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印發了《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2024版)》(以下簡稱《指南》)。
《指南》提出,到2026年,共性關鍵技術和應用開發類計劃項目形成標準成果的比例達到60%以上,標準與產業科技創新的聯動水平持續提升;新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50項以上,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加快形成;開展標準宣貫和實施推廣的企業超過1000家,標準服務企業創新發展的成效更加凸顯;參與制定國際標準20項以上,促進人工智能產業全球化發展。
《指南》明確了人工智能標準體系結構、人工智能標準體系框架兩個建設思路,其中人工智能標準體系結構包括基礎共性、基礎支撐、關鍵技術、智能產品與服務、賦能新型工業化、行業應用、安全/治理等七個部分。
具體來看,標準體系涉及的業務包括智能芯片、智能傳感器、計算設備、算力中心、系統軟件、開發框架、軟硬件協同、機器學習、知識圖譜、大模型、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計算機視覺、生物特征識別、人機混合增強智能、智能體、群體智能、跨媒體智能、具身智能、智能機器人、智能運載工具、智能移動終端、數字人、智能服務、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科學智算等領域
知名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標準化是對產業的規范,這種規范從產業自身來說,有多種益處,比如能夠提高人工智能新技術的安全性,尤其是數據信息安全方面,人工智能當下是廣受質疑的,再比如生態開放,人工智能功能應用需要通過API接口,這個接口涉及兼容性的問題,也就需要標準來規范。并且,人工智能未來也要賦能許多產業,在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融合形成應用的過程中,也需要通過標準化來規范。”
盤和林認為,標準化讓人工智能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未來能夠更好地落地到行業中去,實現人工智能技術的多元化應用落地,進而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指南》的發布,對于產業端來說也有實際影響。有人工智能初創企業負責人表示,會密切關注后續標準化建設工作的推進,但目前可能更多會輻射到頭部企業,產業鏈下游企業仍有長期可期待空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 北京報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李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