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法院牢固樹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理念,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審判職能,通過正本清源、息訟止爭、立體護苗三大引擎,推進知識產權從嚴保護、從快保護、全鏈條保護,為營造良好法治營商環境提供了堅實司法保障。
重拳打擊侵權假冒行為 正本清源助創新
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有序推進知識產權審判“三合一”改革,嶗山法院從審判業務部門優選精干力量,組建專門的知識產權審判團隊,全面提升知識產權審判隊伍專業化、集約化水平,促進審判資源整合、裁判思路統一,不斷提高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能力和水平。
嶗山法院依法審結涉“魯花”“冠軍”等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19件,運用財產刑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懲處力度,審結涉“清風”“酒鬼”“利群”等商標權權屬、侵權糾紛案件384件,嚴厲打擊“傍名牌”“搭便車”“知假售假”等違法行為,維護知名品牌市場價值。
為積極應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帶來的著作權保護新問題,準確把握新科技環境下著作權司法保護標準,嶗山法院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等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案件1322件,依法規制了網絡侵犯知識產權行為,有利于營造健康清朗的網絡環境。同時準確把握促進創新與公平競爭關系,劃清保護知識產權與防止權利濫用的法律界限,審結不正當競爭等各類糾紛124件,有力促進經濟社會在規范下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強化全流程調解 息訟止爭降成本
嶗山法院秉持“雙贏多贏共贏”“案結事了政通人和”的新時代公正司法理念,夯實多元解紛平臺,努力促成當事人和解撤訴,高效快速化解糾紛。
一是針對知識產權案件批量化、專業化的特點,嶗山法院設立知識產權案件特邀調解工作室,選聘5名有知識產權案件辦案經驗的律師,組建專業調解團隊開展訴前調解,審判法官定期與其進行座談交流,對知識產權案件調解工作開展調研指導。建立特邀調解機制,在原告申請立案時,經雙方當事人同意,由特邀調解員介入對接開展調解工作,發揮“一案一補”政策優勢,調動人民調解員積極性,力促矛盾糾紛化解在訴前。
二是邀請青島市版權保護協會入駐嶗山法院,開展知識產權案件訴前調解工作,現已累計調解案件1478件,調撤案件303件,調解成功率20.5%。依托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對訴前調解不成的知識產權案件,實現網上立案、電子送達文書、及時裁判無縫銜接,縮短案件流轉周期。
三是強化全流程調解意識,運用微信和在線調解平臺進行證據交換和調解,實現訴訟和調解全程線上辦理。近年來,嶗山法院通過線上調解、審理知識產權案件339件,最大限度降低知識產權維權成本。
堅持協調聯動 立體護苗助發展
嶗山法院深化“院企互訪”和府院聯動機制,定期走訪企業、協會和政府部門,及時調研了解嶗山茶、王哥莊大饅頭等特色產業在知識產權維權中的難點難題,能動履職為產業健康發展開好“處方”,著力構建司法保護、行政支持、企業參與、社會協作的大保護工作格局。
針對轄區小商戶被訴商標侵權案件頻發的問題,嶗山法院及時公布十個示范性案例、提出對策建議匯編成冊,并開展“送法進商戶”普法宣傳活動,通過報紙、微信、微博推送圖文案例等方式,向社會公眾普及知識產權法律知識,提高公眾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防范侵權風險。
嶗山法院對知識產權審判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對策和建議,并撰寫《分析涉個體工商戶知識產權侵權糾紛四方面特征》《特許經營合同糾紛增多需加強應對》的調研報告,同時加強與政府部門在信息共享、問題研討、糾紛多元化解等方面的協同配合,為構建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機制提供決策參考。
嶗山法院法官來到青島萬里江茶業有限公司開展“送法進企業”普法宣傳活
案例一:
銷售1727萬元假冒知名商品
被告人獲刑被告單位判處罰金360萬元
【案情簡介】
2000年6月,某貿易有限責任公司成立。2019年至2020年期間,該貿易公司實際經營人王某為謀利,以1370萬余元的價格購入12萬余件假冒注冊商標的某品牌商品,后以1727萬余元的價格銷售至某電商平臺,違法所得356萬余元。經涉案注冊商標所有人某公司鑒定,上述涉案商品均屬于侵犯該公司商標專用權的商品。
【裁判結果】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單位該貿易公司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銷售金額數額巨大,被告人王某系被告單位的實際經營人、控制人,在單位實施的犯罪中起決定、指揮作用,系被告單位直接主管人員,其行為均構成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應予懲處。
據此,嶗山法院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一審分別判處被告單位該貿易公司罰金人民幣360萬元;被告人王某有期徒刑3年3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10萬元。另責令被告單位該貿易公司退賠違法所得人民幣356萬余元,依法沒收,上繳國庫。
【法官說法】
打擊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犯罪對保護消費者利益、維護正版貨品市場份額及維護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義。本案一方面通過司法判決有力維護了國際品牌的品牌價值,營造公平競爭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對知假售假單位判處高額罰金、對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實刑,罪責刑相適應,發揮司法裁判積極導向,為優化營商環境保駕護航。
