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制造業中無論模式還是方法,都是我們曾熟知的。但今天,需要顛覆過去那些我們認為是正確的東西。
7月26日,全省科技大會上,卡奧斯工業智能研究院(青島)有限公司《面向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了山東省科學進步獎特等獎,這也是青島首次斬獲省科技進步特等獎。
該項目面向《中國制造2025》和《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等國家戰略任務,針對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面臨的生態體系構建難、制造服務資源鏈接與整合難、平臺架構開放性差等問題開展研究,構建了面向大規模定制的全流程、全周期和全價值鏈的制造服務生態網絡,突破了端到端數據集成與融合、多源異構制造服務資源整合與智能協同調度優化等關鍵技術,研制了大規模定制網絡協同制造服務平臺—卡奧斯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并在家電、服裝、汽車、化工、能源等多個行業開展規模化產業應用。
探索無人區
“我們長期堅持在工業互聯網,以及智能制造方向持續發力。這個項目獲得過青島市科學進步獎的一等獎,此后對這個平臺進行了迭代。因為是一個新生事物,它到底怎么去落地應用,怎么跟產業結合,大家都沒有準確答案,卡奧斯作為國內的領軍企業,實際上都是在‘無人區’探索。”海爾卡奧斯工業智能研究院魯效平告訴記者,他們不斷地修正這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架構,構建了數據空間和數據主線,以實現整個工業數據的全流程管理和優化。
“這是一個比較創新的技術。”魯效平說。
這項技術還跟德國的“Gaia-X”(蓋亞—X)計劃進行了合作。蓋亞-X是歐盟為了保障自身數字安全和競爭力而推進的計劃,該計劃主要是德國企業為主導,歐盟20多個國家加入建立,意在要構建一個跨企業的數據空間,企業能夠數據能夠互相流通,建立一個互信的機制。 卡奧斯基于自身在數據方面的技術優勢,成為歐盟之外的唯一入選德國蓋亞x計劃的企業。目前,在歐盟以外,卡奧斯也是首個將平臺架構融入歐洲數據和云主權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工業大模型最核心的要有這種行業的知識和經驗。
作為國內首個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多模態大模型,它主要基于卡奧斯在工業沉淀的一些數據,訓練出一個面向垂直行業的實現特定功能的大語言模型。最核心的優勢就在于有工業基礎和數據積累。目前,該大模型在工業互聯網上已經積累了22Pb的工業數據,是國內比較少見的。
魯效平告訴記者,面向特定的這種行業的應用,他們做了一些特殊設計。
大模型是一個概率模型,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有時出現偏誤,不一定是很精確的。但是在工業運行中,又要求精密精準,高效實施。
如何解決大語言模型的概率和工業需求精準之間的矛盾呢?
卡奧斯采用了大模型加小模型協同調度的方式。大模型是做整體的協同調度和語義的識別轉化,負責把人的一些需求,通過圖片或語音、文字等形式,轉化成工業調度的指令,這個指令最終是調度和分配到那種精確的小模型。這種模型是基于一些物理規律搭建,固定輸出的可解釋模型,小模型作為一個資源庫提供使用。大模型代替傳統的這種工程師的角色,積累的那種精密可解釋性比較強的小模型,則替代工人的角色。
人找產品和產品找人
對于這個項目的應用場景,卡奧斯研發人員給記者做了一個比方,傳統方式去選購一個冰箱,需要不斷去網站尋找產品樣式,實際上是人找商品。
現在,用戶提出一個初步的需求,用圖片或者文字、語音描述后,后臺會把客戶需求轉化成實體模型,去匹配產品庫里面跟用戶需求最相似的產品,實際上是產品找人。
如果覺得還不滿意,可以直接讓設計師按照你的要求設計,因為通過這套系統,實際上客戶的概念設計階段已經完成了。設計滿意后,可以一鍵下單,卡奧斯有一個柔性生產線,不同的新產品可以按照大規模定制加工出來。成本跟標準產品一樣,不會額外收費。除非是專屬定制,需要設計人員介入。
“這代表了一種未來智能制造的新模式。我們叫C2M模式。用戶來定義自己的產品,然后再加工制造出來,這樣可以有效刺激需求,減少庫存,實現產銷合一供需匹配,也是提高中國制造業的水平,向高端化、智能化定制化發展的方向?!?魯效平告訴記者。
此外,作為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一個核心內容,它還負責把采集到的數據匯總,然后流通起來,同時用智能化的手段轉化成企業能夠實現的價值。比如對于設備實現全流程的、可視透明化的運營。
針對可能出現的機器故障,通過數據的挖掘、診斷、分析,預測出設備宕機的原因和時間,將備份替換件及時進行更換。可以避免因停車和維修時間過長造成的高額損失。
通過這種數據的積累,訓練出這種預測和優化的模型,可以對生產排期進行優化,不同的訂單來了之后,組合不同的訂單合在一起去加工生產,提高效率。
目前,該項目取得了系列原創性成果,申請發明專利88項,標準30項,軟件著作權49項,出版專著3部,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65篇。成果通過了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國電子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多項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截至目前,基于該成果打造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連續五年居于工信部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之首,賦能打造11座國際領先的燈塔工廠。項目打造的“工賦青島”模式已服務青島市5000多家企業,新增工業產值350億元。在20多個國家/地區的15個行業的16萬家企業大規模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郭清鑒
責任編輯:董承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