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青島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的收官之年,回望三年時間,青島城市更新成果顯著,落地有聲。城市面貌實現改頭換面,破舊立新,騰籠換鳥,推窗見綠。
歷史城區保護方面,中山路、大鮑島等城市記憶被喚醒,新興業態因地制宜導入,重燃市井煙火氣。重點低效片區(園區)開發方面,老四方工業區、王臺老工業區等以點帶面,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城市功能,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導入新產業,重新煥發新生機。舊城舊村改造建設方面,張村河、閆家山等一批城中村改造取得突破,數百個老舊小區改造,小區環境得到提升,廣大市民擁有幸福感和獲得感。
市政設施建設方面,重慶高架路、遼陽路快速路、金家嶺立交橋及地下停車場等一批重大項目竣工,城市路網體系進一步完善,市政設施補齊短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公路、鐵路、港口、通用機場、樞紐、管道等對外通道暢通,北上融入京津冀、南下聯通長三角、西進輻射沿黃流域、東出日韓經濟圈的現代綜合立體交通網構建進一步加快。地鐵建設及地鐵沿線開發建設方面,地鐵運營總里程近350公里,晉升“北方第二城”,僅次于北京。地鐵線網越織越密,“軌道上的青島”呼嘯而來。停車設施建設方面,一批停車設施集中開建,泊位大幅增加,機關事業單位等停車設施開放共享,停車難問題得到緩解。
公園城市建設方面,太平山中央公園、浮山森林公園對外開放,全市口袋公園星羅棋布,充分釋放了城市綠色資源價值,加快建設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產空間集約高效、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安全開放、全民共享的公園化城市。
青島雖然年輕,卻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歷史風貌保護城市。在盤活后的中山路歷史城區,在昔日的里院里,在各式風格的建筑中,可以窺探它們所承載的歷史記憶與藝術價值,感受當時的城市風貌和市民的生活狀態。
文化空間也是一種生產力量,自身的歷史遺產與文化特性,保存在建筑、街區、景觀之上,也蘊含在文化、習俗、傳統之中。這也在提醒我們,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城市更新,并非越新越好,更要敬畏歷史,保護歷史記憶。城市更新不是簡單的拆與建,其核心是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城市的發展進化。
在城市更新中延續歷史文脈,是對過去的深情回望,也展現了對未來的殷殷期待。在推進城市更新的過程中,青島注重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引入新興業態、新興產業等多元化功能,構建高效創新生態體系,為城市的未來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5月12日,青島高規格舉行了以“投資青島·共贏未來”為主題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招商推介會,低效片區、城中村改造、重要基礎設施、歷史街區和地鐵TOD開發等5大類30個項目與11個優質片區被集中推介,為青島打開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
城市更新,更是一場與市民的深情互動。著名城市理論家劉易斯·芒福德說,“城市是為人所建的,應當是一個愛的器官,而城市最好的經濟模式應是關懷人和陶冶人。”城市更新,讓城市回歸城市的主體——人。好的城市,要能黏住人,反過來還要涵養人。三年城市更新,提升了青島宜居宜業宜游水平,讓青島人的生活更美好。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初志偉
責任編輯:李賽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