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改革是第一法寶。以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標志的農村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開始。40年多來,有著改革基因傳承的青島,不斷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強大動力。
近幾年,青島聚焦農業農村領域重點改革,自主謀劃鄉村振興政策集成改革試點示范村創建,扎實推進14項國家級、8項省級改革試點任務,形成具有青島特色的創新舉措和改革亮點,在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打造中勇當先行者。
從農民群眾最關心、需求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改廁改水、危房改造,著力提升村容村貌品質,努力補齊影響村民生活品質的短板,讓一個個鄉村重新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這一系列變化的背后,是不斷深化的農業農村改革,讓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光彩與活力。
盤活資源 增加收入
“三夏”大忙時節,“黃綠”同框的景色讓人沉醉?!鞍蚜袒牡耐恋亓鬓D過來,通過規模種植,實現家門口致富?!蓖约业?0多畝耕地,西海岸新區海清鎮甜河村村民陳成跟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小麥產量553公斤,相比過去畝產增加了5%。
曾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大田變小田”,創造出“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活22%人口”的奇跡。現在,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承包地細碎化問題逐漸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以海清鎮麻溝河村為例,村里人口800多人,耕地800余畝,但全村18到60歲之間務農人口僅80余人,土地撂荒、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等問題時有發生。這也是青島乃至全國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
青島引導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與農戶簽訂長期服務合同,因地制宜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生產托管等服務模式,帶動小農戶 100 多萬戶,服務面積2300萬畝次,將現代生產要素導入小農戶,解決“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的問題。截至目前,已引導農民通過土地托管、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等方式,擴大土地規模經營,全市土地規?;洜I率超過75%。
以甜河村為例,通過實行“保底收益+盈余分紅”模式,保底為每年每畝800元,年底收益超過每年每畝800元時,按農戶入股面積給予分紅,2023年合作社成員每畝分紅240元,最多的一戶分了706元,比農戶間自流轉平均每畝增收近百元。
“我這個房子閑了有20多年了,時間長了不住人,頂上漏雨,現在出租后一年租金3000塊錢,然后他們還把里面拾掇干干爽爽?!蹦z州市里岔鎮河崖新村前蘆村村民劉汝柄說。此舉正是膠州市里岔鎮“叫行(hang)”大會為村民帶來的福利之一。該大會將村民閑置房屋使用權面向社會拍賣,底價歸農戶所有,拍賣高出部分成為村集體收入。目前前蘆村已成功出租農房十套,成交的均價在2700元左右,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年增收4萬余元。
據統計,青島市不斷探索農村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盤活家底釋放農村閑置資源效能,去年共盤活閑置宅基地(農房)1981余宗,帶動村集體和農民增收4900多萬元。
耕者有地確權賦能
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產生,本質上是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長久以來,青島市全面部署、系統推進農業農村改革,一些長期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已逐步得到破解,廣袤鄉村煥發出新活力。
近年來,青島持續系統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實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進一步理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已為90余萬農戶家庭承包的近500萬畝土地“確實權、頒鐵證”。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以集體資產折股量化、成員身份界定、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為主要內容的產權制度改革,493萬農民成為集體經濟組織股東,549億元集體資產按份額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為了讓農村集體經濟更好、更快、更健康地發展。然而,改革不能止步于成員認定、股權量化、組織登記,如果村民自治組織與集體經濟組織依然職責邊界不清,村集體很難輕裝上陣充分適應和融入市場,這又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焦點問題。
以西海岸新區王臺街道東草夼村為例,去年該村482.4畝林地承包期到期,處于閑置狀態。最終,在青島市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發布需求后,以940.68萬元的價格,平均每年每畝地租金達到650元,將482.4畝林地經營權流轉給“萌樂世界”農文旅項目。村里將這筆租金收入,用于繳納村民醫保,環境衛生整治,提升村民居住條件等方面支出。
近年來,青島多措并舉不斷豐富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權能,支持銀行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融資擔保,全面推開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累計發放貸款30億元。
其中,通過搭建市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實現產權交易中心涉農區市、鎮街全覆蓋,2024年上半年新增交易額16.32億元,總交易額累計達到117.6 億元。開展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業務13筆,貸款金額333.79萬元,完成使用權流轉133宗、試點有償退出806宗。
改革,讓農村煥發新的生機。放眼全國,作為農村改革的先行軍、排頭兵,青島正在圍繞健全糧食安全保障制度、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開展一系列改革探索,逐步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推動農村改革全局發展。
建設新型經營體系
“我這么大歲數了,共富公司把我招進來,打掃打掃衛生,弄弄草,一個月三四千塊錢,感覺挺好!”63歲的張洪玲是萊西市姜山鎮姜山新村的村民,在2022年加入了新村共富公司旗下的綠化管養隊伍。近兩年的時間,該公司承接了南開學校等5項綠化工程,帶動張洪玲在內的11名村民實現增收。
共富公司作為農村新型經營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為農民和村集體雙增收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板經驗。據介紹,萊西姜山鎮共有10家強村共富公司,業務經營資產資源達2.9億元,實現集體增收280余萬元。像這樣的共富公司模式,在青島共有392家共富公司,已帶動村集體增收3.2億元。
新型經營體系的建設離不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這一底層邏輯。目前青島市共有1.6萬家農民合作社、4.2萬家家庭農場,4000余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規范有序運行;已持續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創”,發展市級以上示范社586家,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423家;已遴選農業新“金花”培育企業32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55家。
從農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和需求入手,青島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改廁改水、危房改造,打造美麗鄉村新場景,讓一個個鄉村重新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全市新建1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提升6個省級、10個市級、36個區市級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114家過億元農業龍頭企業。在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排名全國36個大中城市第六,重要農產品全面綜合均衡保障能力全國排名第一。
此外,青島還在全國率先設立“種子金”,首期投資30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7億元,開創財政資金以“撥改投”賦能現代種業發展新模式。開展全國首個花生收入“保險+期貨”試點,借勢推出生豬、蛋雞等試點,為102萬農戶提供89億元風險保障,保障金額全國同類城市最高。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島通過改革手段來保障糧食安全,首創綠色增糧青島場景,在全國率先啟動建設10個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今年夏糧總產量達146.0萬噸,實現播種面積、單產和總產量“三增”,總產量連續4年穩定在140萬噸以上。
新征程上,青島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腳步不停歇,一系列聚焦農業農村重點領域、激活資源要素的各項改革任務更加落地落實,正在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聶艷林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