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織線成網,青島地鐵再開新線

    4月26日上午10時16分,青島地鐵6號線一期將正式開通運營。記者從青島地鐵集團獲悉,作為全國第一個全自主運行系統(TACS)示范工程,地鐵6號線一期線路整體位于西海岸新區,全長約30.8公里,是一條貫穿西海岸新區中心城區的大運量骨干線。地鐵6號線的正式開通,意味著青島地鐵線網換乘站將增加至16座,運營車站增加至169座,運營線路增加至8條,運營里程增加至348公里。

    青島地鐵6號線一期將正式開通運營。

    西海岸開通第三條地鐵線

    地鐵6號線一期線路共設地下車站21座,分別是靈山灣、辛屯、華山、星海灘路、趙家廟(影視產業園)、毛家山(黃海學院)、西門外、北門外、王家港、九頂山、錢塘江路(青職學院)、扒山(濱海學院)、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區、港頭、薛家泊子、馬家樓、抓馬山、青島九中(幸福小鎮)、河洛埠(中德生態園)、山王河(福萊社區)、橫云山路。

    線路開通后,與既有1號線王家港、西海岸快線辛屯共2座車站換乘,青島地鐵線網換乘站增加至16座,運營車站增加至169座,運營線路增加至8條,運營里程增加至348公里。

    據悉,地鐵6號線一期串聯了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中德生態園等功能區,這些區域作為西海岸人口集中、產業聚集的重點區域,線路開通將大大加強這些區域之間的聯系,全面加強西海岸新區與青島東岸和北岸城區間的快速交流,深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同時,作為西海岸新區的第三條地鐵線路,6號線一期的開通將加快補齊西海岸新區南北向的交通短板,為國家級新區建設提供更加便捷的軌道交通支撐。

    地鐵列車會“自己跑、自己停、自己回”,自己判斷運行。

    地鐵列車擁有 “最強大腦”

    青島地鐵6號線一期于2019年12月開工建設,工程建設高峰時期,現場建設者達到5000余人,工程歷時4年多建設完成。作為青島地鐵打造的首條智慧地鐵示范線,在建設、運營階段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技術。青島地鐵聯合中車四方股份、中車四方所、上海富欣、中興高達研發的列車全自主運行系統(TACS),讓列車擁有了“最強大腦”。

    據了解,TACS改變了“以地面為核心,地面設備指揮列車運行”的傳統列車控制模式,實現“以列車為核心,列車自主運行”的新一代列車控制模式。TACS系統以列車為核心,將地面主要設備功能轉移至車載設備上,并將傳統“車-地-車”通信架構簡化為“車-車”直接通信,直接獲知前行列車的狀態信息并獨立進行計算。地面設備上車后,TACS系統通過硬件集成、信息共享互信,實現列車和車載信號的深度融合,傳輸時間更短、系統功能更優、性能更可靠、列車更“聰明”。

    列車控制系統是控制列車安全、準時運行的指揮部,傳統系統的主要設備安裝在軌旁,列車像“提線木偶”一樣全程聽地面指揮。而6號線列車采用的TACS系統,將軌旁主要設備的功能分散到列車上,實現列車與列車之間的直接“通話”,后方列車拿到前方列車的狀態信息后進行判斷,就像列車有了自己的“大腦”和“千里眼”。簡單說,采用了這項技術,地鐵列車會“自己跑、自己停、自己回”,自己判斷運行。

    據悉,TACS系統在技術創新上真正實現國際引領,實現了中國軌道交通裝備由“從無到有”到“技術領跑”的跨越,極大提升了“中國智造”在世界軌道交通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

    列車擁有“最強大腦”。

    66項場景助力地鐵智慧升級

    地鐵6號線作為青島地鐵打造的首條智慧地鐵示范線,除了TACS,線路全面應用智慧車站,通過集成先進的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對車站運營管理的全面優化,通過運用視頻AI、物聯感知、人員定位、BIM等智慧化手段,打造了66項特色場景,推動了車站乘客服務和生產運作的智慧化升級。

