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市2024年上半年經濟報告出爐,生產總值7978.67億元,同比增長5.8%,和山東省增速持平,高于全國0.8個百分點。
在全國GDP20強的城市中,5.8%這個增速僅次于蘇州6.2%、重慶6.1%、深圳5.9%和無錫5.9%。青島各區市中,西海岸新區、即墨區、嶗山區和市北區的增速高于全市5.8%的平均線,城陽區和膠州市的增速與全市持平。
繼成為山東省第一個GDP突破5000億元的城區后,西海岸新區依然是當仁不讓的“龍頭”,且此番還坐上GDP總量、增速“雙第一”的頭把交椅。
嶗山區上半年GDP增速6%,與一季度持平。不得不提的是,嶗山區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增速12.9%,位列全市第一;位于青島主城核心區的市南區,上半年GDP位居全市第二;市北區和西海岸新區并肩成為三項指標增速跑贏全市大盤的區市;作為工業重鎮的即墨區,GDP增速從一季度的5%提高到6.2%,累計增長排名第二;城陽區自2020年以來,GDP增速首次追平全市平均線。
領先離不開產業優勢
2022年同期的31.32%、2023年同期的31.68%,到現在的31.95%,從在全市經濟總量的占比來看,青島西海岸新區的份量越來越重。
2023年,青島西海岸新區生產總值5003.38億元,首次突破5000億元關口。這是山東第一個GDP超5000億元的區,意味著青島西海岸新區躋身全國區縣的“第一梯隊”。目前,全國僅有12個區縣實現GDP超5000億元。
根據區市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4年上半年,青島西海岸新區生產總值2548.9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3%,排名全市第一。
在海洋經濟方面,青島西海岸新區表現出色。7月25日,青島市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有關情況。其中提到,青島西海岸新區正瞄準“4+2+4”海洋重點產業,加快推進濰柴海洋裝備制造、高端軸承青島示范基地等總投資875億元的66個海洋重點項目建設,新招引了三峽能源等總投資135億元的25個涉海項目,海洋產業能級持續躍升。
項目的高效招引,是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今年上半年,青島西海岸新區固投增速達到5.4%,高于全市0.1個百分點。
青島西海岸新區還在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上不斷加碼,已高標準建設新型顯示、集成電路、綠色低碳新材料和氫能產業園4個新興產業專業園區,產業產值突破1100億元,新興產業集群加速形成。
在工業、消費等方面,青島西海岸新區今年上半年的表現同樣亮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7.59億元,同比增長了8.2%。
值得一提的是,青島西海岸新區雖然社消總額位居第一,但是8.2%的增速略遜膠州市。膠州市以8.5%的社消總額增速,高于全市社零總額增速(5.6%)2.9個百分點,在十區市中拔得了頭籌。
為何膠州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位居青島市第一?從近年來膠州市的產業布局、促消費舉措不難看出,消費已然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縣域市場或成消費增長的“新藍海”。2024年,膠州市將聚焦新外貿、新零售,探索促進內外貿高效運行、融合發展。今年年初,膠州市商務局牽頭組織開展“上合甄選·星月膠輝”2024新春嘉年華活動,進一步激發市民消費熱情,提升消費能級。
位于膠州市的膠西勞保用品產業帶是山東重要的勞保產業基地。以魯戈莊為中心輻射周邊等地的產業集聚區,產品占全國市場70%以上份額。同時帶動以機織手套為中心的設備銷售,整條產業鏈年產值約40億元。
魯戈莊集聚區李家村、付家村、馬家村、王家村4個村獲評“中國淘寶村”,全域開設店鋪600余家,2000萬元以上交易額的店鋪超十家。2023年產業帶內網絡零售額達14.1億元。
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動能
和西海岸新區同樣具備領先優勢的,還有嶗山區。
2024年上半年,嶗山區生產總值585.1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0%。作為“全市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嶗山區繼續保持穩健強勁的發展速度,一季度和上半年增速均為6.0%。其中,投資和工業功不可沒。
今年上半年,嶗山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9%,位居全市第一。重點行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同比增長61.5%,并且新動能增勢強勁,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6%。
據統計,上半年青島市89個建設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09.8億元,投資完成率達51.6%。其中,嶗山區以94.8%的年度投資完成率位居全市第一。
可以說,嶗山區的產業結構一直是其高速發展的優勢。
2023年,嶗山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25%,全市最高;外貿外資進中提質,嶗山區貨物進出口完成1096.9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大關;虛擬現實產業規模達到180億元、增長50%;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280億元、增長40%……這一系列數字都表明,未來產業的高速增長已經成為嶗山區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其GDP增速高于全市平均線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嶗山區已圍繞四個專業化園區招引落地產業鏈項目70余個,在談推進重點項目40余個。通過中國VR/AR產業博覽會等活動,儲備60余家優質項目資源。承辦2024獨角獸企業500強大會,8家企業上榜。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產業規模分別達到168億元、110億元,均增長20%。這一系列的數字都在表明,嶗山區正在向“高”而攀,打造新質生產力聚集地。
