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深度關注 | 40載冰雪奇緣 青島“極地之約”帶來什么?

    極地,蘊藏豐富資源,是科學的殿堂、創新的源泉,被譽為“天然的科學實驗室”,吸引著人類探索的目光和腳步;

    青島,國家海洋科教名城,海洋科研實力雄厚,聚集了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和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擁有37.65萬名海洋人才。

    青島—極地,這是一場實力與機遇成就的奇緣,奔跑在探索新領域的“第一梯隊”。南征北戰,青島力量賦能極地考察,拓展了極地考察的廣度和深度。極地考察也為青島海洋事業發展打開一扇窗。

    極地之上 無限光芒

    極地科學考察是人類探索自然奧秘、探求新的發展空間的重要領域。今年是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自然資源部將開展一系列活動紀念這一重要時間節點。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將于6月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生動再現我國極地考察走過的光輝歷程,展示極地考察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

    40年前,我國的極地事業幾乎是一張白紙,沒有一個極地考察站,沒有一艘專業極地科考船。

    1984年11月20日,“向陽紅10”號啟航,首次踏上前往南極的征程,實施我國第一次南極考察,考察隊的75位科學家有一半以上是青島高校中國海洋大學畢業生;

    1986年10月31日,我國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船“極地”號載著第三次南極科考隊員從青島啟航,這是“極地”號的首次航程,也是我國航海史上的第一次環球航行,由此開始,“極地”號六次出征南極;

    2017年8月28日,我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在青島起航,國內最先進的海洋綜合科考船——“向陽紅01”船從青島出發,穿越南半球的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南極半島周邊洋區,開啟我國首次將大洋科考與極地科考整合在一起的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活動;

    2019年10月,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跟隨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首航南極,與“雪龍”號一起組成破冰船編隊,開啟“雙龍探極”新時代……

    時至今日,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中國極地考察事業已走過40年,建立了“兩船七站”,躋身全球極地研究“第一梯隊”,取得了豐碩成果。

    青島與極地考察淵源深厚。40年來,青島深度參與極地考察。來自駐青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企業的科研人員冰雪兼程,“青島智造”破冰前行,為我國極地事業貢獻了青島力量,科技之光閃耀南北兩極。

    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參加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

    破冰踏浪 非凡航程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北海局獲悉,1984年11月,我國首次開展南極科考,主要任務是在南極喬治王島建設長城站,自然資源部北海局等單位人員參與了長城站建設。

    1985年10月,我國第一艘極地考察船“極地”號交由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前身——原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管理。從1986年首航至1994年退役,“極地”號六次從青島起航出征南極,先后執行第三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南極考察任務,圓滿完成我國南極長城站擴建、中山站建站的物資運輸及南大洋考察等重大任務的保障工作,為我國南極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我國第一艘極地考察船“極地”號

    其中,1986年10月31日,“極地”號在青島啟航,執行第三次南極考察任務,這也是我國首次環球考察,航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航線進行重力、物理、化學和生物四個項目的考察,取得寶貴資料,填補了我國相關領域的空白。

    1992年10月30日至1993年4月6日,“極地”號完成第九次南極考察“一船兩站”任務,此次考察歷時159天,航行24000海里,成功開辟了“青島—新西蘭—風暴圈—南極冰區—中國南極長城站”的新航線;首次沿南極冰緣航行一周,積累了我國環冰緣航行寶貴經驗。

    1994年,我國新一代極地科考船“雪龍”號正式入列,“極地”號結束了光輝的歷史使命正式退役。北海局在中國極地考察事業的角色由船舶保障轉變為科考調查。據介紹,自2021年開始,作為我國南北極考察各航次的水體化學業務化工作的牽頭單位,北海局成建制承擔極地業務化考察工作,主要承擔海洋化學、海洋生態、海洋水文等專業領域的調查任務,為極地業務化調查工作貢獻了青島力量。在參與極地考察新征程上,北海局先后共派出36人次參與我國南北極11個航次的考察工作。

    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破冰科考船新“極地”號

    升級重啟 求索無極

    航次有終點,求索無極限。青島市海洋重點項目——北海局破冰調查船和浮標作業船項目,進一步充實青島海洋科考實力,為極地考察提供新裝備。據介紹,為繼承和發揚“南極精神”,北海局重新啟用“極地”舷號。2022年11月,新“極地”號開工建造,2023年12月,“極地”號破冰科考船順利出塢,將于今年5月交付入列,預計下半年開始承擔科學考察任務,成為南北極考察補充力量。

