式會社?計劃在青島落戶研發中心,?建設生產基地,?引進核心設計研發人員,?助力青島低碳和零碳發展。
本屆峰會,?多家跨國公司聚焦新質生產力并計劃開展相關合作,山東與跨國公司有121個外資項目和42個貿易項目達成合作,總投資額和訂單額分別達到129億美元和404億美元。這些項目規模大、質量優,32個外資項目中包括了18個過億美元項目、3個過3億美元項目及2個過5億美元項目,投資領域廣泛覆蓋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海洋、現代金融、醫養健康等新質生產力領域。
另據報告數據統計,2024年1月至2月,我國高技術產業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865家,同比增長32.2%,實際使用外資714.4億元,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比重達到33.2%,較2023年同期占比提高1.2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282.7億元,同比增長10.1%。這充分證明,外國投資者正在積極調整行業領域投資布局,與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大趨勢完全契合。
報告認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將成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國家層面未來可能針對優先行業發展出臺政策激勵措施,豐富的創新應用場景將為跨國公司在新技術、新產業方面創造良好的投資空間,對外資投資高科技和戰略性產業帶來新的合作機會。此外,跨國公司在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擬進一步開放的領域也將迎來了新的投資機遇。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聶艷林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