案例二:
銷售假冒知名品牌花生油
6名被告人知假售假悉數獲刑
【案情簡介】
2019年,劉某因生產、銷售假冒某知名品牌花生油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6個月,緩刑2年。2020年至2021年,劉某在緩刑考驗期間,與妻子謝某為獲取高額利潤,明知他人勾兌制售某知名品牌花生油,仍多次購買并出售給某批發市場經銷商孟某,共計8000桶。上述花生油又經孟某、曹某、汲某、王某等多人層層分銷,最終由社區團購平臺流入社區居民手中。劉某和謝某銷售金額53萬余元,獲利6萬余元;孟某銷售金額47萬余元,獲利85000元;曹某銷售金額54萬余元,獲利14000余元;汲某銷售金額15萬余元,獲利13000余元;王某銷售金額16萬余元,獲利15000余元。
【裁判結果】
被告人劉某、孟某、謝某、曹某、汲某、王某違反商標管理法規,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其中被告人劉某、孟某、謝某、曹某銷售金額巨大,被告人汲某、王某銷售金額較大,其行為均構成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依法應予懲處。被告人劉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犯新罪,依法應當撤銷緩刑,實行數罪并罰。
據此,嶗山法院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假冒注冊商標罪,數罪并罰,一審判處被告人劉某有期徒刑4年,并處罰金人民幣24萬元;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分別判處被告人孟某、謝某、曹某、汲某、王某等有期徒刑9個月至3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至15萬元不等刑罰。另責令數名被告人退賠違法所得共計人民幣18萬余元,依法沒收,上繳國庫。
【法官說法】
商標作為品牌價值濃縮體現,具有承載商品質量、來源和企業聲譽的作用。本案中,數名被告人知假售假、層層分銷,嚴重侵害了注冊商標的品牌形象、正版貨品的市場份額以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涉案花生油經檢測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其通過團購平臺直接流向社區居民,形成了食品安全隱患。嶗山法院通過對被告人的供述與辯解、銀行交易流水等犯罪證據逐項分析,準確認定犯罪事實,科學確定犯罪金額,依法對6名被告人判處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沒收違法所得,凈化了市場環境,震懾了不法分子,發揮了司法裁判保護創新創造的積極導向作用,對于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具有重要積極意義。
案例三:
法官巧化解特許經營合同糾紛
能動履職防止“一案結多案生”
【案情簡介】
2022年8月21日,王某與某公司簽訂了一份《合作協議》,就課外培訓及服務項目達成合作意向。王某支付加盟費7萬元、保證金2萬元后,使用該公司的資源成立一所加盟學校并招收學員。王某經營該校近一年發現一直虧損,其認為是由于該公司不能提供成熟的經營模式、技術支持和業務培訓服務等原因導致,且該公司在締約過程中隱瞞特許經營所需披露的關鍵信息構成欺詐,遂訴至法院,請求解除《合作協議》,判令被告該公司返還原告王某加盟費、保證金及賠償損失等共計人民幣676000元,同時申請對該公司價值50萬元的財產采取保全措施。
【調解結果】
本案是一起特許經營合同糾紛,王某訴訟請求標的額較大,且存在財產保全情況,案情較為復雜。承辦法官接到案件后,仔細審閱雙方證據,并及時聯系當事人詳細了解案情。在與當事人溝通過程中,法官發現王某的學校仍在經營,且有78名學員尚未結課。若簡單一判了之,78名學員的剩余課時將無法完成,還可能會產生大量退費糾紛。法官了解案情后積極居間調解,耐心釋法說理,最終促成當事人就加盟學校交接、學員課時、款項返還問題達成調解協議:解除《合作協議》,該公司返還王某加盟費35000元、保證金2萬元;加盟學校由該公司接管,該公司支付王某剩余租金、裝修費等約14萬元;78名學員的剩余課時由該公司負責履行。
【法官說法】
在特許經營合同糾紛案件中,案件本身可能只涉及加盟費返還、賠償損失等問題。但在案件之外,還可能涉及房屋退租、裝修拆除、學員維護以及特許方的品牌商譽等諸多問題,若簡單一判了之,可能引起更多糾紛。法官在辦理此類案件時,秉承“社會效益最大化”“雙贏多贏共贏”的理念,不僅妥善平衡好案件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還兼顧到可能受案件裁判結果影響的其他案外人的權益,最大限度避免和減少糾紛發生,真正實現了三個效果的有機統一。
案例四:
蛋糕坊突出使用“CoCo”被控侵權
法院認定構成不正當競爭
【案情簡介】
某公司經過層層授權,依法取得包括“”“
”等組合標識商標的普通許可使用權及相關維權權利。某蛋糕坊通過商業特許加盟獲得“
”字母商標。某公司經授權使用的其中一個“
”組合標識商標和某蛋糕坊經授權使用的“
”字母商標均為43類,服務項目均為住所代理(旅館、供膳寄宿處)、咖啡館、飯店、餐館、茶館等,且均在有效期內。某蛋糕坊在使用“
”字母商標時,存在突出使用“CoCo”、改變排列順序并將字體改變成與某公司商標字體相近字體的行為。
【裁判結果】
考慮到某公司已實際使用“”組合標識商標,在奶茶等現制飲品領域內具有一定知名度,其商標顯著性部分“CoCo”通過多年經營,更容易為相關公眾所知悉。某蛋糕坊突出使用“CoCo”、改變排列順序并將字體改變成與某公司商標字體相近字體的行為,易使相關公眾誤認為被控侵權商品與注冊商標所標示的商品來源自同一市場主體。故嶗山法院認定被告某蛋糕坊行為構成不正當競爭,應當承擔停止侵權、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
【法官說法】
規范使用注冊商標是注冊商標權利人必須遵守的法定義務,以改變注冊商標顯著特征、拆分、組合等方式使用商標和超出核定使用的商品范圍使用商標,均屬于不規范使用注冊商標的行為,這種行為既可能導致注冊商標權利人在維權過程中存在敗訴風險,也可能導致注冊商標權利人存在侵犯其他注冊商標權利人權利的行為。本案的審理有利于進一步厘清注冊商標權利人的權利界限,避免潛在知識產權糾紛發生,進一步規范和優化知識產權市場秩序。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劉瑞東 通訊員 范天夢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