    以科考船為代表的支撐保障能力,是開展極地考察的重要基礎。新“極地”號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破冰科考船,具備全球無限航區航行能力。船長89.95米、船寬17.8米,相當于三個標準籃球場首尾相連組合在一起;定員60人,排水量5600噸,續航力達26000公里,最大航速15節,一次補給可以保障全船在海上生活80天以上;破冰等級PC6,能以2節的連續速度破1米厚的當年冰。新“極地”號設計建造充分借鑒了“雪龍”號、“雪龍2”號經驗,具備開展極區科學考察的巨大潛力。

    新“極地”號最大的亮點是可以同時搭載國產無人機、無人船以及水下自主機器人等裝備,依托我國自主衛星網絡系統,形成了空—天—?!獫撘惑w化的科考模式,打破了傳統科考的諸多限制,能夠同步完成包括大氣、海冰、水體、地球物理在內的多學科綜合科學考察任務,賦予科學家們更為廣闊的探索空間。

    海儀所研發的極地海氣耦合觀測浮標

    硬科技成就硬實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極地裝備是認識極地、開發極地、利用極地的基礎保障和重要載體。在極地嚴酷復雜的環境中,想要取得科研成果離不開先進科研設施。依靠強大的科技創新實力,越來越多的來自青島的自主創新技術、先進的極地探測與作業裝備為極地考察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2年8月,位于青島的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以下簡稱海儀所)研發的我國首個極地大型海洋觀測浮標,由中國第五次北極考察隊成功實現在北緯70度、東經3度的挪威海布放和長期連續運行。這是我國首次將自主研發的浮標和觀測技術應用于北極海域,并利用大型浮標對海氣相互作用進行連續觀測,標志著我國自主研發的浮標觀測與布放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海儀所還參與研發了國際上首臺在南極部署的可全天時觀測80至110千米大氣溫度和風場的高空測風激光雷達,在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海儀所團隊完成了“極區鈉熒光多普勒激光雷達探測系統”在中山站的安裝和調試,該系統彌補了我國在極隙區中高層大氣探測的空白。

    2019年11月底,海儀所自主研制的“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隨我國第36次南極科考隊順利抵達南極中山站。這是我國首次在南極部署相干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填補了我國對南極大陸低空大氣風場探測的空白。至此,高、低空測風雷達“無縫銜接”,為我國在南極大氣探測提供了全新的觀測手段。

    北海局在南極長城站建設了我國極地首個海洋站

    海洋觀測站(點)是觀測與研究海洋的重要平臺,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北海局在南極長城站建設了我國極地首個海洋站。2019年2月,長城站海洋站驗潮站開始進行潮位業務化觀測,標志著我國極地區域首個業務化海洋觀測站正式開始運行。南極海洋站驗潮站與位于青島的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相隔萬里,但通過衛星,站內的觀測數據可以實時傳輸至國內。北海預報中心的工作人員坐在電腦前就可實時查看長城站無冰期的潮汐觀測數據,并完成實時監控。

    青島高校也為極地考察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比如,中國海洋大學(前身為山東海洋學院)參與南北兩極科考的科研人員已經達到230人次。1984年,中國海洋大學的趙進平、張玉林與李福榮參與了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任務,參與此次科考的75位科學家中超過一半是中國海洋大學畢業生;中國第一個登上南極的科學家董兆乾、中國第一個徒步考察南極的科學家蔣家倫,都是中國海洋大學校友;中國第一個南北兩極都登上的科學家是中國海洋大學的趙進平教授。近年來,著名極地科考專家趙進平及其科研團隊已成為我國南北極研究的支柱力量,支撐和引領了我國極地科學的研究發展。

    2024年1月6日,我國首次在南極布放生態潛標,青島海麗雅集團自主研發的潛標錨系繩纜助力考察隊完成布放任務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中,我國首次在極地布放生態潛標。該套潛標被布放水深約3000米,將收集長周期序列的磷蝦數據以及相關的生態環境參數數據。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布放首個生態潛標任務,由青島企業海麗雅集團助力完成。據了解,海麗雅集團針對第40次南極考察專門設計研發了潛標錨系繩纜,能夠滿足南極海洋環境對繩纜的耐低溫、抗切割、防附著、高強度和低延伸等特殊要求,為南極考察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許多的“首次”,生動地彰顯了極地考察的青島力量。