    記者采訪了解到,智慧車站的“智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精準的主動服務。比如說對推輪椅的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特殊乘客,能夠實現即時的精準識別,第一時間通知工作人員前往現場提供精準服務,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二是更安全的事件處置。例如能“秒級”識別乘客扶梯摔倒情況,第一時間遠程停梯,通過手持終端和手環同步推送給最近的工作人員前往處理,避免乘客二次受傷,大幅度提升了突發事件的感知和響應效率。三是更高效的生產運作。可以進行智慧巡站及一鍵遠程開關站,整體的車站運作效率能提升60%。

    未來,青島地鐵將繼續深化智慧車站應用,助力青島軌道交通數字化轉型,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力。

    地鐵6號線建設向綠色低碳轉型。

    打造“全生命周期”綠色建設新樣板

    據了解,青島地鐵6號線一期集青島地鐵十余年建設發展經驗于一體,從建設到運營各個環節,向著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地鐵不斷努力。裝配式車站、清水混凝土等一系列技術的使用,也為青島地鐵三期建設提供經驗和樣本。

    裝配式建筑因為生產效率高、構件精準、綠色環保的特點,代表了現代化建筑業的未來趨勢。6號線一期共有21座車站,其中6座車站是裝配式車站,接近1/3。大膽啟用裝配式建筑技術是6號線一期實現提質增效、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舉措。

    青島地鐵集團西海岸建設分公司歷時10個月,成功攻克裝配式車站設計、生產、拼裝全鏈條技術;歷時15個月,完成6座裝配式車站共計12萬噸的主體結構拼裝。這6座裝配式車站分別是毛家山(黃海學院)站、北門外站、九頂山站、馬家樓站、抓馬山站和河洛埠(中德生態園)站。

    說到裝配式車站,有人將其形象地比喻成“搭積木”。車站構件在預制廠內集中生產,運輸到施工現場后,像“搭積木”一樣按順序拼裝成型。2022年4月27日,全國首座全方位裝配式地鐵站——青島地鐵6號線抓馬山站(工程站名可洛石站)主體結構拼裝順利完成。這個車站歷時6個月,實現地鐵車站梁、板、柱、墻100%預制裝配,30多名工作人員將總重達2.3萬噸的地鐵站“拼裝”完成。這也是全國首座全方位裝配式地鐵站。

    較傳統現澆結構車站相比,每個裝配式車站施工人員由150人減少為30人左右,縮短工期4-6個月;節省鋼材約800噸、木材800立方米,施工廢棄量減少50%,碳排放量減少約20%,減少裝修或免裝修。除此之外,因為構件工廠化生產,現場沒有澆筑混凝土的噪音、粉塵、震動,減少建筑垃圾60%,也將地鐵建設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除此之外,地鐵6號線一期在站臺板、樓梯、設備安裝、變電站等19個方面廣泛采用預制裝配工藝。地鐵6號線一期在裝配式技術方面的探索,也為未來地鐵三期的建設提供了借鑒。去年年底,青島首座全樁撐體系大分塊坦拱形式裝配式地鐵車站——青島地鐵15號線四方廠站正式啟動拼裝。

    是地鐵站,更是城市藝術空間

    如今的地鐵,已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代表了一種城市文化的環境,成為承載城市公共文化和藝術的第三空間。

    地鐵6號線站點實拍合集

    融入彩虹與現代元素,站廳燈光隨著列車進站速度快慢變化,仿若坐船唱著漁歌進站;蔚藍頂板配合墻邊光帶,猶如海鷗戲運河兩岸,營造開放、通聯的空間意境……地鐵6號線持續深化“空間一體化設計”理念,打造了辛屯站、華山站、扒山(濱海學院)站、港頭站、薛家泊子站、山王河(福萊社區)站等6座重點藝術站,一站一景,讓地鐵成為彰顯城市文化的一道風景線。

    整條線空間設計以“幸福時光”為線路主題,對沿途諸多文化要素進行汲取與創作,從充滿海洋風情的自然景觀、文化風物,城市歷史與新時代典征的文化亮點中提煉,通過設計語言系統的梳理構建,豐富多樣的藝術手法呈現,讓該線路的車站空間“主視覺”更為凸顯,公共藝術、線路文化特征、空間設計和諧共生,渾然一體,營造出更為簡約現代、清新愉悅、充滿黃島文化特征和當代藝術語言的6號線公共空間,讓乘客享受到公共藝術的文化福利。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雯

    責任編輯:李頡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