主城區的優勢和魅力
市南區和市北區作為核心主城區,今年上半年的表現依舊可圈可點。
日前,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2024年中國城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以及2024賽迪百強區,市南區排在全國第66位?;仡檨砜矗心蠀^在現代服務業、現代金融業、數字經濟產業等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2024年上半年,市南區累計實現生產總值820.82億元,位居全市第二,同比增長5.1%,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9.06億元,同比增長4.6%。其中,固定資產投資、規上工業增加值、建筑業產值、限上批發業實現銷售額、限額以上餐飲業企業營業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多個經濟指標均實現增長。
作為青島人文風情、歷史風貌的集中體現區和重點保護區,市南區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范圍面積6.3平方公里,占全市的91%。去年,市南區在三江里、黃島路、四方路等地大力營造藝術街區氛圍,老城單日最高人流量達30余萬人次。在今年舉辦的第三屆上街里啤酒節期間,上街里日均客流量突破25萬人次,這些都映射出市南區老城復興的勃勃生機。
而同為主城區之一的市北區,今年上半年以三項指標增速均高于全市GDP增速的優異成績,讓人刮目相看。這也是市北區繼今年一季度后,再次在三項增速上全部跑贏全市大盤。
今年上半年,市北區實現固投增速10.1%,高居十區市首位。而固投表現強勢的背后,是市北區近年來在低效片區盤活、歷史城區保護更新等方面付出的努力。
2024年市北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實施新一輪商圈建設行動,進一步提升臺東步行街環境水平,推進鄭州路TOD、遼寧路商業綜合體、山姆會員店山東首店落地建設,京東超級體驗店開業運營,協同提升商圈經濟的消費引力、商業活力、空間魅力、運營能力?!苯趯业乔鄭u熱搜的山姆會員商店,讓市北區再次“出圈”。山姆會員店山東首店的落地體現了市北區一系列的發展思路:通過引進一批商業綜合體項目,重塑傳統商業賣場、構建新消費場景,進一步放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效應,同時也直接抬高了市北區投資增速。并且越來越多的人才愿意留在市北,這也充分體現了市北區近年來的發展變化,以及市北區政府留人留心的最大誠意。
產業崛起帶來的新機遇
以制造業為優勢的即墨區和城陽區在上半年的“大考”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上半年,即墨區累計實現生產總值突破800億大關,為813.30億元,同比增長6.2%,較一季度5.0%的增速有較大提升,排名僅次于西海岸新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1.4%,高于全市增速(9.8%)1.6個百分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7.67億元,同比增長6.7%,排名全市第三。
由此可見,即墨區上半年的GDP增速、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等指標均有不俗表現。
即墨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六大主導產業齊頭并進,是汽車、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是海洋等新興產業增量崛起。
如今,汽車產業已成為即墨區“龍頭”產業之一,整車產量占全市的48%、全省的20%。近年來,即墨區著力圍繞汽車全產業鏈培育產業集群,依托一汽大眾華東生產基地、一汽解放商用車基地、一汽解放新能源輕卡基地、奇瑞汽車青島基地四大整車項目推動以商招商,持續擴大產能,構筑起制造業發展的新優勢。目前,即墨區擁有汽車及配套生產企業400余家,年產各類商品車逾70萬輛。
有著“千年古鎮”之稱的即墨,商貿屬性明顯。2023年,即墨區直播電商產業帶內網絡零售額約60億元,同比增長33%;2024年1月至4月,即墨區產業帶內網絡零售額約23億元,同比增長26%。
制造業、數字經濟產業等領域的良好表現是即墨區上半年取得較為不錯成績的主要因素,而瞄準先進制造業的城陽區則在集成電路、儲能、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等新興產業領域進行了重點布局。
今年上半年,城陽區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327.08億元,增長9.3%,其中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7%。
此前,由于受到軌道交通行業周期性低谷、流亭機場搬遷等因素影響,城陽區的發展速度曾一度放慢。在找準先進制造業的賽道后,城陽區也找到了新的發力點。上半年,半導體、儲能等重點產業項目支撐城陽區高技術投資增長26.2%,高于固投增速21.2個百分點。
城陽區對于新興產業的重視,為專精特新企業的成長提供了優渥土壤。目前,城陽區共有市級以上專精特新等高成長型企業1845家、占青島市的21.7%;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248家、占青島市的22.4%,數量均居青島第一。
時間是一把尺子,它不僅可以“衡量”每個地區的發展脈絡,也可以讓人們站在新的起點上眺望未來。通過今年上半年的成績單不難看出,無論增速或高或低,無論經濟發展或快或慢,每個區市都在各自不同的賽道上不斷努力,都在尋求進階的路上,為青島實現高質量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黃元暉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