    而這只是青島深度參與極地考察的冰山一角。40年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所高校以及青島企業的科研人員頻頻參加極地考察,有許多人多次前往極地。青島先后派遣了多少科研人員奔赴兩極,有多少“青島造”應用于極地考察,尚未有統計數據,但可以確信,書寫我國極地科學考察史必有厚厚的青島篇章。

    逢時(青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員工登上我國最大的極地考察船“雪龍”號參觀

    開拓極地 向海掘金

    雖然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南極、北極神秘而遙遠,觸不可及,但是極地考察成果離大眾并不遠。比如,來自南極的海藻,變成國際首款進入臨床試驗的免疫抗腫瘤海洋多糖類藥物BG136;南極小磷蝦帶動大產業,一家企業僅用5年時間便以267.45億元的品牌價值,與海爾、青啤、海信等老牌名企比肩,入選“2023亞洲品牌500強”,成長為市場份額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磷蝦油知名企業……從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到利用極地,青島將科研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

    青島自主研發的海洋一類新藥“注射用BG136”

    一棵普通的南極褐藻,從萬里之遙的南極海域來到青島的實驗室,變成了給人類帶來抗腫瘤新希望的海洋新藥。2023年6月11日,由青島自主研發的海洋一類新藥“注射用BG136”(簡稱“BG136”)正式啟動臨床試驗。BG136由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中國海洋大學、正大制藥(青島)有限公司聯合研發,是國際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免疫抗腫瘤海洋多糖類藥物。BG136的原料來源,正是南極褐藻??蒲腥藛T在開展海洋生物資源調查和評價的過程中,發現并驗證了南極褐藻的抗腫瘤潛力,從開始基礎研究到獲批臨床試驗,用時19年,歷經重重考驗。BG136是國際上首次將海藻來源的糖類藥物應用于腫瘤免疫治療,具有創新性和先進性。

    逢時科技南極磷蝦油自動化生產線

    廣受關注的南極磷蝦,被稱為“海上金礦”“蛋白質倉庫”,是世界各國爭相開發的海上資源。南極磷蝦富含高蛋白質,含量遠高于牛肉和一般魚類,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多種氨基酸。一年捕撈7000萬噸南極磷蝦,即可為世界四分之一人口每天提供20克高質量蛋白。青島與南極磷蝦產業的探索發展,有著密切關系。2023年,全球首個南極磷蝦基因組圖譜在青島發布。此次基因組破譯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黃海所)聯合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等機構完成,從基因層面為南極磷蝦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海所名譽所長唐啟升表示,該研究對于我國南極磷蝦這一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新興戰略產業建設、深度參與極地漁業國際治理具有重大意義。

    南極磷蝦高值利用與質量檢測聯合研發中心揭牌

    黃海所是我國成立最早的綜合性海洋漁業研究機構,也是我國南極磷蝦高值利用的市場開拓者、業務引領者和標準制定者。在剛剛結束的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中,就有來自黃海所的科研人員——王新良和趙云霞博士,他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南極磷蝦,為可持續利用磷蝦提供更多數據支撐。2023年12月26日,黃海所與逢時(青島)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南極磷蝦高值利用與質量檢測聯合研發中心在青島揭牌,致力于帶動中國的南極磷蝦行業向高值化和多元化發展。逢時科技建造了我國最大的磷蝦油透明工廠,青島南極維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首家優先開發南極磷蝦肽蛋白粉產品的企業,青島康境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南極磷蝦油產業園……青島企業在南極磷蝦產業方面積極探索和創新,推動南極磷蝦全產業鏈技術進步。作為我國南極磷蝦生物制品及功能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青島的磷蝦油產量占全國50%以上。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青島堅持產業興海,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開拓推動南極磷蝦全產業鏈發展,著力提升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創新力,培育深海開發產業先發優勢。

    科研優勢推動產業崛起、升級,這只是極地科學考察促進青島海洋事業發展的縮影。作為極地考察的重要力量,青島立足獨特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雄厚的海洋科研實力,加強極地產業布局,為城市產業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新的增長點。今年是我國極地考察40周年,四十不惑,方向更加明確。青青之島,揚帆新航程,探索極地之光,奮力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靜

    責任編輯:林紅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