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行合一”近年來成為保險市場上的“熱詞”,它并非新鮮概念,這一原則性要求其實早已存在。2023年8月以來,金融監管總局在銀保渠道力推“報行合一”,對保險公司加強銀行代理渠道業務管理,強化精算假設對產品設計和具體執行的硬約束,加強費用真實性管理,傭金水平超出備案水平的亂象得到有效治理,業務平穩過渡,成效初顯。今年初,專業中介代理渠道“報行合一”加速落實。日前,青島市保險行業協會召開銀保自律工作會議,記者獲悉,自二季度起,“報行合一”將嚴格執行。那么,“報行合一”動真格后,對銀保渠道和普通消費者而言會有什么影響?
費率下降 保險公司成本降低
不少消費者關心,什么是“報行合一”?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保險產品應當報經監管部門批準或者備案并嚴格執行。“報行合一”,指保險公司向監管部門報送產品審批或備案材料中所使用的產品定價假設,包含費用假設等,要與保險公司在實際經營過程中的行為保持一致,不能謊報虛報、相差過大。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部分險企為了讓自家銀保產品能在銷售渠道“多露臉”“多出業績”,往往會在報備的費率基礎上多付成本,用以打動銀行、中介等銀保主力銷售渠道,這部分多出來的成本費用被行業內稱為“小賬”,由保險公司自掏腰包。這種不按實際費用成本的行為,就是“報行不合一”。
據資深保險代理人郝女士介紹,通常保險公司與銀行代理渠道簽訂的代理手續費用被稱作“大賬”,長期以來,“大賬+小賬”是銀保業務的常規做法。按照“報行合一”要求,二季度開始類似“小賬”的費用會被完全杜絕,實際費用水平已在下降。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在2023年三季度銀行業保險業數據信息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經估算,銀保渠道傭金費率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了30%左右。全渠道“報行合一”有助于降低險企負債成本。雖然短時間內行業會迎來陣痛,險企保費收入增長速度有可能會進一步放緩,但隨著“報行合一”的持續跟進,傭金費率的下調對險企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收減少 銀行銷售壓力增加
記者從某股份制商業銀行網點了解到,近三年,保險成為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組成,加大了期繳保險的銷售力度?!皥笮泻弦弧焙?,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會在短期內受到一些影響。以一款繳費期限為3年的銀保產品為例,此前有保險公司給銀行的手續費是保費的20%。如果銷售1億元保費,銀行可以得到2000萬元中收。“報行合一”后,手續費以9%為例,銀行要銷售2億元的保費,才趕得上跟過去同樣的中收,銷售壓力大大增加。
“以前‘小賬’給得多也都不是每個人都愿意去賣保險?!北kU代理人郝女士說道,“小賬”少了的同時,保險產品收益還從3.5%降到3%,銀行員工向客戶介紹保險產品的積極性肯定受到影響。目前看,今年她所在網點的長期期繳保費有所下滑。
產品下架 消費者選擇減少
對保險消費者而言,“報行合一”嚴格執行后,短期內比較大的變化首先是產品數量有所減少。記者在連續走訪了多家商業銀行后發現,從2023年第四季度至今,市場上的銀保渠道保險產品在銷售數量和規模上存在較為明顯的縮減。
“諸多險企都在忙著梳理和重新申報產品。”某國有銀行支行網點的理財經理透露,去年下半年其所在支行就開始接連停售預定利率在3.5%以上的保險產品,近期停售產品主要是因為手續費的問題。理財經理為客戶推薦銀保產品,一方面是跟收入掛鉤,另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銀保產品的收益比較有優勢,大量客戶在對比了理財產品的收益水平后,對保險產品的熱情較為高漲,但目前銀保產品的可銷售數量是有較為明顯減少的。
除了產品數量,產品收益率短期內或有下降。記者從保險業內獲悉,目前市場上尚能購買到收益率為3%的增額終身壽,但在目前市場的平均費用率下,3.0%定價的產品即將面臨停售,預定利率還有下調空間。
保險業內人士坦言,對普通市民,尤其是對年金險或增額終身壽的保險消費者而言,雖然短期內對投資收益有些許影響,產品的數量和收益或均會有所下降。但從長期來看,“報行合一”以市場更規范、消費者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為核心,為消費者提前“排雷”。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劉栩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