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共增設、調整專業點1719個。
12所駐青高校共新增30個專業,涉及人工智能、新能源、數字經濟、供應鏈管理等領域。記者發現,其中民辦高校新增14個本科專業,占據駐青高校新增專業的半數。
另據了解,各駐青民辦高校新增專業中,紛紛涉及與數字經濟或人工智能有關的專業,為青島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和應用型人才支撐。
駐青高校新增30個專業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
此次共增設、調整專業點1719個,撤銷1670個專業點,增、撤、調共涉及3389個專業點,數量為歷年最多。
駐青高校新增了新能源材料與器件、人工智能、非織造材料與工程、供應鏈管理、金融科技、藝術與科技等30個專業。
其中,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新能源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非織造材料與工程等專業與青島優勢產業、新興產業結合緊密。未來,新增專業將更好服務于青島紡織服裝、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產業,為青島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民辦院校占半數 紛紛涉及數字經濟
記者發現,此次駐青高校新增本科專業中,民辦院校新增14個本科專業,占據駐青高校新增專業的半數。
青島濱海學院新增數字經濟、漢語言文學、智能醫學工程、音樂教育、美術學5個專業。青島恒星科技學院新增數字人文、智能裝備與系統、工程管理、會計學4個專業。青島黃海學院新增漢語言文學、虛擬現實技術兩個專業。青島城市學院新增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青島工學院新增社會工作、智能制造工程兩個專業。
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領域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很大
縱觀各民辦院校的新增專業,紛紛涉及與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有關的專業,這也是人工智能熱潮下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儲備的趨勢。“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人工智能或數字經濟有關的專業,甚至學院,但各類院校一定要圍繞自身的定位,做好區分?!睒I內人士告訴記者,如一些科研型院校培養的是算法型人才,民辦院校和職教學校培養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F在,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很大。
專業調整優化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據了解,近5年來,駐青高校已累計新增145個專業,其中絕大部分專業屬于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四新”專業,這些學科交叉特點明顯,更符合國家產略、產業需要。同時,部分高校也停招、撤銷了一些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加速專業的調整優化,如青島大學自2017年以來,停招28個專業、撤銷19個專業;山科大自2019年以來,停招33個專業,撤銷10個專業。
專業跟著產業走,才能更好發揮出專業的作用,才能更好支撐產業的發展。當下,青島正在大力發展24條重點產業鏈,包括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紡織服裝等七大優勢產業鏈,虛擬現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裝備、氫能與儲能等十大新興產業鏈,現代金融、軟件和信息服務等七大現代服務產業鏈。
從專業調整中能夠看出,各駐青高校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速優化專業結構布局,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增強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能力。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張海杰
責任編輯:王海山
請輸入驗證碼